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灯云法师讲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经首页

灯云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一集

今天我们要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本《普门品》从古至今都把他单独流通出来,原因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受到老百姓极力的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百姓有众多的苦难。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一堆说不出的苦。这些苦难自己又不懂得靠内在的修行来化解,所谓内在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等等。一个真懂佛法的人他懂得这些内修的功夫就很快能够转变命运,因为内修的这些功夫力量大,直接从自己内心的习气毛病下手,把自己本有的贪嗔痴直接转化成戒定慧,把自己不好的行为转化成善良的行为。

这些通过自身的调整,内心的改变,产生出来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转变自己的命运,这个只是针对于少数真懂佛法的人,他懂得这样去改变。

而对于大多数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平时也没有听经闻法,更没有亲近善知识,也不知道佛法戒定慧的名称,不要说去修,连戒定慧这三个词语,可能他都没听说过,更何况是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还有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无量法门,恐怕对老百姓来说从所未闻。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老百姓他们又有一点点善根,对佛教呢?又有一些好感,那么他们有苦难的时候,他们只好来找观音菩萨,因为大家有听说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所以,大多数老百姓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如何改变?那么就祈求观音菩萨。那为什么要祈求呢?因为菩萨本身有发这样的心愿。就好比110那些人,110那些人他们有发愿要救苦救难,所以这些工作人员加入了110的团队,只要谁家有什么苦难,打了110的电话,他们就会在最快的时间之内赶到现场,帮老百姓排忧解难。

为什么天下这么多人你打电话给他,他不一定会来。而打110他绝对会来。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那么多人没有发这个愿。所以纵然你认识他,他可能也有千万般的理由说我没空。

而唯独打110,管他有空没空,他一定会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他们这一批人有这样共同的愿力。所以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他们。那么观音菩萨他自己在因地的时候看到众生苦,所以发出来了这样救苦救难的本愿。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家家户户都念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年纪大了想要找一个生命的最终归宿,这时候大家就要开始念阿弥陀佛了。

所以,以念佛为最终的人生归宿,然后在日常生活里面呢?遇到挫折灾难的时候,就以观音菩萨为依靠。所以阿弥陀佛成为老百姓心中最大的归宿,观音菩萨呢?成为老百姓心中最大的依靠。

所以弥陀、观音这两位老搭档,无量劫来搭配的是非常的融洽。所以从古至今,我们所看到的人基本都是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

而反而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很多普通老百姓居然还不知道,甚至于都没听说过谁叫释迦牟尼佛。但是阿弥陀佛很多连不学佛的人,他们都有听说过。所以,我们要知道弥陀、观音他们的缘分之广,这是跟他们的本愿之大有关。因为他们的愿力就是要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令无量苦难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这一佛一菩萨他们两个人的独特心愿。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部《普门品》,就是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如何救苦救难?所以读了这一篇之后,我们心里面就知道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在《楞严经》上说三十二应,在《普门品》里面说三十三应。所以过去曾经就有人说观世音菩萨要么只有三十二应,要么就三十三应。其实不然,其实观音菩萨他是千百亿化身,众生需要什么样的身份来渡化,观音菩萨他有能力变化出相应的身份来渡化众生。

因为他戒定慧的修为已经达到随心自在的程度,这就好比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教育大人的态度方法方式跟教育小孩的态度方法方式,那都是不一样的。不要说是教育家,就一个普通当父母的人,你看他对小婴儿的态度跟对大儿子的态度可能就不一样。

为什么呢?大的孩子已经很大了,他总不能天天抱着乖宝宝啊什么的,他是不会这样。他反而要他,你自己吃饭,自己上学,自己处理问题。而对小婴儿不是的,父母可能说样样都得我来帮你。为什么?因为太小了,连路都不会走。所以很多东西父母都得代劳帮他。

所以同样是自己亲生的儿子,父母为什么要这样不一样的对待?难道不慈悲吗?难道偏心眼吗?不是的。是因为这俩个儿子程度不一样,一个是刚生出来的,一个是已经读书了,长大了,他很多东西就得要让他独立。从小能独立,长大就能独当一面。从小要是依赖,长大就要耍无赖了。

所以,所有父母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他们在看到孩子长大了,可以独立了,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去独立完成一切事情,以后进入社会了,父母就不要再担忧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样样能独立。

所以,我们要知道观音菩萨对一切众生不都是这样吗?众生需要什么样来帮助,菩萨就会满他的愿。所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说的就是这么个理。

观音菩萨他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应化到世间来辅助阿弥陀佛。所以很多人都在想,他过去已经成佛了,现在怎么反而变成菩萨了?是不是他退步了?退失道心了?其实不是的。十方诸佛他们应度的众生度尽之后,跟自己有缘的众生都度好了,他们就要开始入涅槃。

然后入涅槃并不是说,他都死了,一了百了,然后烟消云散,不是这个样子。他入涅槃以后,他就会以千百亿化身,再进入到十方不同的世界当中,去跟众生广结善缘,再度那些新的众生。

跟众生结的缘够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他所结的缘能够凝聚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又一次示现成佛。然后示现成佛了,把这个大千世界里面这些有缘的都度完了,那这个时候又要示现入涅槃,然后又千百亿化身遍布他方世界。再去广结善缘,普度众生。

然后度到一定程度了,量够一个大千世界了,这个时候又一次成佛。所以大家读梵文经菩萨戒前面一篇序文里面就告诉我们,释迦牟尼来到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多少回了?八千往还啊。

