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出家功德经》,此经为世尊亲口宣讲,全一卷,为东晋时所译,译者已无考证,此经收于佛教大正藏第十六册。经中大意是: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经序中,佛及弟子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佛以宿命通观此王子七日当命终,遂使阿难劝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终后生于天上,二十劫间不堕三涂,常生天上、人间,最后得辟支佛果。阿难又问助人出家之福与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遂成书,名之《佛说出家功德经》,或异名曰《出家功德经》。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子之外,也具有住持佛法、宏扬佛法的作用,而与佛、法并列为“三宝”。 因此, 出家人的功德和地位是很尊贵的。戒律规定:出家人不可以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也不可以敬事鬼神,对于所有在家人士,出家者一律不可以礼拜。为什么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礼敬白衣(俗人)呢?这绝非以特权或等级制度凸显出家人的身份,以佛陀的智慧、慈悲,决不至于如此造作。其真正原因是因为出家的功德之大超出想象,出家人的福德和功德远远大于在家人,故在家人礼敬供养出家人能修福积德,反之则会折损在家人的福寿。所以,《顺正理论》说:“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亦不求比丘礼,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想想,以天神的福德高于人类,都不敢接受 比丘礼,也不敢接受受过五戒的在家居士的礼拜,一般在家凡夫有多大的福德堪受出家众礼拜?可见佛教的戒律和教义都是建立在慈悲利人的基础上,而无半点私情。
黄檗禅师与母亲这是一个 僧人让母亲洗脚的公案,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指责出家人不孝;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大丈夫别具手眼,慈悲无尽,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孝以物质;二为中孝,光宗耀祖,孝以精神;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孝以灵魂。出家人修行得道,度父母成佛,孝以佛性,此乃大孝中之大孝也。 唐朝高僧黄檗希运禅师,原籍 福建人,在江西出家,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 黄檗禅师很孝顺,但为了明心见性,自度度人,出家三十年没有回家省亲,但内心深处,非常牵挂年迈的母亲。禅师认为“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因此经过三十年的苦行和历练,彻悟自性。禅师的母亲日夜思念儿子,可一直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哭泣,把眼睛都哭瞎了。为了便于打听儿子的下落,母亲就在路旁设了个茶亭,亲自烧茶饭招待过往的僧人,并且迎到家中,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母亲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母亲希望通过为僧人洗脚的机会,找到他的爱子。黄檗禅师五十岁那年,有一次在行脚参访的途中,从故乡路过时,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母亲。望着白发稀疏、满脸沧桑的慈母,摸索着为僧人烧水、做饭、洗脚,禅师的热泪夺眶而出。但毕竟是开悟的一代高僧,没有哭着扑进母亲的怀里,而是静静地接受了母亲的供养,他知道,这是让母亲修福 得度的上上策。于是,黄檗禅师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对母亲说法,述说佛陀出家修行的经历,希望母亲能因此闻到佛法,得到安心。禅师为了不让母亲动情,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黄檗禅师接连二次返家,虽然觉得难舍难离,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继续参访。邻居们忍不住告诉他的母亲说:刚才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啊。母亲听后说:“难怪声音好像我儿!”说后就急忙追出去,一直追到大河边。不巧,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船也开动了。母亲不顾一切地跳到河里,不幸被淹死了。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目睹母亲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道:“一子出家, 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即刻乘船返回,为母亲殡葬,并说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 观世音。” 就在黄檗禅师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我赞叹 黄檗禅师的大孝大义,却也悲悯一切如母有情的执迷,祈愿众生皆能舍弃有为法,圆满 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