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决定往生语录十
念佛的心和造罪的心,是“一真一伪,岂得相比”,念佛是一真,造罪是一伪。譬如有一个人被毒箭射中,箭毒很深很重,所以伤肌破骨,但是听到灭除药鼓的声音,马上箭就自然拔出,毒药就解除。灭除药鼓是譬喻的话,有一种药叫做灭除药,将这种灭除药抹在鼓上,这面鼓如果敲打,灭除药鼓的声音一响,所有中箭的人,箭主动就拔出解毒了,这是《首楞严三昧经》所譬喻的,以灭除药鼓来譬喻菩萨摩诃萨安住在首楞严三昧,众生称念菩萨的圣号,三毒烦恼就会消除了,犹如念观世音菩萨,会消除贪瞋痴的三毒烦恼,这个意思。下面第三是在决定。
在决定:归命称名 决定得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造罪之时是有间心、有后心”,因为是在平时造罪。在平时,还有生命,所以有有间心与有后心。因为是在平时,所以有时间的间杂、间隔。
“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就是因为念佛之时,只不过是几秒钟,十声的佛号几秒中,在临终生命剩下只能够念十声的时间,所以对这位下品下生行者而言,他是无间心无后心,所以随之舍命,念了十句的佛号就舍命了,善心猛利,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
下面是说出三种的譬喻。第一种譬喻,“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围”这字是两臂合拱的范围,是丈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十围就是十个人将双手展开围起来这样的范围,表示十围之索,这条绳子是很大条的意思。“千夫不制”,一千位壮丁无法将十围之索扯断。“童子挥剑,须臾两分”,一个孩子拿一口剑,从十围之索砍下去,马上就砍断了。这就表示自力与他力的差别,困难与容易的差别。
第二个譬喻,“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千年累积很多木柴,用一支火柴,一豆之火来焚烧,一下子的时间,就将千年累积的木柴焚烧殆尽,就是这样的意思。不必说用很多的火来烧千年,才将千年的木柴烧尽,不必这样。意思就是,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虽然在临终念十声而已,犹如一豆之火,但是犹如千年木柴的罪业,就被火焚烧殆尽。“一支弥陀光明火,化尽尘劳罪垢身,从今脱出三界狱,十方自在无碍人”。
下面第三个譬喻,“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就堕落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这样对比的说法,使我们了解,确实临终十念念佛能够往生西方。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观经》的经文。
念佛的时候,内心因为猛利,所以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要怀疑。最后一段: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智者大师是随朝时代的人,在随朝时代之前就有人判断,《观经》的十念,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是别时意。“别时意”是《摄大乘论》无着菩萨所说的四意趣其中之一。《摄大乘论》是无着菩萨所著作。在《摄大乘论》里面说四意趣,第一平等意,第二别时意,第三别义意,第四众生乐欲意。“别时意”的意思就是世尊说法,以别时作为成就之理,也就是说《观经》下品下生的行者,虽然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世界,是在远生往生,不是在当生往生。这就是摄论宗的行人,用《摄大乘论》别时意来理解《观经》下品下生的行者,临终念十声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当做是别时意、是远生因。也就是《摄大乘论》的行者认为,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当生往生,是在未来世往生。所以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道绰禅师在《安乐集》,都有提出《观经》下品下生,十声的称念,是当生往生,不是别时意,是实时意,是当生舍报之后就是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所以,别时意这个问答设问,在很多净土的祖论里面,都有谈论到。在此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第八疑也有说到,是真正在当生往生,并非是在未来世往生。
所以,如果将《观经》下品下生的十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当做是别时意,智者大师就说“几许误哉”,这样就错误了。“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不要听从《摄大乘论》行者错误的见解。“自坠陷也”,堕落邪知邪见的陷阱。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如此。
第八疑实在很值得大家好好探讨,希望能够带来大家破疑生信,念佛往生。祝福大家,一心念佛 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道绰禅师 专精念佛 定得往生
第七段文是道绰禅师在《安乐集》所设的一个问答,这个问答也是道绰禅师鼓励我们净业行者一心念佛,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救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道绰禅师是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禅师的净土思想,传承自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宗诸师之中最先提出本愿他力学说,道绰禅师对昙鸾大师净土思想,相当的赞赏,所以道绰禅师一心念佛,每天念佛七万声。中国祖师或者是日本净土的祖师,通常在念佛的起行,一天都念佛五万声、六万声、七万声。善导大师一进入大殿,一定大声念佛、拜佛,到全身流汗,甚至冬天也是如此。诸位看法然上人的传记就能了解,法然上人在他四十三岁看《观经四帖疏》八遍之后,内心非常的欢喜,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救度他这样下劣五逆十恶的人,所以就此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念佛七万声,在生病时念佛六万声,等到身体恢复健康,又是每天念佛七万声。