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望果节

藏历节日

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藏语望指农日,果即转圈的意思、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历时一至三天。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节日历史

据说,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西藏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 5世纪末,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都都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笨教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活动。

以本教教义指导的望果活动,一直衍行到8世纪中期,即赤松德赞时期。8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由咒师主持念咒来保佑丰收。14世纪后,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活动便渗进更多的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队伍前,要举佛像、背经文。这时的望果活动,已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节日起源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身穿各色藏袍、腰系彩绸带的藏胞打着彩旗,毕恭毕敬地抬着青稞穗、麦穗扎成的丰收塔,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敲锣打鼓,带着美好的祝愿,唱着颂歌,绕地头转圈,祈求丰收。然后吃丰盛的野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欢度祈盼丰收的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藏区农耕者们的最大喜悦。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

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地目睹藏族望果节中的娱神舞蹈,是长期孜孜不倦的愿望之一。虽对望果节早从资料上了解一二,但我想了解传统望果节及其起因、演变,和仪式上人们如何以舞酬神等等,最可靠的还是要在资料基础上亲临现场,参与到节日活动中去。为此,节日之前,我们便尽可能地进行资料查询和采访。庆幸的是,居然在《笨教历算法》中找到了望果节的来历:传说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寻求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教主指出:让农民们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以舞蹈娱神,上天即会赐予丰收。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便作为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神杖达达与羊右腿,率领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肩背插有各色小旗、盛满青稞麦粒小木盆的盛装妇女,排成长队,围绕农田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事游行活动。在这倾村而出的浩浩荡荡游行过程中,人们以不停的口号与咏唱,赞美神灵、祈求丰收,直到绕田游行队伍回到村中,人们把手中附有神灵意志的麦穗和小旗插于谷仓或神龛,才结束了望果节活动的第一部分。

西藏农区望果活动的祭祀仪式,在8世纪中叶前十分简单,至8世纪下半叶黄教创立后,望果活动被加入了宗教色彩,形成具有一整套宗教祭祀仪式的欢乐活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为预祝丰收,包括绕田游行和庆典两部分内容的望果节,才被列入藏族农区的正式节日。

后藏农区望果节的活动日期,随青稞麦成熟而定,节日3至5天不等,规模大小和时间长短,依各乡经济实力而定。活动的举办可由几个乡联合,也可各乡单独进行。经联系,将被邀请参加离日喀则市不远,由司马、望堆两乡联合举办的望果节活动。

节日习俗

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望果节上赛马比赛

望果节赛牛

文娱活动

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相互竞争技艺,情绪十分热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歌调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节要持续三、四天,安排的文体活动根据节期的长短或繁或简,较远的农民夜里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吃喝玩乐,尽兴方归。

望果节歌舞庆丰收

岗堆特色

在西藏,参加过不少地方的望果节,觉得它们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其中最有意思的还属山南贡嘎县岗堆镇的望果节。按当地的习俗,望果节转田祭神的时候,每家出一人。村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村头寺庙旁的空地上。老年人在此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风光一些,因为她们大多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一般是节日的庆典还没开始,她们就舞上了。

转寺庙、煨桑

宗教仪式

转田的群众集中在寺庙前的香炉旁,这时拉啦(民间咒师)一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活动前的宗教仪式了。就要出发时,村民们按各村的排序开始转寺庙、煨桑(烧香)等,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寺庙前的广场上显得既庄重又热闹。这时会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转田的人们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让气氛变得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这时会从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许通过。转田的队伍前打头的一般是两个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妇女们没有带酒碗的习惯,这时她们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转田祭神

望果节转田祭神的队伍终于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人们摇动着手中的彩箭(用于招来吉祥,祈望福运降临),像一条游动的长龙向村外走去。这个村子共有280多户人家,每家虽然只抽出一人参加转田,但队伍看去就已经非常壮观了。人们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停下来高呼:恰古修央古修(即招财引福的意思)。转田是围绕全村田园转上一圈,转到每一块农田前都要煨桑烧香,举行祭祀活动。祭完神后,能歌善舞的妇女们总是要高歌起舞,以此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这也是祭神活动的内容之一,表达与神同乐的感情。喜庆气氛

