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四世紀,佛教從中國向東傳入韓國,時當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足而立的時期。到了七世紀中葉,新羅聯合唐朝,滅了高、百兩國,建立統一王朝,佛教逐漸脫離中國的傳承,樹立韓國佛教獨特的教學。十四世紀末葉,新羅王朝被高麗王朝(918至1392年)所取代;佛教在王室護持之下,四百多年期間,由發展走向興盛,由融攝的轉變過程形成富有韓國特色的宗教。
圖中的阿彌陀佛立像即是作於新羅時期,代表了當時佛像樣式的主流。佛像出土於韓國甘山寺,1962年被定為韓國國寶,現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此尊石像中,阿彌陀佛立於蓮台之上,足背隆起;蓮台下有八角基座。佛像現螺髮、高肉髻,面容豐圓,頸部有三道紋。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與願印,表示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身披通肩大衣,衣紋似印度笈多王朝(320-350)的樣式,薄衣貼體,只是身材較短。佛像通身「u」形衣紋表現出佛身豐實的輪廓,整體洋溢著生命力。舟形的背光與佛身同一石材,連成一體;三重頭光和身光都雕刻著精緻的花紋,外周援以火焰紋裝飾。
背光後刻有銘文,從中可知這尊阿彌陀佛像,與另一尊同藏於國立中央博物館、同出土於甘山寺的彌勒菩薩像,是同一功德主——新羅時期貴族金志誠為其亡父母所造。
在韓國佛教發展期間,彌陀淨土信仰也逐漸普及,從廟宇殿堂走向民間,從貴族走向平民,成為僧俗、長幼、尊卑人人可修的佛教。韓國淨土信仰的特色之中,有代表性的形式是日數念佛。中國和日本都重視計數念佛,即以撥念珠、數豆等方法記錄念佛號的數目;而韓國則是指定念佛的日數,這在中國和日本很少見,是韓國淨土信仰中獨有的修行形式,最典型的當為日數念佛之一的萬日結社念佛。
韓國的信仰結社最初是由國家組織的國家主導型的念佛結社;後來由於彌陀淨土信仰在民間的普及,從新羅景德王時代(742—764)開始出現了民間的信徒所組織的萬日念佛結社。《三國遺事》卷五的「郁面婢念佛西昇」條,是萬日念佛結社最初的記載:景德王代。康州善士數十人誌求西方。於州境創彌陀寺。約萬日為契。
「郁面婢念佛西昇」的故事,講述一個叫郁面的婢女跟隨主人去彌陀道場念佛,不久殊勝往生。由此可見當時念佛流傳之廣,連婢女都知念佛求生極樂。
萬日念佛結社逐漸在全國流行開來,而建這些彌陀道場的一般是民間信仰淨土的善士,他們為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而結下了萬日念佛之契。萬日之數按陰曆來計算的話,約有27年,對成年人來說,差不多就是人的一生。所以萬日念佛就是平生盡形壽地念佛。
後來的高麗時代也繼承了這樣的萬日念佛結社。在高麗的成宗元年(982),僧人成梵在包山開創了萬日彌陀道場。據《三國遺事》卷五的「包山二聖」條所記:
太平興國七年壬午,僧成梵始來住此寺,創萬日彌陀道場,精勤五十餘年,其間屢現不可思議之瑞兆。其時,在玄風的二十餘名信徒,每年結社,拾香木供給寺中。他們常入山採香,採得即劈開洗淨,置金箔上,入夜,其木放光如燭。於是,當地的人們便施金銀給香徒們,作為感得光明之年的賀禮。這是由於二聖(觀機和道成)的冥應,或是由於嶽神之助。
此包山,乃是早在新羅時代的觀機和道成二聖的念佛修行之處。成梵以萬日為期念佛,但他修了更長的時間——念佛五十餘年,幾乎相當於萬日的兩倍。
由此尊阿彌陀佛像和韓國的萬日念佛結社,可以知道,佛教由中國傳入新羅王朝,淨土宗對當時國人的影響深遠而廣泛,很多人不僅平生念佛求生彌陀淨土,且以念佛超度亡者,並且在隨著淨土宗發展過程中,在異國形成了獨具的風格和形式。
佛昀居士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