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修出来前,不要修任何密法

噶举皓日洲


噶 玛 巴 仟 诺

Karmapa Khenno


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修出来前

不要修任何密法


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是善的动机中难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见来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从无始至今,都对自己珍爱有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打算,很少考虑别人。即使考虑,也是有条件的,从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想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不是很难,而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却并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无论发菩提心如何艰难,我们也要向这个方面努力,要挑战自我,挑战自私心,并坚持不懈地与它作斗争。如果肯下功夫,我们最终必定是会胜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一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深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佛将这些真理告诉了我们,在依靠佛陀教言进行观察抉择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以前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错误!就能由此而发起菩提心。由此可见,菩提心是最关键的,也是善的动机中最殊胜的。

什么是菩提心呢?

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

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没有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人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2

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处。

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做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应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走。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则念得再多、再动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慧灯之光(二)——五加行的修法》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就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来。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其他助缘,如听闻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是很难。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学佛的人必须要过这一关。

正如以前所讲的比喻一样,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围绕,假如城墙只有一个城门,则所有进城的人都必须通过此门,才可以到达城内的任何一户人家,否则一家也去不了。同样,如果没有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一关,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法修习真正的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等法。如果过了这一关,修净土、禅宗、中观、大手印或大圆满,便可由我们任意挑选。

在家居士修出离心,与上班工作并没有任何冲突。一个现代人所要养活的家口,顶多只有七、八个。而在佛住世的时候,即使日理万机的印度国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适当安排下,使管理国家与修学大乘佛法齐头并进。同样,在我们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后,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处理家务、放弃世俗的一切,只要对世间没有贪执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间工作的同时进行修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但与平时的工作没有冲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处理得更加完美。

当然,对于那些虽然相信因果轮回,但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圆满而作善事,却不愿意修解脱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对于修解脱道、修菩萨道的修行人而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特别强调的首要问题。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菩提心本身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忏悔清净罪业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开启大乘佛法门扉不可或缺的“万能钥匙”。

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前面所讲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办法修持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萨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无自私地奉献、毫无条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难艰辛之时,能保持这种精神是极难的。平时我们在顺意安适之时,于修法打坐之中,偶尔生起“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为了获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头也许不是很难,但这种菩提心是不稳定的。只有反反复复地修炼,才会生起真实、稳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脱道,这是真正的依处。无论是谁,都应该有一个依处。那么,我们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依处呢?每个人都知道,以金钱、名誉和地位为依处是靠不住的。亲人、朋友、同事可以作为依处吗?亲眷好友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世的生活问题,但是,在了脱生死的难题上,他们却无能为力。佛经里将此比喻为:两个不懂水性的人同时溺水,是谁也救不了谁的。同样,亲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他们连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么能拯救我们呢?所以,把他们作为依处也是靠不住的。那么,以一些社会团体等为依处,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获得解脱的问题上,谁也帮不了我们。唯一值得我们依靠的就是解脱道,特别是菩提心。

即使我们现在活得很开心,但这种快乐是不可能持续到永远的,我们将来肯定会面临很多苦难。有的人因为现在没有明显痛苦,就不为来世作准备,却因为担心将来会过苦日子,而处心积虑地去拼命挣钱,甚至不考虑因果,这是很愚昧的。他们没有想过,毕竟我们已经投生到人间,日子就算过得再苦,与三恶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下一世我们会投生何处?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获得人身?这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下一世做充分的准备,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所谓充分的准备是什么呢?既不是发财,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虽然小乘的法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众生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文章里,我都没有特别强调大圆满等密法。现在我本人,也没有奢求证悟大圆满。为什么呢?是不是大圆满不殊胜呢?不是。大圆满、大中观等密法是非常殊胜的,但我的根基还不够,出离心、菩提心等基础还没有打好。这就好比一个人要画壁画,如果墙壁都没有,又画什么壁画呢?所以,首先要把墙壁砌好,然后才能于其上作画,目前我的状况就是如此。所以,虽然大圆满、气脉明点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须的,但我现在只能处于希求、向往出离心和菩提心的阶段当中,暂时不去追求、向往大圆满等密法,因为即使向往,也是无济于事的。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基础打牢。而基础的修法只有两个,一是出离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内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围绕这两个修法而展开,都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而进行的。

我当前的境界就是这样,不知道你们的境界如何?你们在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些只有你们自己才了解。我想,作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听闻过许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标决不应该是金钱,决不应该是现世生活中所谓的圆满。很多人或许还是像我这样,离大圆满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人就应该从基础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开始。

出离心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个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后,出离心自然而然就会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为门径,以此修法即可产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离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遥了。只有像这样一步一步地走,我们才会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应该自我审视,问问自己究竟在希求什么,树立了怎样的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不正确,就等于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么,我现在就只能算是一个尚未入门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将永远是凡夫。如果现在肯踏实地去做,每个人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因为,释迦牟尼佛所传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针对像我们这样没有入门、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的一系列开示,几乎都是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虽然我也了解五部大论或密宗的修法,但这些法目前对许多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厨师应该做食客能够消化的饭菜一样,假如厨师做了很多,食客的肠胃却不能消受,又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我之所以现在不太愿意介绍许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这些基础修法呢?因为这样反复,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视这些基础。如果我只是轻描淡写地随口带过,你们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或许有人已经因为我的唠叨而厌烦了,但无论怎样,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是贯穿于修行始终的中心要点。

有些人将这些基础修法弃置不顾,在不知道何为灌顶,不知道灌顶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情况下,不辞辛劳地奔波于藏汉两地,到处去接受灌顶。但这样的结果,却与解脱道没有多少关系,所以,希望每个修行人都能以出离心、菩提心为目标,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修出来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坚持不懈地在这两个修法上下功夫。只有过了这两关以后,才能考虑大中观、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妙法。在藏密里,殊胜的法多如牛毛,应有尽有,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是没有资格修这些法的。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祈 愿:秉 承 大 宝 法 王 噶 玛 巴 之 弘 愿,秉 承 堪 布 索 南 德 钦 之 弘 愿,广 利 有 情 众 生 !


长按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关注噶举皓日洲公众号

6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