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归命地藏菩萨会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究竟成佛

益西彭措堪布

译 | 唐实叉难陀

讲述 | 益西彭措 堪布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03)

唐实叉难陀 译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戊二、世尊举因答度人分二:

一、初略赞功德;
二、广说行愿。

己一、初略赞功德 分二:

一、明大小果位功德;
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 1 -

地藏菩萨从前在十地果位

以及在声闻辟支佛地

所修证的无量功德

庚一、明大小果位功德


首先,世尊举譬喻,正式点明地藏菩萨从前在十地果位,以及此前的声闻辟支佛地所修证的无量功德。

以此就能知道,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归命之境能够听闻、赞叹、供养、塑像等等,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要像这样,首先就要知道,无数群生的大依怙主——地藏大士他成就了如何的果位功德,他如何远劫之前已经彻证法性,就像这样就会生起信心。

对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境,只要以信心做一点点称名等的法行,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以下首先举比喻,然后正式说明地藏所证的功德,最终结显大士的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比如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十亿个世界),里面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等的所有事物,每一个事物算一个数而作一条恒河,这样有无数条恒河。每一条恒河的沙子,每一粒沙子作一个世界,而这样无数个世界里的每一个微尘又等于一劫。

这样无量无数的劫当中,每刹那都有无数微尘,在这样无数劫的时期里面所出现的一一刹那的微尘数,全数都扩充为一大劫。

地藏菩萨证得十地果位以来,比上面这样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的劫数还要多过一千倍以上。

他证得十地果位已经是这么长的劫数,那他在声闻辟支佛地的时间就更加久远了。(这样就知道,地藏菩萨久劫已经证得了十地果位等,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威神势力、大悲誓愿是不可思议的。


刚才讲到,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时间的量度,设的譬喻应当这样计算,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事物数乘以恒河沙数,再乘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微尘数,再乘以劫数,再乘以劫当中一一刹那的微尘数,再乘以劫数,这样得出的量是无法以数字说了,但比这个量还要大过一千倍,当然更是没办法说了,佛就以善巧用譬喻来说明。

实际上,按照自性佛的显发来说,老早就已经彻证本性了,然而在示不示现成佛的方面各有愿力,而地藏大士选择的是不取佛果。

Q

有人说:这怎么叫“不取佛果”?

好比说有上位有下位,有些时候上位出去不是太方便,要下位的人来做,所以他是取十地位,因此在诸佛灭度等时,他能来撑起整个救度众生的事业,全数交付给他。

实际上这些佛也知道,这是我们的老师。

但是老师不愿意当最大的。

因为这个法界不是说当了最大的,就一定是最大的佛,当了第二的就不是佛,不能这样认定,他都是随众生界而作的角色分配。

这样就要知道,地藏菩萨等同于佛。

- 2 -

归命地藏菩萨

会一百次生到三十三天享福

永不堕三恶道

庚二、示闻赞供像功德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正是由于地藏大士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势力、大悲誓愿,

因此,凡是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他们对于地藏菩萨的功德、慈悲、力用深信不已,

然后发自内心,

一闻到菩萨的名号时就有三业的供养,也就是

☆  口业赞叹、

☆  身业瞻礼、

☆  意业称名,

或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的四事供养

乃至用五彩去大士的像,

或者作雕刻、塑像、涂漆等等,这样造立大士的圣像。

像这样的人, 将会一百次生在三十三天,之后永远不堕落三恶道。

Q

所以怎么能避免堕恶趣呢?

就是归命地藏大士。

一归命了,先是一百次生到三十三天里享福,享福以后永远不堕恶道,所以不可思议。

这说明地藏大士的承载力的确是不可思议。

那么重的罪苦的担子,以他不可思议的神力就能载托起来,而且永远不会落恶道。

Q

再者,有人会怀疑:这部经只说了人天因果,如果只能得个天趣有什么大意思呢?

其实在《嘱累品》里面说二十八种利益和七种利益时,明确讲到了最终将使这样的众生都究竟成佛。

或者像《地藏十轮经》里面,处处都说使众生得到升天和涅槃。

这样就知道,菩萨的愿力就是要让众生究竟成佛


刚才说到,善男子、善女人的确对这个有信心,只要他跟地藏大士真正结上了因缘,然后他有信心、有恭敬,这样做一些供养等,那就必然被大士的神力所摄。

菩萨的悲愿是不会舍弃任何有情的,不论谁去祈求他、去赞叹他等,他当然是即时就能观照到,而他的神力也同时就无碍地入到众生的心,这个缘起马上缘起就达成了,不隔第二刹那。

因此这里要深信,以这样归命地藏菩萨来做闻名、赞叹、供养、塑像等功德,决定暂时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远不堕恶道,之后究竟是要成佛的。

因此要知道,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世尊摄略的赞叹了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成就的威神誓愿超出思维和语言的行境。

接着就要介绍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是由何因缘而来,非常详细地开演因地的行愿,以此消除大众的狐疑。

Q

不然大家就会怀疑,十方无数世界无量的诸佛菩萨,为什么是一个因位菩萨度脱的呢?

