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以助力之分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菩提心的助力,就是在成长菩提心和救度众生过程中的智慧和勇气。任何东西都具有两种助力,菩提心也有两种助力,那就是常用、偶尔的助力。《基道果的分类经》有云:“常用偶尔二助力,慈悲以及十般若。”
依《三藏经库》记载:“菩提心成长的过程之中,不能缺乏经常需要的助力就是大悲心、慈爱心、十度之中的发愿之心。”
救度众生的过程照样如此。譬如,你想帮助弱人、穷困、灾难、苦衷、患者等人,必须通过布施等帮助去度化他们,在帮助的过程之中,不可缺乏以及经常需要的也是悲心、慈心、发愿心。
菩提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慈悲心和发愿心,一旦离开则无法成就大乘菩提心。特别是大悲心和慈心是菩提心最需要、最重要的助力,如果没有慈悲心和发愿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比如种子要发芽,不能离开它内在的活力和能量。慈悲心犹如活力,发愿心犹如能量,其他八种般若,犹如土、水、温度等,属于偶尔的助缘。一颗没有活力能量的种子,再殊胜的助缘、再科学的种植技术,也不能使之发芽。
一颗有活力的种子,总是有机会发芽的,当然若要茁壮成长,还需要恰当的助力。比如播种时环境需要湿润温和,长成时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收获时需要天气干燥,这一切的助力都要在适合的时候,以适合的方式和程度出现。
《中观二谛》云:“悲心以及大慈爱,一切基本而修炼。”
龙经和其他经典中,也非常重视发愿。比如,《十万龙经》云:“如是发愿,所以他也是个菩萨。”
在成长与培养菩提心的过程中,需要偶尔的助力,救度众生也一样需要偶尔的助力。依《三藏经库》记载:“菩提心偶尔随着布施,时而随着戒律,时而随着忍辱等,其他般若度的助力。”
《无垢光荣经》云:“慈心生起菩提心,行持般若十度法。”即除了慈心、发愿心之外的八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力量度、方便度、般若智慧度。这些般若度不是菩提心常用的助力,而是偶尔用的助力。
总之,慈悲和般若十度之中的发愿,为常用的助力;施舍和戒律等其他波罗蜜多,为偶尔的助力。
《地道幻灯》论云:“常用助力以发愿,偶尔助力其余度。”
依《律藏》而云:“始终不能离开的助缘和特别的助缘。”
助缘包括慈悲和十般若,悲心和慈心是不可没有的助缘、不可脱离的基本因素,特别的助缘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力量、慈悲、发愿、智慧、十般若。
《律藏》指的“助缘”就是助力,这里所谓的“助力”也指帮助菩提心增添普度众生的力量。譬如,见到一个马上就要饿死的人,若想救他,首先自己要知道他饥饿的痛苦,希望他远离饥饿及因,愿望他获得快乐及因。
利益众生,慈心、悲心和愿望心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圆满心愿。这三颗心就是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不可缺乏的助力,也是为菩提心增添力量。
救助救饥饿的人,仅仅发出慈心、悲心和愿心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所行动,那就是布施度的助力。要给他吃的、喝的,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而去布施,虽然解决了他的饥饿之苦,但不能解决他饥饿痛苦的因,而且你的布施也无法成为大乘佛道。
普度众生,仅有发心是不行的,还要进行度化大众的广大事业,也就是说要愿、持并行,直到觉悟为止。那么,觉悟之后就不需要发心了吗?也不尽然。
觉悟之后发的心,如同太阳升起照亮大地,一切都是自然而言,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没有觉悟之前的发心,是强调的、不自然的、人为的。成佛之后,本来具足胜义菩提心,自然能救度无数众生。此时没有非要发心,或强调发心的思维。所以觉悟前、后同样有发心,而区别在于前者是人为,后者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