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教徒入门基本礼仪您知道多少

佛教礼仪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谓“身具德,人必敬”。以下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后:

一、四种威仪

行:

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仰视。

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操胸。

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

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

行进间,见大德迎面而来,应立定合掌,待大德走过,方可放掌、前进。

与大德师长同行,应走在左后方,距离一个肩膀的宽度,不可平行,不可离太远。

走出房门,衣服、鞋袜必须穿戴整齐,不可赤脚或穿着拖鞋。

如系宗教徒,有法衣在身,不可大包小包背满全身,僧袋应当背于右肩。

如非诸山方丈,不可挂念珠行走。

行进间持经本,应双手捧持。

立:

站立时,应前八后二,抬头挺胸,姿势端正,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

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对面,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坐:

坐下时,要平肩、收齶、双眼平视、手放双膝。

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翘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不可违意。

卧:

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二、寺院参访

应事先通知,并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安排的不便。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三、佛殿礼仪

入殿时,若从右门入,应右脚先进;若从左门入,则左脚先进。

入殿后要先拜佛,才能拜人,或是瞻仰佛像。

在大殿中不可寒暄讲话,不可相互送礼,有事须退出殿外讲说。

不可随心所欲进出佛殿,更不可衣冠不整。进入佛殿时,应操手行走。

四、礼拜行仪

礼佛时,宜在佛堂、佛殿、佛塔,以免引人侧目。

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应在东西两单礼拜。

礼拜大德师长,应至佛殿,如于路上、客堂、饭厅,或大德参禅、打坐、剃头、卧病时,不可礼拜。

礼拜大德不可于高处拜,或于大德背后拜。

五、出堂礼仪

出堂是大事,分个人及团体两种。个人出堂必须请假。如系早上出,晚上归,可向直属主管请假,如系长假,必须向纠察、客堂及相关职务人等请假,而且必须搭衣。

请假在外,不可于俗家或信徒家中夜宿,除非当地没有寺院道场。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行立坐卧、言谈举止中皆可表露无遗。佛门中其实不只四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不仅能调摄修道者的身心,尤其可以行无言的教化,例如昔日舍利弗为马胜比丘进止有方,端正的威仪摄受而归投佛陀座下,威仪的重要,由此可知。所以学佛修行必须重视威仪的训练。

2
文章点评
2022-05-27
如何正确诵读佛经?何谓恭敬阅读经典?
何谓恭敬?印光大师云:“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凡欲阅读经典,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合起双掌,然后.. <详情>
2022-04-10
佛教戒律规定:皈依佛门应该选择怎样的上师?
佛教用语。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 <详情>
2022-04-10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药师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千倍!
今日重阳节,小编不禁想到了去年的8月11日是重阳节,15年九九重阳节也是恭迎药师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千倍增长。当天不仅仅是重阳佳节,更是殊胜吉日,是为家人、.. <详情>
2022-04-10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 <详情>
2022-04-10
佛教对重婚的看法是什么?
佛教反对重婚,因为它违反守持“邪淫戒”精神,并且破坏了道德秩序和社会安宁。男女双方能结为夫妻,这是因缘;不仅是今生的努力,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因此,夫.. <详情>
2022-04-10
出家需要具备什么资格和条件?
有网友问到出家有什么条件和要求,今据律藏《四分律行事钞》略述如下。一个人是否能出家,除了主观的要求外,在律藏中有很多详细的记载,也就是出家人的资格审查.. <详情>
2022-04-10
清明节,佛弟子该如何祭祖?
清明节,对佛弟子而言,是带着感恩之心推广孝道的好机会。清明节在今天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们追宗思源,不忘自己的先祖,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我们于清明节所.. <详情>
2022-04-09
现代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吃亏是福”吗?
如今一些做爸爸妈妈的不了解因果的道理,把后代作为自我的一种延伸,对后代很是溺爱。不只对后代与生俱来的欠好习性不加以管制,乃至教学小孩去竞赛,不能吃亏、..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