其实,这都是地藏本愿的缘起所致。

如果能够非常细致地了解这个行愿的内涵,就会知道地藏菩萨早已彻证了法性,唯是由于他的悲愿而示居因位,这样就会对地藏大士生起真实的信心,确信在佛灭后他是最大的依怙处,会一心的归依、敬奉、祈求于他。

所以广说地藏大士因地的行愿有极大的必要。

- 3 -

地藏菩萨的因地行愿故事

己二、广说行愿 分二:

一、明长者求佛相好;
二、示圣女忆母感佛。

地藏菩萨因地有无数的行愿故事,这里举出了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

首先说到长者为求得佛的相好,当时是怎么发愿的;

接着又开示了圣女因忆念母亲而感佛加被,那时又立了怎样的众生度尽我方成佛等的行愿。

庚一、明长者求佛相好 分二:

一、腾昔见佛发愿;
二、示今因位度生。

- 4 -

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的缘由

辛一、腾昔见佛发愿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首先讲述的是菩萨摩诃萨最初发心的缘由。

释迦牟尼佛以彻照过现未三世的一切种智,观久远劫之前的事就像今日之事一样。

以佛眼见地藏菩萨在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一位大长者子,那时有佛出世,名号是“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所谓“长者”是年高德重者的通号。

当时的长者子由于这样的因缘,最初发起了殊胜的行愿。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当时的长者子由于善缘成熟而得以见到万德庄严的如来相好。

所谓“千福庄严”,按照通常的说法,修百福得一相,修三千二百福得三十二相,实际上是由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大福德聚庄严佛的色身,其中任何一相都是不可计数的福德所感。

长者子见到了佛如此的相好,心里就想:这一定是由很殊胜的因缘所感得。

所以请问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说:在因地需要做什么行、立什么愿才能感得这样殊胜的相?


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当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长者子:想要证得这样的殊胜相好之身,就一定要在久远劫中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这里“当须”就是决定需要的意思,也就是决定不会改变的法则。

佛说要得此相好之身最重要的就是救度众生。

我们要知道,修菩提道最重要有两方面:

一是修信,

一是修悲。

一切佛法的心要在善心,而善心的内涵已经完全摄略在了信心和悲心里,对诸佛应当以信心归依,对诸众生应当以悲心救度,所以这两方面是成佛的大增上缘。

其中,众生占了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因此要得到这样的相好身,就需要发极广大的愿心,在久远不见边际的劫数里,对全法界的一切受苦受难的六道众生,发起“将他们救度到无上佛果”的悲愿,这样会感得天人师佛的相好。


这里有三分要义:

“久远”,说明了时劫

“一切受苦众生”,说明了悲愿的所缘或者所化之机;

“尽令度脱”,就是要起无上的愿力,由此才能感得万德庄严之身。

由于如来这样的教示,当时的长者子也就随佛而如是地发起了大愿。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文殊师利,当时的长者子按照佛的指示,掌握了要点以后,心中起了胜解而发起大愿:我现在尽未来际不可计数的时劫里,为全法界由造罪而受苦的六道各类的众生,施设一切权法、实法等的无量方便,使得他们一个也不剩全数解脱,到达无上佛果的境地,而我自身才成佛道。

长者子是一个具大智慧、能实践缘起重点的人,因此他的一切的发愿都达到了极致。

√  首先从时间上,他发愿是尽未来际无量无数劫。

也就是以今天作为起点,往未来看的话,未来没有边际,这无尽的未来之外还有无尽的未来,就像这样,直到未来边际之间,念念不断地要这样做。

√  再说他悲心所缘的对象,是全法界无数刹海里仍处在罪苦当中的所有六道众生,一个也不遗漏。

√  施设的方便上来说,就是要设立无量的能够使众生得到现世、究竟利乐的方便,

或者是权法,

或者是实法,

或者是增上生得人天善趣的法,

或者是决定胜得四圣果位的法,

总之就是要广设一切方便,使这一切的罪苦众生没有一个落下,全数解脱。


到达什么样的果位呢?


