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色蕴,指的是人的身体。这个色蕴,在不以胜义观察智观察的情况下,能够成立如梦如幻般的名言上因果不虚、众因缘和合而成身体;当以胜义观察智观察时,得不到任何是身体的东西。所以“色即是空”,如水中月、镜中影,如阳焰,如梦,如幻化的牛马。在名言之上,仅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无有任何自性有的存在。
水中的月亮只不过是显现而已,水中并没有真实的月亮;镜中影也不过是人的影子而已,镜子里并没有真实的人;阳焰只是像水,根本不是水;梦中的人,是梦中的显现,并非真有其人;幻化的牛马,仅是显现为牛马的模样,并不是真正的牛马;色蕴显现为我的身体,实质无有任何自性存在,就跟前面所说的比喻一样。
“空即是色”。既然无有自性,不就变成没有了吗?回答说:“空即是色”。不是没有,因为自性空,所以在名言上可以成立。这样的自性空在名言之上安立为色,就叫“空即是色”。比如水中月,虽然它不是月亮,但是它的显现跟月亮一模一样。同样,一切有为法,包括色蕴,虽然无有自性存在,但显现为有这样的色蕴;犹如水中的月亮不是月亮,然而显现为月亮一样。
如同水中月亮的倒影不是月亮、镜中的影子不是真人一样,色不成就自性有的色。为什么拿水中月、镜中影来比喻呢?因为世人都知道水中月不是真月,镜中影不是真人,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也不真实,所以对自己的身体执为实有。只有已通达中观正理的人,才会通过中观正理来辨别色自性空的道理,色的自性空唯有在中观当中才被认许。而镜中影是虚假的,这是人们的共识的。
因此,拿简单易懂的共识——水中月、镜中影来比喻,说明色体也是自性空。普通众生不认为色等是虚假的,但若以究竟观察智观察,就会了知它皆是空性。镜中的面孔虽然不是真实的面孔,但是面孔的影子确实有其现象。同样的道理,色虽然自性不成就,但在名言上可以安立为色蕴。
“色不异空”。有人说:“这样不对,色在世俗上是有为法,是无常的;但在胜义之上,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无为法,也就是常恒的。那么,无常和常恒怎么能在同一个色体上存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文中讲:“色不异空”。色和空是在同一件事上所安立的两个内容。现象相违,二谛本质不相违;名言相异,体性不相违。
比如说,色体的本质确实是空的,是无为的,但它的现象是有为的,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说因缘和合而生是虚的、假的,体性是空。虽说体性空是其真实义,然而体性空也是虚的、假的。色法之外,没有什么色空。色的本质就是空的,不异于空,故为“色不异空”。
比如:水中的月亮,“显现月亮”和“不是月亮”两者是共同存在的。这个比喻非常好。水中显现的月亮,它显现月亮否?它显现了;它是月亮否?它不是。所谓的不是月亮指的是水中的月亮,显现的月亮指的也是水中的月亮。
同样,色的自性空指的是色体,色的名言有指的还是色体。一个色体之上的“现象妙有”和“体性空”,两者都在这个色体之上,彼此是不矛盾的。二谛名言相异,体性为一。色的胜义之上的无自性和名言上的色这两个,世间普通人是无法知道的,只有通达中观正理的人才能正确了知。
“空不异色”。不但“色不异空”,“空”也“不异色”;也就是说色与其自性空的空性,不但不相异,而且“色的体性空”和“色”两个也不相异。如同镜中的“面孔显现”和“体性上非是面孔”,两者不可分割一样。总之,色与色自性空,名言相异,体性同一。就如所作和无常之间体性是一,显现各异一般。
龙树菩萨在《释菩提心论》中说:
相异于世俗,本性不可得,故说世俗空,
空性亦世俗,此无彼亦无,譬所作无常。
龙树菩萨说:世俗之外的空性,或者名言安立之外的空性是没有的。世俗的体性是空的,空的名言也是世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空的名言还是世俗呢?没有世俗就不会有体性的空,没有体性的空,也不能产生因缘和合而生的世俗或名言有。比如“所作无常”,是说所作和无常名字不同,但是内容一致;凡是无常皆是所作,凡是所作皆是无常。
关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问题,简单地说,因缘和合而生的色和色的自性空,是名言和胜义的关系。色和色的自性空二者体性是一,但不完全一致:从安立的角度来看,“色”是在名言之上安立的,而“色的自性空”是在胜义之上安立的,这是二者不同之处。同时,体性不相异,如果体性相异,色之外应能找到色的自性空,色的自性空之外,应能找到色的妙有。事实上这是根本找不到的。
一切法都是缘起,没有一个不是缘起的法,因此也没有一个不是空性的法;空性是缘起的前提,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说:“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正因为如此,一旦离开了因缘所生,就没有任何一个法存在;一旦离开了空性,也没有任何一个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