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地方,就必定是一片桑烟缭绕的景象,此时,不管是在田间劳动的还是正在做着其它事情的人,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面对转田的队伍高喊:恰古修央古修似乎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招财引福的喜庆气氛中。爱美的妇女们不时地还要在路边采些油菜花、青稞穗、荞麦花等,与吉祥彩箭一起握在手中,以此表达丰收到来时的喜悦心情。祭祀仪式

按传统习俗,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一路祝福,一路欢歌,此刻乡村的田园处处洋溢着欢快和祥和的氛围。时近黄昏,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村边,但这还没结束,他们还要绕村子转一圈。这时候,我们看到,远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一位老阿妈此时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达达(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表示招财引福。按习俗,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气。

最后,队伍回到了出发地,村头寺庙旁,举行最后的宗教仪式。彼时鼓乐齐鸣,糌粑飞扬,在无比欢快的气氛中,为期一天的望果节才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节日特色

面具舞

节日舞蹈

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的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便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8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显示出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60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多变来渲染气氛,用舞者的飒爽英姿体现不同舞段的内容。

日喀则《大鼓舞》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来呈现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大鼓的快板节奏下,鼓手们以相互穿梭、跑动的队形变化,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没有强弱起伏的变化,就没有对比和高潮。在刚才一段振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便进入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转入了表现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在震耳欲聋的隆隆鼓乐和满目翩跹的舞姿之中,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些日曾见到过的场面。那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中,金城公主殿的巨幅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的《大鼓舞》。这幅我在任何寺院都不曾见到的唐代壁画,画面以桑耶寺为中心,四周分别围绕庆典活动不同内容的小幅画面。小画面之间,画匠采用以参加盛典的成行人群为分割线,既节约了画面空间,又均衡而自然地安排了众多的僧人和宾客,充分显示了画面布局与构思的巧妙。在一幅幅不同的画面中,有前来致贺的各国使节正在一一交送礼品;有观礼台上服饰华贵艳丽情态各异的王公贵戚、文武百官和各路嘉宾;有忙于后庭准备宴享的烹调庖厨。啊!还有使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多幅画面中,不但有头戴羊皮白面具的早期藏戏艺人在舞刀弄枪、有表现牦牛相斗的精彩节目《西容仲孜》 ,还有挥动鼓槌、旋转击鼓作舞的《大鼓舞》场面。这些精美画面幅幅新颖别致、各具风采,而整体看去,若干幅小画面又拼合为整体的庆贺场面,内容广博而毫无繁琐、杂乱之感。《桑耶寺落成庆典图》场面之丰富、构图之奇巧、画技之精湛,可谓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绘画珍品。

在这距今1500年前的《大鼓舞》画面中,鼓手们也是个个身着彩条服,手持马蹄形鼓槌,围圆圈擂腰间圆鼓舞之蹈之。除鼓面略小外,其姿态与今日司马、望堆乡的《日喀则大鼓舞》简直是同出一辙,只是《大鼓舞》画面中立于鼓手旁侧、头戴白色羊皮面具的领舞者,持弓箭指挥鼓舞而已。

欢天喜地转田的人们

节日气氛

望果节是西藏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1-3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天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请出了吉祥的神灵开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绕行,农民们世世代代以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粮食丰收。转田地是万果节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间,融会在一片碧绿与金黄的色调中,构织出一副瑰丽的高原风情图。全村老少汇集村头,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

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祷丰收的仪式。后逐渐增加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等民间活动。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他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便开始了。

节日演变

唐代金城公主殿壁画所反映的情景至今已愈千载,在漫长岁月中,藏传佛教的兴起与演变、黄教教派势力的上升和人们在祭祀中达到娱神与娱人双重目的的前提下,民间舞蹈被赋予了宗教色彩并融入祭祀礼仪而发生了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变化。各民族的鼓舞,多来自于古代军中鼓乐。驻防边寨的将士,战时以擂鼓助军威、增士气,平日以习奏鼓乐增补生活情趣。屯兵人员的更替,使军中鼓乐逐渐进入民间,并得到发展而成为鼓乐和鼓舞一代代流传下来。从壁画《大鼓舞》领舞者所持道具分析,可得出两种推论:

一、画面中的《大鼓舞》,是在表现藏戏中的军中乐舞;二、当时的《大鼓舞》,无论存在于军中还是流传于民间,其功能还停留在娱人阶段,领舞者的职能也只限于指挥表演。而今天在日喀则地区司马、望堆乡流行,并用于望果节庆典礼仪的《日喀则大鼓舞》,已不再是单纯的娱人表演,它已成为具备既娱神又娱人两层功能的舞蹈。同时,领舞者的面具也由早期藏戏的白色羊皮面具换成了后来的蓝色面具;手中的弓箭也改为具有沟通神、人功能的通天神杖达达。此外,还有不能忽略的:至今领舞者腰间悬挂的宝剑并非一般饰物,而应是大鼓舞曾为征战鼓舞属性的遗存。由此可见,鼓舞最初领舞者的人格属性和职能,已从普通人变化为祀神、娱神的神职人员巫师;而巫师通过神杖达达,将《日喀则大鼓舞》从民间鼓舞转变成为了祭祀性鼓舞。

经过了解和调查,西藏《大鼓舞》所使用的鼓一般都为中等大鼓,同于西藏多数寺庙壁画中的大鼓形态。而只有日喀则地区司马、望堆乡独此一处的《大鼓舞》所使用的鼓形最大,舞蹈动态也最为豪放、粗犷。能看到具有鲜明特色的《日喀则大鼓舞》,使我们一行深感后藏之行的福分不浅。

带有祭祀氛围的《日喀则大鼓舞》之后,开始了纯属娱人的六弦琴弹唱和青年男子在琴声伴奏下的踢踏狂舞,把节日的气氛推至鼎沸。狂欢气氛的冲击,也使我们难以按捺,加入人群的歌舞之中,直到炊烟的再次升起,才告别了金色麦海中的乡村,驱车赶往拉萨,去迎接绝不可错过的重大节日雪顿节。

西藏林周县农牧民参加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如今的望果节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物资交流为内容,文艺、体育、商贸集于一体的节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藏族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节日传承

全民庆祝

望果节最早流行于山南农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果节的藏语意思为转地头,预祝农业丰收,颗粒归仓。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男的手持拉桑达觉,女的背负经书,手持打达(用五彩布条缠在木条上),排队转庄稼地,之后进行赛马、藏戏等表演,或走亲戚、逛林卡。热闹非凡。

在西藏农村,除了藏历年外,就属望果节热闹了。7月底的山南,青稞和冬小麦已一片金黄。开镰之前,各村各乡都要过望果节:演藏戏、走亲戚,到处都是过节的繁忙景象,就连江上的船夫也自动放假去过望果节了。

公路上,男男女女穿着新衣衫,打扮得像过年一样,五个一帮、七个一群地朝县城走。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坐在四轮马车上面,乐呵呵地;姑娘们与小伙子们,喜欢结伴而行,他们或背着青稞酒,或提着酥油茶,还有拎着菜盒子的,这都是为当天中午进行丰盛野餐准备的。

贡嘎县中学的大操场里,藏戏台子早两天就搭好了,一个足足有100平方米的大白色帐篷,高高地撑在场子的中央,这显然是为了给演员们遮雨和挡太阳的。观众都自觉地围在帐篷的外圈,前头的人井然有序,席地而坐。为了使节日过得愉快,大家自觉地遵守广场的纪律。来得晚、看不清的人,便爬到树杈和围墙上,居高临下,看个舒服。

对于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农民来说,过望果节便是放假玩个痛快的好机会。也有的人不愿意把时间完全消耗在吃、喝、玩、乐上面,他们便利用假日走亲戚、打柴禾、搞副业,或干他们想干的事情。

在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西藏,望果节期间,机关放假,干部们为筹备组织村民的活动,也忙个不停;学校里的学生们也准备了一些文娱节目在节日期间为群众助兴,他们难得有这么多观众看自己的表演,当然要大显身手;而刚从农民队伍中脱胎出来的乡镇企业的工人,家中十有七八是农民,企业的组织领导也在这个时候为工人们放假,不这样做似乎逆了民意。所以,望果节在农业区来说,虽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时代变化

和平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百万农奴政治上翻身,经济地位变化,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都打着各色彩旗,擎着青稞麦穗,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身着新装的男女老少,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着田边地头转,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这时候各乡的农民要邀请城镇的工人亲戚去做客,也邀请县乡干部一起欢乐。望果节不仅是农村预祝丰收的节日,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城乡交流,密切工农关系的节日。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