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新的一年,從心出發——外學孔子內學佛

今現在說法

 

《三字經》上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善人,不是壞人,怎麼壞了?遇緣不善,學壞了。(要)學佛,斷貪瞋痴慢疑;外面學孔夫子溫良恭儉讓,一個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你說多好!多麼自在!多麼快樂!多麼幸福!不是做不到,這樣做到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444集)

2017/5/20

內學釋迦牟尼佛 放下貪瞋癡慢疑

一、放下貪
我們在境界裡面常常一接觸,很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貪是染,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貪,貪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就起瞋恚,瞋恚是從逆境當中產生的,貪愛是順境裡面產生的。這都是染污了清淨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

《百法明門論》裡頭歸納的六個根本煩惱,如果再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個,那一個是什麼?是慳貪,貪。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這一貪就貪到手,當然他就不瞋恚。布施就是斷慳貪的,這個貪是最毒,沒有比這個更毒,布施波羅蜜就專門治這個最毒的煩惱。

我們要怎麼修法?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檢點,我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我對哪一樁事情最貪愛,最貪愛那個毒是最深,就從這裡下手。如果我對於財最貪愛,我就先把財布施掉;我對於名最貪愛,我先把名放棄掉。所以要針對自己的病根來對治,這樣才有效,這是治病。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3集)1984/12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7集) 1990/4

二、放下瞋
「瞋」是瞋恚,『不能忍辱』,不知道『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功德林」是比喻,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三學。好不容易天天在積功累德,一但一樁事情不稱心、不如意,發了一頓脾氣大作,你的戒、定、慧三學完全沒有了,所以無明瞋恚之火把你所修學的功德一下就燒光了。
福德是燒不掉的,功德一發脾氣就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同,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報,功德是了生死,超三界,證大菩提的,這是我們要分辨清楚的。我們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與這個有密切關係。不但我們不能動氣,不能生氣,心裡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也把功德燒掉了
諸位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我勸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忍也得要忍,你不忍就不能往生。所以在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自己要很冷靜去想一想,我要不要求生淨土?如果要求生淨土,那就算了,不要再起心動念了,保全你的功德。小小瞋恚決定障礙往生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21集) 1991

三、放下痴
痴是愚痴,對於邪正、真妄、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這叫愚痴。以學佛的來說,哪是真正的佛法,哪是假佛法,不能夠辨別清楚,也是愚痴。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有沒有能力辨別邪正?不能辨別邪正,你就不能斷煩惱障,沒有辦法超越煩惱濁。
自性裡頭般若智慧能破愚痴。那自性的智慧怎麼生起來?一定要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現在人沒有清淨心,心浮氣躁。清淨心一定從戒定慧而來的,一個人守規矩、守法,清淨心才能現前。也就是佛家講的放下,放下是屬於戒,你放得愈多,心就愈清淨
佛說阿彌陀經(第21集) 1983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59集) 2013/7/13

四、放下慢
慢就是貢高我慢,於一切眾生興起了驕傲,不能夠謙虛,這是根本煩惱。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小乘首先要破除傲慢,《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教我們所修學的「禮敬諸佛」。你要曉得諸佛是誰,《華嚴經》《圓覺經》上,佛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有情的眾生是諸佛,無情的眾生也不例外,《華嚴》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禮敬諸佛不容易做到!
無情說的是什麼?植物、礦物、桌椅、板凳都是諸佛,你禮敬嗎?所以十大願王頭一個就是破除驕慢之心,你看《華嚴》裡面善財童子,就是一個榜樣。做學生的人只有他一個,除自己以外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除我自己以外,每個眾生都是我的老師,都是諸佛,都是菩薩,你這個恭敬心才生起來,謙敬之心生起來,貢高我慢的煩惱才能夠斷得盡。
佛說阿彌陀經(第21集) 1983