就像《般若经》所说:胎、卵、湿、化等四生九有,全数令入无余涅槃而作灭度。也就是使他们全数都灭掉一切粗细的苦,到达无上涅槃的彼岸。

菩萨把自己放在了最后,他说:这一切的众生全部度完我才取证无上佛道。

这就是发起了最大的菩提悲愿。

辛二、示今因位度生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正是由于当时在狮子奋迅如来前立了这样的大愿,一切都是以愿轮作为缘起而示现的,因此直到今天为止的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的劫数里,仍然住于十地。

也就是说一直示现菩萨的身份,是由于他的悲愿所致,其实老早以前就已经彻证了本性,与佛无别,但是因为要把一切众生都送到佛果,所以示居为菩萨。

通过这一段缘起的指示,大家就会相信,地藏菩萨其实与佛有一样的功德,而他的悲愿又极深,因此十方云集的无量诸佛菩萨都是他累劫所度。

时至今日还是示现住在十地菩萨的地位,是为了在佛灭度后,给那些可怜的罪苦众生作依怙,因此佛灭度后的所有众生全部都是由地藏菩萨来负责,全部都要归命地藏菩萨来度过苦海。

庚二、示圣女忆母感佛  分二:一、腾昔行愿;二、结会古今。

辛一、腾昔行愿  分二:一、举所行因事;二、显所发宏愿。

壬一、举所行因事  分二:一、举佛号劫寿;二、述圣女因行。

- 5 -

佛寿量的长短

完全观待于众生的机缘

癸一、举佛号劫寿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又”,是对应前面的第一则公案,另外还有一则公案。

在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号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那尊佛的寿命是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佛寿量的长短完全观待于众生的机缘,但只要有数量就一定有穷尽之时。

佛有三身,三身的寿量各不相同。

法身是按照理体来说,即是不生不灭圆成之体,没有始也没有终。

☆  假使有始,那就是前无现有,是生灭法;

☆  假使有终,是先有后无,是无常法,这都不是法身的事。

因c是就智慧而言。

由于无明,虽本具理体而不能相应,因此流落在生灭妄相当中。

以修道还归本性,智慧冥合于理体,这样在自受用中,这个寿命是有始无终的。

也就是,当智慧完全契合了妙理之时就是成佛,此后回归了本体,本是无为法,因此没有终了。

应身是随着众生的因缘,如水清月现般有短有长。

众生福德厚就感得佛的寿命绵长,而如果众生的福德薄,就使得佛的寿命短促。

就像在清净的国土,佛的寿量能达到不可计数的劫数,而在娑婆秽土五浊炽盛之时,佛寿仅八十余年,这都是随着众生的业缘而现的。

当缘熟之际自然就现前,这叫“始”;当机缘已尽的时候自然消隐,这叫“终”。

这里说到佛的寿量是一个有量之数,应当是指应身的寿量。

所以下文说到的“像法之中”,应该是指此佛灭度后的像教之时。

癸二、述圣女因行分二:

一、述生前劝母正见;
二、述死后忆母生界。

- 6 -

婆罗门女宿福深厚

然而其母信邪命终后

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子一、述生前劝母正见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像”是对“正”而言,也就是正法已灭,还有一个跟它很像的法教之期,叫做“像法”

此后就是“末法”,已经到了末端,过后就成了“法灭”。

佛已经灭度以后,在像法时期,有一位婆罗门女,宿世的福德深厚。

由于她具德的缘故,大家都钦佩敬仰她,行住坐卧也得到诸天的卫护。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这位婆罗门女的母亲信受外道邪见,因而常常轻毁三宝。

这时圣女用各种方法劝诱母亲,使她生起正见。

而母亲经过圣女劝诱以后,有时生信,有时不生信,没能完全地生起正信。

假使寿命长,久久地劝诱也能舍掉邪见,入于正见,可惜不久就命终了。

由于在世不信因果,魂神随着业堕在了无间地狱里。

- 7 -

婆罗门女为母大兴供养

感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慰谕

子二、述死后忆母生界分二:

一、卖宅兴供感空声慰谕;
二、受教念佛梦鬼王指示。

丑一、卖宅兴供感空声慰谕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母亲亡故之后,婆罗门女知道母亲在世的时候不信因果,按照她所造的业一定会生到恶趣,所以就想要救度母亲的沉沦之苦。

但是不凭三宝、佛陀的力量,哪里能满足令母亲超升的愿望呢?