诸位菩萨!如果一天念佛七万声,要用几个钟头念,你知道吗?你可以实践一天看看,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一直念佛,念快板的,我相信你也要念个十小时。如果你念慢板的,像信愿个人念佛,我都慢慢的念,我念佛不会念的太快,因为念佛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念南无阿弥陀佛是非常尊贵、非常殊胜、非常快乐的修行,我都是慢慢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假使用这个速度来念,一天念十万声,就一定是二十四小时都在念,连吃饭都没有时间,连睡觉都没有时间,可见祖师都很精进在修行。精进是六度之一,所以不管你是根据第十八愿修学念佛,或是根据第十九愿修学念佛,或是根据第二十愿修学念佛,精进比较好还是懈怠比较好?我相信是精进比较好,不可能是懈怠比较好。而且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在《无量寿经》,说他的自行化他,有一段这样的经文,“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所以法藏菩萨要成就六度万行,自己修行六度波罗蜜,还教人修持六度波罗蜜,所以自行化他无不菩萨要成佛修学的内容六度波罗蜜。所以六度波罗蜜,一度就是精进度。精进度什么?精进度懈怠,布施度什么?布施度悭贪。精进度懈怠,所以念佛的行者,尤其十八愿的行者,更要用精进度懈怠。一天念佛三声,和一天念佛三万声,这两种念佛人在临终,哪一种人会走的比较自在?念佛三万声的人,还是念佛三声的人?念佛三万声的人,一定临终比较自在往生,这是一定的。
道绰禅师所著作的《安乐集》有两卷,由十二大门所构成的。在《安乐集》里面所设的这个问答,很值得诸位净业行者好好体会。你将道绰禅师在《安乐集》所设问这个问答体会了、了解了、贯通了,也许你就会听印光大师的劝勉,一生老实念佛。这个问答全文信愿读一遍,让诸位菩萨来对照一下。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这个问答如果诸位菩萨好好探讨,体会道绰禅师开示的用心,我相信你除了会照道绰禅师的劝勉一心念佛以外,你也会对道绰禅师生出感恩的心。
道绰禅师是唐朝时代的人,出生在公元五六二年,一直到六四五年涅槃,所以住世八十四年。自从进入念佛门之后,每天念佛七万声,实在是很了不起的祖师。虽然是在中国净土宗十三位的祖师之中,道绰禅师并没被列入祖师之位,但是学问、道德、修持、教化,都是相当的了不起,尤其是对善导大师的教化影响。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集大成者,唐朝时代的人,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所以道绰禅师,虽然未被列入祖位,但是这部《安乐集》,也对后来的净业行者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诸多的帮助。先来看问的部分: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情与无情都有佛性。无情有佛性,一般人难以理解。有情众生有佛性,我相信大家很容易明白,就以我们人道来说就好,不管男女老幼,出家人在家人,不管你我的烦恼业障是多么的重,我们都有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佛性,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是一个已经开显佛性的圣人,我们凡夫众生是还未开显佛性的凡夫,是如此的差别。我经常譬喻的,佛是经过开采冶炼的纯金九九九,我们凡夫众生是一座金矿,还未经过开采冶炼,所以还未冶炼出纯金九九九,但是体性一样。一座金山经过提炼之后的纯金九九九,和还没提炼时候的金山,都是一样的本质,所以我们凡夫本性,与诸佛无二无别。
“远劫以来应值多佛”,这句话是道绰禅师所推测的话。依大乘佛法的道理来论,道绰禅师这样的推测一点都没错。“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我们如果不在过去生修福修慧,在今生此世很难遇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所以道绰禅师才会推测说,在久远劫以来,应该是要得遇很多诸佛如来。值就是得遇的意思,当然过去生我们已经忘光光了,过去生我们有学佛吗?不知道。过去生我们有遇过佛吗?也不知道。过去生我们有念佛吗?也不知道。过去生我们是男众或女众?也不知道。过去生是不是在人道或畜生道?也不知道。不过看现在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知道,现在受苦报,证明自己是一个凡夫,随业流转而来,这点是肯定的。可能你们有圣人来示现的,怕暴露你的身份,所以才不敢说出来。
“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既然在多生多劫以来应该得遇过很多诸佛如来,为何至今仍然自己轮回在生死,“不出火宅”?火宅就是三界,这是《法华经》世尊所譬喻的说法: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诸位菩萨!如果现在我们智觉寺发生火灾,你还会乖乖坐在那里听我讲经吗?不会!现在如果我们智觉寺大殿已经发生火灾,你会做什么动作?快跑!你还会坐在椅子上,我不相信。可是我们现在住在三界火宅,为何不会想要快跑?实在是奇哉怪哉!就是因为很多人并体会不出这个三界是火宅,如果体会出这个三界是火宅,早就溜了,早就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