五、放下疑
此地之疑就是對於聖教,對於佛菩薩的教誡,佛菩薩的經典起懷疑。懷疑他所講的理論,懷疑他所講的方法,懷疑他所講種種境界。世出世間聖賢所講的,你有了疑心,你就不能夠決斷,沒有辦法下定決心,沒有法子立自己的主意,這一切善法就無從修習,這叫煩惱混濁了我們的自性。
信願沒有真正建立,還是有懷疑,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那你要多聽經,多聽淨土三經。反覆的聽,一遍一遍的聽。聽經是什麼?聽經的功德就是斷疑生信,幫助你生起深信切願。假如我真的深信,真有切願,經聽不聽沒有關係。所以聽經、讀經目的是斷疑生信,要懂這個道理。有疑,經就不能不聽,你要不聽,疑根不斷,將來妨礙你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第21集) 1983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菁華(第4集) 1993/11

 

外效孔夫子 做到溫良恭儉讓

一、溫和
佛的三十二相我們學不到,但是這個講法我們可以學習,溫文儒雅,和藹可親,『受辱』不但沒有報復,連報復的念頭都沒有,這是真正的福德相。我們如果遇到這些事情要隨順佛的教誨,絕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要隨順自己的煩惱,麻煩就來了。隨順佛陀的教誨,正是勘驗我們自己的福德有無,自己有福德就心平氣和。
學了之後要管用,怎樣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一切時、一切處你所展現的是和藹可親。到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化人,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把自己感化過來了,自然就能感化人。
太上感應篇(第75集) 1999/8/10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36集) 2007/9/19

二、善良
人決定要存善心,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個四好就跟佛菩薩的氣氛相應。
什麼是好心?這個要學佛,佛心是好心、真誠心,決定不欺騙眾生,我們要從這裡回頭。以「真誠」的心,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好心。「清淨心」是好心,清淨心決定沒有污染;心裡頭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有自私自利,這個心不清淨。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第三個是「平等心」,平等心沒有傲慢,跟一切眾生平等。慈悲心,大慈大悲,平等的熱愛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要存這個心。
好事,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隨時隨地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說好話,好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做好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跟佛的教誨相不相應?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逐漸逐漸再提升自己,從初發心到無上道,這是一條光明的大道,前途一片光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1集) 2000/3/30

三、恭敬
經上一再講「一切恭敬」,這個很有道理的。儒家《禮記》,「曲禮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人要是存誠敬之心,不但不會妄動,他不會起一個惡念,起一個念頭就不敬,敬就失掉了。
晚近印光大師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普賢法門是圓滿的誠敬,他得圓滿的利益。我們從哪裡學?從誠敬下手。心要真誠,對一切人要恭敬,對一切事要恭敬,對一切物要恭敬,無一不敬。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6集) 1984/12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00集) 2001/11/29

四、節儉
生活裡面,我們一定要求節儉,不要浪費;要惜福,縱然自己有福報,也要惜福。多餘的福報,分給眾生共享,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你的福報就永遠享不完。不要自己有福,自己一個人把它享盡了,這個是錯誤的。
你能夠布施福愈多,你的福就愈大。所以我們要布施大福報,自己生活所需就夠了,還是積善修福重要。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眾生都有福,這個社會好,我們的生活當然會過得好,我們沒有離開社會,沒有離開眾生。
孔老夫子、佛陀,孔老夫子教我們節儉,佛陀教我們惜福,我們節儉是利益社會大眾,利益正法久住。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40集) 2000/8/4

五、忍讓
聖賢教育、佛菩薩教育、宗教教育都教我們忍讓,都教我們要與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他對我不平等,我對他平等;他不忍讓我,我讓他,就沒有衝突了。所以讓,讓到底,決定有好處,我一生都讓,你問我要什麼,我有的都讓給你,決定不跟人爭。如果與人競爭,這個與佛法根本教義相違背,佛法不爭,中國傳統聖賢教學也不爭。
孔老夫子他所教的他做到了,他的學生總結夫子有五德,這五德就是「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孔子做到了,圓圓滿滿做到,自然表現出來,沒有一點造作,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做到了。回頭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這五德?有,佛也具足五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96集) 2013/10/31

10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