在华夏文明中,自古以来就有城隍神和土地神之信仰,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皆崇敬之,常年以香火祭祀不绝。
古人所谓聪明正直而为神,汉地文化中的城隍和土地神是天帝管辖下的正神,素有重德善功,利于国家社稷和百姓,而非其他地域中文化中认为的山神地神乃称霸一方之鬼神。
城隍神之灵验故事,古往今来甚多。他们上承天帝、东岳大帝之诏令,下辖各地土地神祇,且还注记善恶,执行因果,惩恶扬善,遣阴差收录人命尽者之魂魄。
在古代有些人被精怪、非人无理侵害,往往去求助城隍神调解和判决。如果不是前世的冤债,只是今生非人的肆意恼害,城隍机构可以对那些非人进行严惩、关押、判刑。
城隍不仅掌管阴间事,阳间事自然亦有主导,如一个地方有人行善积累阴德,城隍土地则可能注记且上报泰山府君,若核实且有大善的,这类人被延寿增益福禄。
甚至一个地方谁将考试上榜,城隍要上报文昌帝君定夺。反之有的人损害一方,城隍亦能命阴差夺其生魂以刑罚。
有的人生魂被拘押于阴司受罚后,往往卧床不起,或盲聋喑哑,或成为植物人,或患怪病,或精神异常。此时宜诵经修法做功德回向,或烧供偿还阴债,以解决冤亲债主之讨报。
在清·梁恭辰编著的史料笔记《北东园笔录初编》中,记录有数则城隍神之故事。
李毓昌城隍
山东李毓昌,字皋言,号荣轩,青岛即墨市人,年少性情淳厚刚正,孝敬父母之行闻名乡里。刻苦勤学,年长闭门苦读,当地人很少见到他。
因为城中喧嚣,他便到崂山的华楼宫攻读诗书。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配到江苏候补。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
当年冬天,奉委赴山阳县查账。到了那里,遍历村舍,审察核实,发现山阳县令虚报户口,贪污赈灾银两,准备据实上报。
当时他已经写好上报文稿,这让山阳县令王伸汉大为恐惧,就指使自己的守门人包祥,用很多金银引诱李毓昌的仆从李祥、顾祥、马升等人。以说服李毓昌谎报账目,且许诺有重金贿赂,但他坚决不答应。
因为事情万分紧急,山阳县令王伸汉忽然对包祥说,这件事一定要办成,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
包祥返回与李祥等人密谋,在茶内放入砒霜,深夜时进茶给李毓昌。李君服用后毒发而跌倒狂吼,那时还没有死,李祥等人就用腰带勒住他的脖子,悬在床上,伪造成自缢的样子。李君就这样被害死了。
淮安太守王毂本来就是贪官酷吏,有王老虎之称号。他先以赈灾之事,从王伸汉处索要银两,再伪造李毓昌患中恶病自缢的详细验尸报告,然后将李君的灵柩送回家,人们也不再有什么疑虑。
几个月后,李君的同学荆翁,是一位老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一天在郊外见到李毓昌在仪卫随从的带领下走来。
荆翁就这么被李君附体走到李家,李君向家人详细说明被害经过,还说已经上诉天帝,获得恩准。天帝怜悯他清正强直,为百姓之事而死,授职为霞城隍神。
家人痛哭地围绕而听,然后开启棺材查看,发现李君七窍流血的血痕还可以查验。
李君的叔叔李士璜赶赴京城控告冤情,此事被嘉庆皇帝知道了,下令将王毂、王伸汉等全部押解到军机处,会同刑部严审。
开始时王伸汉顽抗不认罪,忍着跪了一天,非常疲倦,忽然请求要喝茶。审讯者命令左右送茶,王伸汉端着茶杯瞪眼许久,便从实招供。王毂也在狱中认罪。
他们认罪的供词,皆被上奏皇帝,最终皇帝下令,押送李祥到李毓昌墓前凌迟处死,其余人皆在闹市被处斩。
昭雪后,嘉庆皇帝制《悯忠诗》30韵,刻石立于李毓昌墓前。因怜悯李毓昌,加封知府头衔,赐予他的儿子为举人,一体到京城参加会试。
此案曾轰动一时,天下人听闻李毓昌得以昭雪后,都拍手称快。
城隍显灵
我(梁恭辰)所在的郡城隍庙,本来屏蔽山地,层垒而上,形势巍峨,香火最盛,我游历各省,所见到的神庙都没有它壮观。
听说莆田县有王监生一案。王氏向来仗势欺人,强暴蛮横,见到邻居的张老妇人有五亩田,想霸占它,就伪造田契并贿赂县令,最终判决为自己所有。
张老妇人无可奈何,只能将田产交给王氏,但是心中非常愤怒,每天在王氏门口痛骂其为非作歹,霸占民田。
王氏不能忍受老妇人的责骂,就花钱买通邻人殴打杀死了老妇人,然后请她的儿子来看,再抓住此子报告,诬陷他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由于当时伪证确凿,这孩子无法忍受酷刑,只能被屈打成招,谎称弑母。
官员上奏皇帝,即将凌迟处死。
总督苏昌听说后感到怀疑,认为儿子再怎么不孝,殴打母亲的地方应在家,而不是在山野间,且老妇人遍体鳞伤,儿子殴打母亲不至于到这个程度。
于是命令福州、泉州两位知府在省中城隍庙里会同审问。两位知府本来就各有成见,仍然按原判驳回。
老妇人的儿子被捆绑于城隍庙,准备被押出庙宇处死时,突然大呼:城隍爷爷,我家有天大的冤屈,而神明丝毫没有显灵,怎么配享用人间的血食祭祀?
