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宋仁宗:皇帝與淨土法門
(朗讀:佛岸)
在中國歷朝的皇帝中,宋仁宗是在電視熒屏中出現頻次較高的一位,但凡以包公、楊家將、三俠五義等為主題人物的電視劇中,都能見到這位皇帝的身影。劇中的他面對包拯把駙馬、國舅等一位位皇親國戚送上“龍頭鍘”,最初有不忍和搖擺,而最終卻總能成就包拯的剛正不阿。
在他一朝,出了許多名垂千秋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兩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於他當政時期。在他一朝,不只出大文豪,而且出大政治家,出能臣,出大忠臣,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包拯、杜衍等。他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寬宏大量,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說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與自己爭辯,不動輒就龍顏大怒要人首級。
自稱“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曆自視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認,有三個帝王,卻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名趙禎,“仁宗”是他的諡號。他是中國宋朝第四代皇帝,也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42年)。趙禎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中讚嘆:“《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稱為“仁宗盛治”。
仁宗之“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對下屬寬厚以待,尤其善於納諫。只舉一個與包拯相關的例子: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寵妃張貴妃本想為伯父張堯佐謀個“宣徽使”的職務,包拯認為張過於平庸不能勝任,故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仁宗竟然未怪罪他,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回到后宮只得對妃子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這點恐怕連納諫楷模的唐太宗也相形見絀了。
仁宗的对宫中的杂役也是十分体贴。据《宋史》记载,有一次仁宗在散步的时候,总是不住地回头观望,但不说话。手下的太监和宫女看到皇上总是回头看,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等到宋仁宗回到后宫以后,急忙对周围的嫔妃们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这些嫔妃们都觉得奇怪,就问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回到后宫才喝。仁宗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朕口渴了以后多次回头看,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仁慈只及臣子和近侍,那也算不得什么,天子的恩慈理当泽被治下的子民,如果更能惠及异域百姓和政治军事上的怨家对头,则是更加难能可贵了。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与西夏和契丹。当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时,仁宗并未像其他的帝王那样为追求疆域与武功乘势追击,而是促成两国和谈。两国人民得以免于兵戈战火之难,而维持近半世纪的和平。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仁宗派富弼与辽国协议,结果是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
《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贯穿以上种种事例,一位恭俭仁恕的明君形象便呼之欲出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仁宗的种种美德与他宿世今生的佛教信仰的熏习不无关系。有一定佛教常识人都知道,现世的大富贵之人,尤其帝王,往往是过去世在佛法中培植了深厚福德而来。
仁宗的佛教信仰一方面体现在经常组织和参与如放生、建道场、顶礼佛像、供养佛教圣物等信仰性的佛事活动。据当时翰林王珪的《御赞佛牙舍利序》记载,为祈雨缓解旱情,仁宗曾专门迎请佛舍利至宫中供养,至诚之心不仅感得“随时大雨”,还感得舍利增生,“得舍利一颗,五色光发,帝贮以琉璃瓶”。仁宗为此还专门作了一首《佛牙赞》:
三皇掩质皆归土,
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称至圣,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只见空遗冢,
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色长新。
既然称佛陀为“吾师”,那就表明自己是佛弟子了。此外,他还在整饰寺院、支持译经入藏、礼遇僧人等方面表现出对佛法的尊崇,他曾派僧侣去印度取经,取回梵本1428卷,译成564卷。天圣景祐二年(1035),还诏选50名童子学习梵文,培养译经人才后备力量。
如果光做这些,仁宗还只能算是佛教中的人王级别的大护法或者功德主而已,而事实上他的信仰相当纯正且深入,且看他作的《春夏秋冬四词》:
和风吹绿柳,桃李尽开花,草也生芽,木也生芽。秋千上欢喜的,媚姬士女;荒郊外烦恼的,庶夫农家。细思量,欢喜的也由他,烦恼的也由他。从今后,广施些衣服,多舍些饭茶,静念些弥陀,准备着自家。叹浮生有也是虚花,无也是虚花。只愿我早修到弥陀海会,净土莲池,坐也是莲花,立也是莲花。
薰风吹翠草,万物自滋融,蚕也方成,麦也方成。高楼上快活的,闲浪子弟;路途中熬煎的,旅客行商。细思量,快活的也成空,熬煎的也成空。从今后,广积些阴骘,多办些前程,勤念些弥陀,准备着临行。叹浮生有也是虚名,无也是虚名。只愿我早修到弥陀海会,净土莲池,坐也是纵横,立也是纵横。
金风吹黄菊,皎月正当圆,花也皆残,果也皆残。东壁厢才闻的,男婚女配;西壁厢又听的,铙钹喧天。细思量,现在的也徒然,过去的也徒然。从今后,广行些方便,多结些善缘,急念些弥陀,准备着来年。叹浮生有也不十全,无也不十全。只愿我早修到弥陀海会,净土莲池,坐也是安然,立也是安然。
朔风吹松柏,鹅毛雪片飞,草也凋零,木也凋零。这壁厢闹哄的,红炉暖阁;那壁厢凄凉的,草席麻衣。细思量,富贵的也是非,贫穷的也是非。从今后,坚持些斋戒,早悟些禅机,勤念些弥陀,准备着来催。叹浮生有也是伤悲,无也是伤悲。只愿我早修到弥陀海会,净土莲池,朝也是光辉,暮也是光辉。
显然,仁宗佛法的信仰不仅仅停留在“制恶修福”的层面,而是深入大乘佛教中的净土法门修行实践中。一般来说富贵学道难,大富大贵的人即便能够信入佛法,由于耽着世间的福报,也不容易生起出离六道轮回的心。虽然“三界火宅,人生是苦”是普遍的真理,庶民百姓与一国之君之间也只是“苦乐小殊”,也经常听到影视剧中的封建帝王身陷王权争斗、政事扰心、亲情疏离、知己难觅、包办婚姻等等苦境,大多数人顶多只是叹一声“只怪朕生在帝王家”而已。仁宗皇帝却没有止于佛教中“香客”级别的信仰,而是成为了一名追求解脱的正信佛弟子。笔者猜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宿善深厚,一方面或因他在人生眷属方面极度失意而生起了深切的厌离心。
关于赵祯的身世,我们最熟悉的是经由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演绎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考史实也大体如此。赵祯的生母李氏本是刘皇后做妃子时的侍女,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
李氏产下一个男婴,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为了避免给自身和亲生儿子带来灾难,故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最终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后来仁宗知道自己身世的真相时,情绪犹如天崩地陷,震惊、愤怒、悲伤、遗憾、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深深隐痛恐怕只能在“赡养国”的欣慕中获得慰藉。
仁宗四首詞的前段都是講述此間苦空無常的道理;後段則是彼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生活的展望;中段是往生極樂的修持行業,在念佛外,還需“辦”一些布施、齋戒、禪悟等修福開慧的行業作“前程”的輔助,而念佛也注重“靜”“勤”“急”的功夫。這也是在唐朝末年,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教法在中國失傳後,淨土行人典型的修行儀則。很多人因為不了解阿彌陀佛已將所有人的往生資糧準備在六字洪名中,不在行人自己的福善、智慧和念佛功夫,所以往往落入雜行而導致往生不定。
仁宗是否當生便具足“三心”而得遂往生,我們不得而知,即便沒有,因為有彌陀的第二十願為他而發,最終也能往生極樂速成佛,以最究竟圓滿的大仁慈,恩澤累生累劫結緣的黎民百姓和如母有情。
(※語音程式因本站網業程式問題語音程式無法照原來樣子轉貼上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