这一趟释迦牟尼来啊,已经是第八千次了。那说明什么?说明他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面度众生已经度了八千次了。示现成佛呢?八千次了。所以你想象一下看,他为什么要这个样子。那观世音菩萨他的过去是正法明如来,他已经成佛了,然后该度的度好了,他就开始进入到十方世界去,以行菩萨道的这种身份入六道当中去跟众生结善缘。

那这一次他是以观音菩萨的这种等觉身份来广结善缘,所以根据佛经里面所说,观音菩萨他以后接班是接阿弥陀佛的班,在极乐世界那边,等到无量劫之后,阿弥陀佛入涅槃了,观音菩萨就开始成佛了,就在极乐世界示现成佛。

然后把他自己这么年来,所度的有缘的众生都集中到那边去,然后由他来度,一直度到大家都成就道业了,然后他自己又要示现一次入大涅槃。所以一切古佛都是这样周而复始,所以普度众生是没完没了,这是观音菩萨的一些过去的因缘,

我们在学习《普门品》之前也得要了解一下。然后,这一部《普门品》他的名字很怪,叫普门。那普门到底是什么意思?普就是普遍,普遍十方的意思,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的千百亿化身是普遍十方。而那个门是什么门?是慈悲之门。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所以合起来普门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普遍十方、开慈悲门。

把这一个慈悲的大门为大家张开。那为什么特别发这个慈悲的门呢?开发这个大门想干嘛?因为观音菩萨看到十方世界里面,有很多众生在受苦受难,被贪嗔痴所煎熬啊,被杀盗淫所恐怖啊,被种种的苦难折磨着。

所以观音菩萨怜悯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来救苦救难。而他的大悲心在所有菩萨里面,那是发的比较猛烈的一个,比较殊胜广大的一个。所以他所标榜出来的就是以大悲为主题,当然他也有大智慧。

但是他的慈悲表现的可能更突出一点。所以很多人就看到他是一个慈悲的,但没有看到他的大智慧,反而是文殊师利菩萨给人的感觉,他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大家在读这些菩萨的经典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错误偏激的认为说,文殊师利菩萨就是有智慧没慈悲,你要是这样认为就错了。也不能说,观音菩萨只有慈悲没有智慧,这也不对。

你要知道,一切大菩萨都是悲智双运、内外双修,慈悲智慧内修外修都是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只不过每个菩萨的侧重点会不一样而已,就像很多大学生从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就会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那假如毕业以后去学医,他可能以后就当医生。那假如去学工程学,他以后可能就会去搞工程建设,要是学物理、化学,他可能就去搞科研。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这些搞科研的,搞建设的,做医生的,其实他们的基本程度都一样,都是大学毕业生,这是基本程度都一样。但是他们的行业选择却是各个不同。

就像一切菩萨一样,我们念的大愿地藏王菩萨,他突出的地方是大愿。然后大行普贤菩萨,他的十大行愿也很巨大,然后大悲观音,大智文殊,他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悲智双运、内外双修的这些功夫啊,那这些菩萨们都是一样的。

所以大家千万在学习过程里面,不要对这个产生误会。总是认为观音只有大慈大悲,没有大智慧。要求智慧只能找文殊,不要找观音,那这样认为是不对了。所以大家只要知道,每个菩萨都有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像我们找工作填表格的时候,表格里面就有一格叫作特长,你有什么特长?大家程度一样,但是特长可能就不一样,所以这一点要记住了。

观音菩萨普门应化,怎么个普门法呢?用《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啊,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就是随缘,他能够随众生心所念的这个缘。应呢?是感应,感应到什么?众生所需要的量,所知道的量,他需要多大的量,菩萨就给予多少。

所以,需要小乘的量,菩萨就跟他说小乘法。需要大乘的量,就跟他说大乘法。假如仅仅众生只需要度过眼前难关,那菩萨也不给他大小乘的法,只是让他度过难关而已。所以众生需要的量大小是不一样的,那菩萨所给予的也就不同,这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应就是相应了。

所以看了这个之后,我们就知道,观音菩萨普门的力量原来是这样,无处不在,所以叫普门。以这种普遍十方的心,大慈悲心来给众生开方便之门,所以称为普门。

这一品是出于《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十五品。大家知道《法华经》总共七卷二十八品,这是《法华经》末后第二十五品的经文。那法华一乘教我们即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样的一佛乘的理念。那为什么在末后却告诉我们祈求的法门,我们只要念着观音菩萨,然后有什么灾难,这么一念,祈求一下,菩萨就来救苦救难。

好像这是外求的功夫,跟一佛乘那种内在证得的诸法实相的功夫好像相违背。其实啊,一点都不违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在一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殊胜法门。

所以要了解观音的三十二应化身,你应该要配合《楞严经》里面的《观世音耳根圆通章》一起来看,在《楞严经》里面他说的三十二应跟《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三应,其实内容都差不多。

但是两个有点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在《楞严经》里面说出了原因,三十二应的原因在哪里?是怎么修出来的?主要是侧重于说因。这《普门品》里面主要是说果,也就是每一应的功夫,他只把这个救苦救难的结果告诉你,但是为什么菩萨有这种结果呢?有这种成就呢?什么原因呢?没有说。

所以读了《普门品》之后,你再去读《耳根圆通章》,这么一对照,就会发现到原来有因果关系,原来这其中有内修有外求,这样不就是入不二法门了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4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