所以,过去如果应该得遇过很多诸佛如来,今生为什么又轮回生死?当然有两种可能,下面道绰禅师的开示是很详细。我们还没有看答案的时候,信愿先跟大家报告两种的可能,第一种就是你过去生有学佛,但是没有学成,你过去生不曾有一次修行往生极乐世界,不曾有一次修行断除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所以继续在六道里沉沦生死,被业力牵引,今生此世投生在人道做人。如果是这样,过去生有学佛有修行,而没有成就往生极乐世界,那这生你要再好好像过去生这样继续修不成,下辈子再来修吗?当然不要,不要再蹈前车之鉴,应该要勉励自己:我过去生若有学佛修不成,我这生一定要修成,不然后生如果再来人间做人,也是还要再修,就算这生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后生来人间出生做人,也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这生就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要等到后生再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这生,因为这生往生极乐世界做大菩萨,如果你等到后生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做小菩萨,当然早点往生极乐世界,较早快活、较早做菩萨,或许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明天倒驾慈航回来人间,广度众生。所以当然是赶紧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种原因就是过去生,都不曾遇过佛法、不曾修行,所以这生再继续轮回生死。如果过去生我们不曾遇过佛法、不曾念佛,这样说起来我们可不可怜?很可怜!我们过去生如果没有遇过佛法,实在很可怜,好在这生遇到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生就一定要修成就,知不知道?学佛修行是不可以到临终,阎罗王要来接引了,和阎罗王商量:“阎罗王!我念佛念了一辈子,怎么会是你来接我,你有没有搞错?”阎罗王说:“没有,我才没有搞错,是你搞错了,你都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将感情、将金钱、将财宝看的很重,念佛随便念念应付应付,助念团长通知你,你也是应付的态度:我如果不去助念没有出席,三次名字就被人划掉了,我如果不发心出来为人助念,将来临命终,可能没人要来为我助念,所以你的心没有真正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临命终阎罗王来迎接你,不是阿弥陀佛来迎接你,那个时候你就凄惨了。
我们来看道绰禅师在《安乐集》答案的开示,说的真好。
“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先说结论,下面再说原因。祖师在写文章,通常用这个方式,先说结论让大家知道答案,然后下面的解释,再叙述结论的道理。
根据大乘经典的教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在久远劫以来,应得遇多佛,至今仍然轮回生死,不出火宅,就是没有得到两种胜法,胜法就是殊胜妙法,以排除生死,所以不能出离火宅。下面就说两种胜法:
“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圣道就是圣道门教法,往生净土就是净土门教法,也就是你我都有佛性,无始劫以来,应该得遇过很多诸佛如来,可是到了今生此世,还在轮回生死不出火宅,就是根据大乘的佛法来说,我们在过去生不曾根据圣道教法修行了办生死,也不曾根据念佛教法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今生还在人道里面,沉沦受苦。除非诸位菩萨你过去生,修学念佛法门已经成就了,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你现在是极乐世界菩萨来示现的。诸位!你是不是极乐世界菩萨来的?如果是,你也不能暴露你的身份,因为你如果暴露你的身份,你就要马上走了,这是每一位菩萨都会遵守的规矩。如果临命终,也许你就会暴露你的身份。所以诸位你们如果有极乐世界菩萨再来,你要慈悲好好广度众生。你都已经跟我答应好了,所以我听了就很欣慰了。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这段话道绰禅师说出,圣道门的教法,在现在末法时代,烦恼厚重的众生是很难证悟。“今时”这两字是指道绰禅师著作《安乐集》的唐朝时代。刚才向诸位报告过,道绰禅师出生时的公元五六二年,距离世尊入灭已经一千五百多年,进入末法了,所以唐朝时代是世尊法运开始进入末法的时候。若以小乘来说,现在佛历是两千五百多年,所以现在是末法的第二个一千年。道绰禅师唐朝时代的人,正好进入末法时代,所以在《安乐集》道绰禅师才会说“今时难证”。
若以道绰禅师的时代,道绰禅师在公元六四五年往生,现在两千零八年,我们现在又距离道绰禅师往生的时候有一千三百多年。诸位菩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时代,众生的根性,和现在众生的根性一比,唐朝时代的人根性较好,还是我们现代人的根性较好?唐朝时代的人根性较好。别说一千三百多年,说三十年前的台湾就好,我们虎尾这个地方离北港不远,在云林县内,通常一般的县民都还很纯朴。但是以现代人与三十年前的人做一个比较,现代人的烦恼比较重,还是比较轻?比较重。现代人的人情比较冷漠,三十年前的人,你要向人家问路,人家对你很有礼貌,指点你路要怎么走,怕你走错路甚至会为你带路,你现在要向人家问路,有的人的态度很不好。我曾经遇过要向人家问路:某某人,哪一条路要怎么走?他看了你一眼,回答一句话说:“你问我我问谁!”实在是有够没水平。所以三十年前的人比较善良、比较忠厚、比较老实。我相信当父母的人,你的孩子如果还很小,通常都会感受到,现在的孩子都很难教导,对不对?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众生的根性越来越下劣,确实是如此。
那么为何道绰禅师会说“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因为进入末法时代,和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众生一比,根性下劣,所以要修圣道门教法,很难成就道业,很难解脱生死,为什么?下面就说出两个理由:
“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第一个理由就是末法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已经很遥远了,那我们现在离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更遥远,两千五百多年前。假使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如果还没有入涅槃,还在印度讲经说法,我一定邀请大家一起到印度,拜见释迦牟尼佛,跟随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学佛修行这样。可惜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怎么办呢?我教大家一个妙法,每天你都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每天读佛经。佛经就是佛祖留下来的遗教,你每天读佛经不就是每天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吗?
