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张海生博士
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哈佛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等博士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习家传中医、禅修近30年,《闭目养神》,《佛医养生秘诀》、《佛医心法概要》作者。
佛医的六根食疗与养生四食
“食”字在大藏经出现了85685次,佛教认为凡能增益身心者即为食,《杂阿含经》 三七三中记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段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不长;当来有不生长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起,如是纯大苦聚灭”。要真能做到对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的,只有我慢断尽、证到无为无学的四果阿罗汉。只要还有“我慢”,那个意思食、识食都还会想要聚集增长。
01
六根食疗的内涵
佛教讲的六根所主皆为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有食《增一阿含经》:“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槃有食……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就是指眼睛以睡眠为食,眼睛吃的是睡眠耳朵吃的什么呢,耳朵听的是声音,鼻子吃的是香味,舌头吃的是香,身体感觉的是细滑,就是一种感觉感知,我们的意是以佛法为食。所以我们这个食是广义的,不是单纯的吃素,佛医的食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能够解除饥渴,充盈肠胃,延续生命的统称为物食;能解除烦恼,慰藉心灵,增长智慧的心灵的食粮称为心食,这种是心灵的食粮;还有能利益众生,互为济困,渡脱苦海的信仰力量称为法食,物食、心食和法食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佛医养生的食疗,“六根食疗”是养生四食的一个部分,又互相融合影响。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认为四食的意思:〔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02
佛医养生四食的内涵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抟(段)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思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一) 抟(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吟诗作画、观戏剧、听音乐等终日不食亦不感饥;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三)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诸意中所念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又依《大乘义》之解释:“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 (四)识食,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杂阿含四八七经:“一切众生由食而存”。要慢慢去观察、深入去求证、去体悟,若能看到“食物链”的实相,就不会对生命起贪爱黏着。“生命”是由“死亡”堆积而成。众生就是在“吃与被吃”的食物链中轮转。身体要延续、自我要膨胀、我慢要抓取,识食要滋长,都是透过吃掉众生某种食物而得。若能悟到此,则惭愧心会生起,我慢、我欲、我能……会渐淡薄。代之而起的是,惭愧的心与知足感恩的心。“是谓,比丘!有此四食,众生之类以此四食,流转生死,从今世至后世。是故,诸比丘!当共舍离此四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03
日中一食的秘诀
日中一食是佛的戒律,是佛的根本戒律,是对僧团的根本戒律,而且是十方如来都是日中一食,为什么佛制订日中一食呢?我们的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淫欲,淫欲为正因,有了淫欲就有了轮回,就有了生死,淫欲不断,生死不能了,三界不可出。“所以说断淫欲从哪儿去断,首先我们就应该从食物着手。因为食物是助因,过多的食物它产生了很多的能量,会促使我们的身体生理的变化,使我们增长欲望心,所以说佛讲“日中一食为佛食;早晨食为天食,升天的因;下午食为畜生因;晚上食,半夜食这是为地狱因。因此佛在《阿含经》中讲得很明确,如果有人毁犯过午不食,日中一食,就是谤佛,这个戒没有开缘、没有方便,这是一条死戒,也是终身戒,一直持到死为止,提木叉戒是终身戒,持到死。
所以这个是很重要一条,我们想了断生死,你不去掉它的助因,你不可能去掉它的正因,我们都说心不贪念,既然心不贪念,食物就应该放下,作为居士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你想修行,在饮食上必须控制,因为你今生来到世间不是为了吃饭、睡觉、生儿育女来了,你是为了修行,是为了成佛道的。也不是为了挣钱,所以说我们应该在能做到的条件下要尽量去做,不管做到哪步。
“日中一食能治多种病,能有十大利益,身体轻快、少下气、不昏沉、智慧增长、有正念”,我们很多的思维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证到正知正见的地步,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来源于物质上的影响,因此如果想真正地得到正念,你必须从饮食上着手的。但是这个锻炼了我们一个不贪之心,必须在食物上要打胜仗,因为食物对我们来讲,虽然是人离不开它,也正是我们一个大敌,因为人离不开食物,食物又促使了我们不断地轮回,所以说食物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食物要不克服你想得道就太难了,因为这就是贪心。所以说对饮食这一关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概念,众生之所以轮回就是饮食,如果我们能够日中一食,按照佛的戒律去做,而且不分别食,就包括每个食物,摆在最前面的就吃也不挑里面的食物,不分别,为了养身体,不得不吃点儿食物,来滋养身体,并不贪恋里面的色声香味,不再贪恋这些东西,而且我们能够真正的不起分别的时候,你有可能在吃饭的时候就证道了,吃饭的时候就了脱生死了,我们千辛万苦的修道,抛家舍业的满世界跑,有时不如当下就搁你那碗饭,从碗里做起,又方便又直接,所以说日中一食是成佛的正因。 对于居士来讲有能力的也希望大家都要做,有的在家也那么做,虽然身体消瘦一点,很多的疾病去掉了,而且得到正念,内法才增加,这都是很殊胜的。
舌根就应该严格地持戒控制,只有控制舌根,我们才会品尝到禅定、守戒的清净的味道,因为你守住戒律的心和定力这颗心与外面的食物本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都是你自己分别所造成的,如果你能够严持戒律,而且不去分别,一切都随着你这些所做的善功德而得到改变。我们平时一看到外境就认为有外境所在,不知道外境其实是我们自心的显现,所以我们就随着外境转就有了六道轮回,如果你把舌根这关把住了,一根收回,六根也就收回了,我们就可以在这上了脱生死,这个舌根是我们造业的一个工具,由于造业,我们才会生出舌根,所以在饮食上要严格控制。有很多的人因为不懂得过午不食和日中一食而造了很多的口业,因为我们的习性每天都是三顿饭、四顿饭的,不知道这已经是不对了,已经种下了恶果,这个口业不光是在饮食上造的,同时还有很多的语言也是由于口来造的,特别是有的对于“戒”不懂装懂,不明装明来诽谤正法,造成了很多的恶果,这就叫病从口入;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戒律,劝化那些不懂“戒”的人,只有多学戒律,才能明白什么是正法,避免造些恶业。
当然这个事情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你要想减少饮食先要知道减少妄念,因为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你每天需要补充这么多的能量,你这个机器才能够运作;另外要知道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你必须把妄念放下,自自然然消耗就少了,你就不需要补充那么多东西,妄想分别执着愈少愈好,从这个地方用功,因上下手。佛在经论上说了无数遍,凡夫为什么不能成佛?妄想、分别、执着害了你,《华严经》的“出现品”里面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如果真正地能够受持过午不食,清净地受持八关斋戒,乃至于一天一夜的功德都是浩瀚无边的。
推荐阅读
有这几种皮肤病的必看:两千年前佛陀开的方子!
5个动作锻炼肝经,疏肝理气,滋养肝血,值得坚持
能量的秘密: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索达吉堪布:越是在意某个人,他越会给你带来强烈的痛苦!
一个橘子相当于5味药,但也别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