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精进的人为什么最终会退失菩提心?

佛经故事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荫读书会的学员学习《阿含经故事选》经典选篇《二十亿耳的精进》,并就学员们在学习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了智慧的开示。

学员说:一个人生前学佛十二年,精进诵经、吃素、放生,在寺院做义工。后来得了重病非常痛苦。他说自己得病的原因:一是要代众生受苦的发愿太大,自己没这个能力;二是他在寺院当义工修忍辱,受的气郁结在心里。

我想知道,这么精进的人为什么最终会退失菩提心?

在这个故事里,二十亿耳尊者渴望获得解脱,但长时间勇猛精进修学三十七道品,都未能如愿。当他准备退失信心时,因为宿世善根的成就,也是他那一刻当得度,所以感得佛陀去给他开导。

佛陀是一切智智者,知道二十亿耳尊者在家时好乐弹琴,就用他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弹琴譬喻,为他开示修学之道:太紧,琴弦会断;太松,弹不出悦耳的琴声。只有将琴弦调得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可以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修行也是这样,依着中道持续不断地精进,当因缘和合,必能摄入真谛,证入涅槃。

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的微妙开示后,依着中道学法,不著于乐、不取于苦,不过于精进也不放逸,就这样持续安详地修学三十七道品,很快就得到摄于真谛,证入涅槃。所以,我们修学要行于中道。

退失菩提心,是因为他对佛法还未建立稳固、透彻的正见。为什么这样说?比如,他发愿要代众生苦,但当身体违和时就怀疑是否自己力量不够,因发了这个愿才令自己得病?他对身体贪恋,放不下我执,对为什么要发愿代众生苦可能还没弄明白。

  菩提心,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首先必须经历种种苦难的磨炼:要经受修行上的种种历练;要承担无始以来种种不善业的果报;要坦然面对一切境界,逢苦不忧。只有做到逢苦不忧,方能学习做到代众生受苦。

其实,代众生受苦是一种愿力,并不是说我们有这种愿力就真能代众生的业。业的本性是自作自受。若业能让别人代受,那佛菩萨就都帮我们代受了。

我不可得,我们所受的业,都是我们的虚幻执著而已。因为我们有虚幻执著,就有种种苦乐之业。若无虚幻执著,一切如梦如幻!

一个人若是未能建立缘起的正见,所发代众生苦的愿就不坚固。一旦境界来了,就会起怀疑。

因为他的知见还未能建立,而因缘又不能恰如其分地支持他,当身体不舒服时,他就会怀疑自己的发心,甚至怀疑自己的修行。当他怀疑了,就会有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开解,就会郁闷、抑郁,自然也就引生身体的各种不适。

  压抑、郁闷不是忍辱。当我们有力量时,还可以表现得自己很有修养;若没有力量时,就会如火山爆发。

佛法说的忍辱跟常人讲的忍辱是不一样的。这种忍是一种接受、理解、承担,不是像石头压草似的,将别人的过错压在我们的心里面闷着。

佛法说忍,是忍许的意思忍许佛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真谛;忍许一切有为法;对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的真理有深切的信解,相信、面对、接受、肯定这种真谛,忍许一切有为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性,性空寂静。有了这样的信解,有了这样的肯定,自然就能接受、堪忍现实生活中种种的苦乐现象。真正的忍,首先需要有认知上的通达。

辱,就是侮辱。一切危害我的侮辱、辱骂、欺骗、打击、伤害等等,都是辱的表现。我对这一切都能正确观察:这些都是我过去所造的种种业因所引生的,我应正确面对,逢苦不忧,遇乐不迷,堪忍不动。

佛教的忍辱是智慧和担当。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信愿力的生起深信佛法,深信佛所说的业果缘起的真理。因为有了这种深信,所以能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让我们在生活当中逢苦不忧。逢苦不忧就是忍辱。

辱,广义上来说,一切苦都是辱;狭义上来说,是指别人打我、骂我。辱,有内辱、外辱、内外辱。总的来说,一切让我们不舒服的都是辱。

忍辱是一种力量的训练。我们若不能从这件事获得清凉,我们的心当下不能开解、不是轻松安详的,就不叫忍辱。

当我们接受了这件事,分析思维,放下它,就一定能得到清凉自在。我们通过思维缘起:他辱骂我,我就还债了,当下业就消了。我们当下就会感到快乐。如果没能感到快乐,也会觉得无所谓、很轻松。这才真的是忍辱。

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怕人家笑话自己,或因自己是修行人要表现得有教养,或是希望得到同修道友们的赞叹,所以要忍着、不跟别人计较,这都不是真的忍辱。这样忍的话,若我们的身体能支持,还可以承受一下;若身体不能支持,那就很苦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2
文章点评
2023-04-07
为了破坏佛陀的信誉 竟诬告佛陀
原标题:辛迦摩娜薇卡诬告佛陀违逆真谛,不信来世,说妄语的人,无恶不作。(偈176)-摘自《法句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之后,信受佛法的人越来越多,其他外道的信.. <详情>
2023-04-07
一场无人能比的供养大会
原标题:供养比赛悭吝者无法往生天界,愚痴的人不讚叹布施;智者时时随喜,处处安乐。(偈177)-摘自《法句经》波斯腻王有一次盛大供养佛陀和众多比丘。后来,他.. <详情>
2023-04-07
利诱儿子学佛法 佛陀加以指导终得圣果
原标题:给孤独长者儿子的故事预流果比大地的统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更有价值。(偈178)-摘自《法句经》克拉是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每当佛陀和弟子们到.. <详情>
2023-04-07
佛陀开导许配女儿给自己的夫妻 女儿却要报复
原标题:向佛陀求婚已经证得无上智慧的佛陀,三毒尽除,世间所有欲爱不能再诳惑他;佛陀不受繫缚。(偈179/180)-摘自《法句经》拘留国的婆罗门摩醯提利夫妇有一.. <详情>
2023-04-07
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世间 舍利弗尊者率领大众欢迎佛陀
原标题: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世间修习禅定(1),欢喜涅槃寂静,正念正觉的佛陀,诸天也敬爱。(偈181)-摘自《法句经》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 <详情>
2023-04-07
答对龙女的问题便能取她 佛陀告知优塔罗答案
原标题:龙王和他的女儿人身难得、生活难、得闻正法难、诸佛出现世间也难。(偈182)-摘自《法句经》龙王(1)伊罗卡帕塔,在迦叶佛时,虽然是一位比丘,却不够.. <详情>
2023-04-06
阿难尊者请教佛陀 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
原标题: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偈183)-摘自《法句经》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 <详情>
2023-04-06
佛陀教导不知足比丘 听完训诫决定精进努力求解脱
原标题:不知足的年轻比丘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偈..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