第二个理由就是“理深解微”,大乘佛法,譬如禅宗的经论,唯识宗的祖论,你光是要通达教理,别说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你将《金刚经》好好读一读,《六祖坛经》好好读一读,《心经》好好读一读,你能够体会出《金刚经》的真义吗?能够体会《六祖坛经》的真义吗?能够体会《心经》的真义吗?斌宗法师对《心经》的注解注的很好,你用心研究一年,你也可以体会到禅宗的心法,可是你了解禅法了,就算开悟了,开悟就能了生死吗?还没有!开悟是知道自己的佛性,和诸佛无二无别,开悟之后要进一步修道,将见思二惑断尽才能出离生死。唯识学你只要读三本就好了,其它的不必读太多,你想要把唯识学的名相搞的清清楚楚就不容易。《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你好好读几遍,你要明白就很难了,明白了就转识成智了吗?明白唯识学的名相道理,你就转识成智了吗?你前五识就已经转成成所作智了吗?你第六识就已经转成妙观察智了吗?你第七识就已经转成平等性智了吗?你第八识就已经转成大圆境智了吗?没有那么容易。买一本食谱来读一读,读到滚瓜烂熟,你下厨房的时候,你就会烹饪料理了吗?我告诉你,或许连菜刀你都不会拿。因为上期在香港主办佛七,我看香港在大寮发心的老菩萨,有的年纪八十多岁来发心,他们在切红萝卜的时候,我看了实在是很感动,我向那位老菩萨说:老菩萨!借师父切看看。因为我不曾下过厨房,我发觉我菜刀真的不会拿,要切红萝卜的当时,那些老菩萨围在旁边说:“师父!您还是下去讲经好,您不要来切菜,万一手指头切掉了……”
所以,修学佛法一定是经过信、解、行、证的历程,哪一个法门都是同样。大乘佛法道理要了解,就非常的不容易,了解了只是知道,知道跟做到是两回事。有时候知道跟做到,距离是非常的遥远,哪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伏断贪瞋痴,可是哪一个佛教徒没有贪瞋痴。诸位菩萨!没有贪瞋痴的人请举手?凡夫就是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你难道还是人吗?你不是人,你是菩萨、你是佛。
所以,大圣距离道绰禅师唐朝时代已经很遥远了,世尊入灭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第二个理由就是道理很深,要了解很困难,所以下面道绰禅师就引用《大集月藏经》,说明圣道门难以成就的道理。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段经文不是原文,在此向诸位先说明一下。《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段经文,所以道绰禅师是取《大集月藏经》经文的含意所开示出来的。这段文不但道绰禅师,印光大师、彻悟禅师都经常在引用。《大集月藏经》这部经份量很大,有六十卷,是《大方等大集经》的简称,是北凉昙无谶大师所翻译的,全经总共有十七分,其中第十五分就是〈月藏分〉,所以〈月藏分〉有这段经文的含意,因此称为《大集月藏经》。〈月藏分〉有十卷二十品,经文很长。这品的经文我看过了,确实这段文并没有在《大集月藏经》的原文,大意是如此,“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可见要在末法时代修行,证悟自性菩提,或者是要断见思二惑,证悟阿罗汉,断尘沙惑证悟辟支佛,分断无明证悟菩萨,是不简单,所以《安乐集》道绰禅师才会引用《大集月藏经》的意思说“未有一人得者”,也就是要有一个人在末法时代断惑证真,是非常的困难,表示圣道门教法是很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