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法师是后秦(姚秦)的一个僧人,是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他名字又翻译为鸠摩罗什婆或者叫做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
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他的父亲跟母亲名字的结合,因为他的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母亲叫做耆婆,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鸠摩罗耆婆,就是父母之名的结合。音译叫鸠摩罗什,意译叫做童寿,寿不是指寿命,而是说他的德行非常的深厚,年少而有奇德,所以叫做童寿,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具足高尚的修为跟德行,名传西域各地,声震中原。
鸠摩罗什家世背景非常显赫,父亲鸠摩罗炎,是出生在天竺的望族,父亲本身是宰相,但是因为想要出家修道,想要学法,所以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去到处学道,后来走到龟兹国(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到了龟兹国皇宫,国王非常器重鸠摩罗炎,看重他的才学、品德,就不让他离开,留他下来和自己的妹妹结婚,并且提供机会给他学法。鸠摩罗炎答应了,娶了国王的妹妹,两个人结婚之后,就生下了鸠摩罗什。
罗什大师自幼天资超凡,而且相貌出众,半岁就会说话了,三岁能认字,五岁就开始博览群书。鸠摩罗什大师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出家了。她当时要出家,周围的人都反对,包括罗什大师的父亲也反对,但是她执意要出家,还绝食,后来大家看不行了,就让她出家去学法。她出家之后非常的精进,没有多长时间就证得初果(即小乘的须陀洹果),已经正式入圣者之流,已经成为圣者了。
他母亲出家之后,在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也跟随他母亲一起出家了,所以他出家非常早。出家之后,因为他本身非常聪明,而且非常用功,可以日诵千偈(诵不是读,是背诵),罗什大师从七岁出家开始,每天日诵千偈。在古代印度计量篇幅的多少经常用颂,三十二个字为一颂。所以这里面日诵千偈,就是三十二再乘以一千,所以说他每天都在背诵经典、学法,非常的精进。
罗什大师跟他母亲出家,有一天随着他母亲走进到寺院之后,看到寺院当中有一个铜罄,铜罄非常重。当时鸠摩罗什年纪非常小,看到大罄很好奇,就把它举起来了,举得很高,这个时候他就想,自己年纪这么小怎么能举得起大罄,动了这一个念头之后,立刻就举不动了,当下他就悟到诸法唯心之理,一切法都是唯心的,因为一开始没觉得它很重,想举就举起来了,可是动了一个念头立刻就举不起来了,所以他就悟到了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
罗什大师一开始是学习小乘经典的,他九岁的时候,就随他的母亲到罽宾国,跟槃头达多尊者学习小乘教法,他学了《杂藏》、《阿含经》等等。到了十二岁的时候,跟他的母亲就返回到龟兹国,途中在疏勒住了很多年,学习《阿毗昙》、《六足论》,学习《阿毗达磨》。后来他从大乘的僧人莎车王子,也就是须利耶苏摩来学习大乘教法。他主要学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称为三论,在中国是大乘中观(学派)。中观学派在印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乘学派,印度的大乘教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瑜伽行派,还有一个是中观学派。他又跟佛陀耶舍学习了《十诵律》,就是律藏当中的内容。所以鸠摩罗什一开始是学习小乘教法,后来开始学习大乘教法。罗什大师回到龟兹国之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这个时候成为中观大师。
罗什大师广习大乘经论,成为非常有名的中观大师,所以这也使得他后来来到我们中国之后翻译了很多大乘经论主要是以中观学派的经论为主,像《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都是中观一系的。
摘自:《阿弥陀经》第三集(3)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五老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