家宅是安身之处,就是今天所说的房子。

她把自己的房子全部卖掉,竭尽全力兴起供养,想以三宝的大福德力超拔母亲,可见孝心深厚。

由于她的心非常虔诚,所以就能感得佛加被在她心上。

她变卖了家产,求得很多的香花来广兴供养。所谓“广求”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有这样大量的供养具也是因为她的心很深厚。

她想:我要尽我的全力。房子全部卖掉,值钱的东西全部卖掉,为了救母亲竭尽全力。

然后就在三宝福田里种福。

先佛已经灭度了,就像我们现在,释迦如来是先佛,佛灭度以后,

在每个寺院大雄宝殿里有先佛的像,

或者在各个佛塔里有先佛舍利等,这是佛的遗像、遗物,

以此作为供养境大兴供养。

总之,供养境是不可思议的佛,她的信仰之心又极尽虔诚,所做的供养是竭尽全力的广设香花等供物。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那时婆罗门女进入一个寺庙,见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形像,佛的威德之容、各种端严相好完全都塑画出来了。

当时婆罗门女瞻仰、礼拜世尊的尊容,生起了很大的信敬、仰慕之心。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


当时她私下里想,也就是人所不知、是她自己这样想:我现在所见到的佛像有如此的相好,都是由佛因地的福慧所庄严的。因此称叹说:“佛名大觉,具一切智。”(也就是,佛有彻底照了三世一切所知法的大智慧。

如果佛还在世,我母亲死后我来问佛,以佛的智慧一定能知道母亲的生处。

她当时有这样的心念,实际上表达了她的怀疑,就是想:现在佛灭度了,怎么办呢?能不能知道母亲的去处呢?我这样在佛像前祈求,还能成办吗?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那时,婆罗门女两眼瞻望着如来,心中恋慕如来,希望佛一定指示我母亲所生之处而能够度脱她。

佛在世的时候一定能蒙佛指示,知道母亲的生处,可惜佛已灭度了,想到这里,婆罗门女不觉垂泪涕泣,越想越悲哀,哭泣不已,所以说“良久”。

由于她这样的大孝至诚所感,倏忽之间,空中有声音慰谕她说:泣者圣女,不要这样悲哀哭泣,你以大孝心倾尽了家产来兴供养,又如此地泣恋、瞻仰、依赖,我现在就为你指示母亲的去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婆罗门女听到空中的慰谕之声,即时合掌向着虚空,仰面说道:不知空中是何方神圣,来宽慰我的忧思?

回想我自从失母以来,从早到晚忆恋的心情一直无法释怀,奈何我无处可问,不知道母亲所生的地方。

今天听到空中的音声,指示母亲的去处,何异于失物再得?

所以说“宽我忧虑”。

也就是终于有感应了,空中有声音在作指示了。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当时空中有声音再度回应这个女子说:我不是别的神,就是你所瞻仰礼拜、已经入于涅槃的觉华定自在王佛。

Q

佛已经入灭了,怎么还能现声回应呢?

可见佛本来无灭,只是由于众生的机缘尽了,就见到了佛已入灭,色身不再留存于世。

但实际上就像《法华经》所说的:“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法身佛无生无灭,遍一切时处,在具信心等的清净心前,会再度见到佛、听到佛的声音。

由于孝女至诚大孝,感得佛当即应声回答。

所谓的“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正是她能得佛感应的大孝心。

众生的常情都认为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劬劳情深。就像《诗经》所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所以父母死了,孩子忆念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从来没有像圣女这样的,又捐弃房屋等大的家产,又竭尽全力的供养三宝,又到佛寺里诚心礼佛,祈求佛告知母亲的生处等等。她是一心想尽全力的修福来超拔母亲,想仗佛的慈力来指示去处。

由于她的孝心达到了极致,这不是常情所能比拟的,所以说“倍”。

以这个缘故,佛特别来指示她。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婆罗门女听闻到这声音之后,知道是目前瞻礼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感佛深恩,不觉全身拜倒在地。

如泰山崩坏一样,毫不顾虑自己的形骸,这样就导致肢体、骨节全部损坏,就像要死掉了一样。

左右的人把她搀扶起来侍奉着她,很长时间才渐渐地苏醒。

她仰面向空中说道:唯愿世尊慈悲哀愍,快快说明我母亲所生的地方。

什么缘故呢?

因为我现在全身的肢节都已经损坏了,活不长了,如果我还没知道母亲的生处很快就死掉了,那真是我最大的遗憾。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当时佛告诉圣女:你供养了以后就早早地回家,端身正坐,思维我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仗佛力的加被,你就会知道母亲所生的地方。

这样她就返回家里,受教念佛。

往期精彩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大愿大行》专辑

1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