“其子受绑,将出庙门,大呼曰:城隍爷爷,我家奇冤极枉,而神全无灵响,何以享人间血食哉?”
呼喊话音刚落,城隍庙的西厢房突然倒塌,知府等人还以为是庙柱向来已经朽坏,不当回事。等牵着这老妇人的儿子出到最下一层庙门时,两侧的泥塑差役忽然向前移动,手中的廷杖夹叉,使人不能走过。
观看的人当场大噪,两位知府见状也感到毛骨悚然,就重新研究审讯,才洗白了老妇人儿子的冤情,王监生被定罪伏法。
从此城隍庙的香火更为旺盛,头门两位泥塑差役像前,进香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我(梁恭辰)的先祖资政公目睹了这个过程,向家人讲述了具体的经过。
官志斋城隍
侯官县的官志斋,家里从事盐务生意,世人称赞为人他忠厚。后来欠国库债款,志斋代替父亲进了几个月的牢狱,最后竭尽家产用来奉还贷款,于是彻底破产。
虽然已经非常贫困,但是志斋依然很孝敬父母,并在朱梅崖先生处学习写作文法。
乾隆己亥年参加科考落第,太傅朱文正公主管福建的考试,从落榜的试卷中,将他的卷子放在第六名。他的文章极为古淡,因而非议四起。
文正公复命朝廷,皇上取考中的文章阅读,对文正公说,前面几篇都是佳作,而第六名的文风尤有先贤之风。从此各种非议止息。
后来到礼部参加考试,未能通过。
志斋帮助贻书闽中当事代谋经费,当事知道某县的书院老师未定,就告诉了他,有推举他之意。
志斋说,去年那里的老师席位是我的同学,如果剥夺他的职位让给我,我实在不愿意。
当事又筹划另外的县城,志斋说,我听说去谋求这个老师席位的,是我的中表兄弟。总之他都不愿意去求职。
嘉庆元年,朝廷下诏令各地推荐孝廉方正,汪中丞熟知志斋贤良,诸位攀附而来想被推举的少年都被他驳回,唯独推举志贤。当时读书人都一致称颂。
志斋因为亲人的意见而勉强接受朝廷的征召。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
他一路走到清湖时忽然就病死了。他的朋友谢退谷孝廉突然梦见志斋来告知说:我的阳寿已尽,天帝怜我体恤师母,养育被遗留的孤儿,授我为侯官县城隍神。
说完带着谢退谷到城隍庙参观,谢退谷请求一起在那里相依,但是志斋把他送回了。
侯官城隍庙在衙门中,很少有人知道。第二天谢退谷拜访城隍庙,果然如梦中所见。不久就收到志斋去世的讣告。
后来才知道,原来志斋的老师,某位孝廉去世,家中没有遗产,志斋迎请师母到家里恭敬赡养,并抚育老师的孩子,直到成人才让他们回到自己家去。
两位城隍
浦城富而好礼之家,首推祝氏。我的姻亲东岩太守的继父,恕亭翁先生,慷慨多义举,县城里的南浦书院经费匮乏,他独自出资捐助,至今读书人们还称颂他的恩惠。当时省城鳌峰书院也是经费不足,他再次支助。
他为两家书院支出的,不下几万金。
太守的生父是和亭翁,也是好义,只是早逝,其后妻徐太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知道他的遗志,就拿出几万金修复全城,并修刊县志。有大臣上奏朝廷,现在我们闽志中记载其事。
太守的季父简亭翁先生,尤为疏财仗义,济人之急,亲族中没有不蒙受他恩德的人。他喜欢为人排忧解难,调解纠纷。不论是否认识,有来询问求助的,他都热情解答帮助。
最近有人从四川来说,相传简亭翁先生成为了蜀中某县的城隍神。
现在浦中祝氏子姓繁盛,作官不绝,是有来源的。
同时太守的季子骏明经,乐善好施,为乡里所称赞。道光四年,县城闹饥荒,他经常装着自己的几千金去邻省买米,回到家后减价出售,救了很多人。
最近听闻他做了广东大埔县城隍神。
倾莲池:以上讲到了多位城隍的因缘,可见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能成为城隍神的,都是古代的仁人贤士,他们品行高洁,聪明正直,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常作利益百姓之事。
所以他们死后,被天帝授命为掌管一方的正神,也是情理之中了。从佛法的因果来看,城隍神受一个地方的百姓之祭祀,也是他们的福德。
对照上面,学佛者能做到如诸位城隍爷生前的行为吗?恐怕不好说,有的甚至是表面学佛,私下却比世俗人还不如。
山东的李毓昌城隍,为官清廉,面对重金贿赂诱惑而坚决不受。官志斋城隍为人忠厚,事父母至孝,不与同学亲友争禄位,体恤师母,抚养老师的遗孤。
而简亭翁城隍疏财仗义,济人之急,哪怕是陌生人,也无私地为人排忧解难。而骏明经城隍,拿出自己的家产,买米赈灾,救人无数。
因为这种阴德和善行,他们被天帝授命执掌一方之阴阳事,护一方之平安。
是故,生活在一个城市、县城,其实学会供养或者回向给当地的城隍爷和土地神,是有必要的,他们是古人口中的圣贤,真正为老百姓的父母官,绝不是那种随意作威作福的鬼神。
平常家中遇到大问题,也可以求助于这类正神,他们有严格的天律约束,而且他们本就是仁人志士,乐意帮助老百姓。特别是那些孝顺、有善行和阴德,为人正直有操守的人。
平常可以供养、烧供、回向他们,未必是求什么,而是出于一种对他们品行和工作的感恩,赞颂他们刚正不阿、碧血丹心、为苍生请命、怀瑾握瑜之美德。
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工作,有当地的城隍土地等正神的护佑,过得不会差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