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选自《比丘尼传》,主人公是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
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图像来历:材料图像)
净检法师道场(图像来历:材料图像)
净检,俗家姓种,本名令仪,彭城人氏。父亲种诞,从前出任武威太守。净检自幼聪敏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好经史诗文典籍,通常一卷在手夜以继日,博古通今,知书达礼,为邻里大尽人皆知。可惜生不逢辰,出嫁不久,老公过世,伤心之余,深入体悟人生改变、无常敏捷。又因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后代教授琴艺书法,以此维生。她听人讲演佛法后,虔心信奉,乐于受教,仅仅苦于无处咨询请益。
后来有一位高僧名法始,精通佛法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年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久居。净检就过去拜访他,法始开端为她宣说佛法,她也因而豁然大悟。净检想要趁着自个身强体健之时参经悟道,寻求佛法积德行善利益,就从法始那里借来佛经诵习,而且很快观察经中深奥意义。
一天,净检对法始说: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女子,能否归依佛门,还请指点迷津!
法始对净检说:正是如此,西域佛门中有男也有女,华夏地区则不具有这种成法。
净检又问:经文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难道我们这当地有甚么不同法门?
法始答复:外国来华高僧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别的一位和尚。
那一位和尚说:僧与尼受戒大同而小异,假使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条戒律,应当从大僧处受戒。但若没有大僧,尼僧就没有依止师。
法始回来通知净检,净检就依那位和尚所说,剃发出家,从之受戒。其时共有二十四人与她志趣相同,一齐受戒,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其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没有其它尼师施教,因而她们一同讨教净检,由此成果佛门积德行善利益。
法始所说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和尚智山。他住在罽宾国,品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永嘉末年时来到中土,以化缘来保持生计,语必以宏扬佛法为职志。其时华夏佛法初染,风化未全,信徒们体会都比较浅薄,还不知道向他讨教佛理。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智山西行回来罽宾。嗣后,天竺佛图澄又来到华夏,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与德业,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
净检教化徒众,清雅而有节度。宣讲佛法,实施教化,宛如风行草靡,受教之人无不倾倒,获益匪浅。东晋成帝咸康年间,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国中,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穆帝泰平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其时,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建立戒坛。晋僧徒释道场,依据《戒缘由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以为这么做于佛法有所不通。所以昙摩羯多浮舟抵达泗河,因立戒坛。净检等四人也一同到了戒坛,在船上接受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么就正式变成比丘尼。中土有比丘尼,就从净检开端。
在净检进行受戒仪式时,竟有浓郁异香缓缓袭来,在场人人都能闻到,个个欢喜万状,惊叹不已。由于这件异事,净检就更受大家的慕名,她又长于修自个的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得到的施舍虽然许多,但却随得随散,常常先给他人、后给自个。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大家忽又闻到曾经那种浓郁奇香,而且看到红光冉冉升起。大家又见一位女子,手执五色花束,从天空中翩但是下。净检见状,十分欢喜,对众比丘尼说:你们好好处理将来之事,我如今先行一步了!所以又和她们握手告别,腾空而上,净检所行之路,宛如一道彩虹,直接天涯,好久始散。往生之时,她现已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