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宗教但也是一种有特色的宗教文化。几千年来佛教界人士不仅创造了佛教文化,而且还将其推向到高峰,成为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佛教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教,佛教界人士不仅撰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著作,还建立了不少实践的法门。学习佛教是人生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佛教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态度和心情,有助于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佛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加上它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体系,所以刚开始接触佛教时会碰到一些困难,但是随着你的逐步深入,水平日益提高,你就会觉得在学佛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佛教的目的是了生死,得解脱,《金刚经》所说的“人生是梦幻泡影”,并不是就世界上真的不存在,而是强调的是我们的认识应该意识到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人生是不实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瞬间即过,人活得太长,也不过一百年,在整个历史l卜不过如同电光一闪,一切有变化的现象和物质最终都要灭亡的,只有那不变的空性是永远存在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理解为什么“冷暖觉知”会存在,但是它又是在“非相”,只是暂时的,而那“梦幻泡影”的空相才是永远长存的。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获得佛教的智慧了。
刚刚学佛的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了解深入修持佛法: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