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法华探微连载38四圣谛十二因缘法

实证的佛教

释觉舟法师 读诵

四圣谛

这里大概解释一下四圣谛:「苦」,前面讲过,这个三界火宅中有种种的痛苦,可以大致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这三种。「集」,是造成这三苦的原因。如果有人想修解脱法,就一定要先知道苦。如果连苦都不知道,就跟前面经文里三界火宅里的小孩一样,不知道被火烧是痛苦,也不知道可以从火里逃出来,这样的话就解脱不了。所以,解脱的因缘,一定是从观察痛苦开始。知道有痛苦存在以后,他就会想去探求痛苦的根源,这就是苦的「集」。接下来,他要知道离开痛苦的状态,这叫苦的「灭」——只有涅槃,才能息灭一切苦。为什么呢?三苦中的苦苦和坏苦先不谈,就说行苦。打麻将、玩电脑游戏、吃饭等活动,是一般人觉得快乐的事,但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这些都有身、口、意行运作中的忙烦和痛苦,都离不开行苦。可见,必须要把身、口、意行全都灭掉,也就是涅槃,才能离开一切苦。所以声闻法讲的苦灭,就是无余涅槃。苦灭的「道」,就是离开三苦、入于涅槃的方法和道路,一般来说是八正道。这就是四谛法。

然后,大通智胜如来又演说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就是缘觉法,所证的果位是辟支佛,死后和声闻人一样,取证无余涅槃。十二支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都是可以被消灭的,因为每一支都是下一支生起的缘,当上一支被消灭,下一支也就不会生起。从无明到老死,是世间的有情不断生死轮回的顺序,称为「流转门」;倒过来往前,是修行人逆流而上,止断生死流的修证顺序,称为「还灭门」。这十二支,按照时间和因果关系,可以划归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十二因缘法

这里也大概解释一下十二因缘法。「无明」,别译为「痴」,指有情在过去世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真相无知、无现观,怀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作了第二支「行」。「行」,从形式上可分为身行、口行和意行,在缘起法中专指染污行,能引发将来的染污业。

第三支「识」,是很重要的一支,也是一个难点。《缘起经》中把识定义为「六识身」,意思是,因为染污行的不断熏习,使有情的前六识贪爱六尘境界,像旺盛的火焰一样难以熄灭。相应的,第七识意根也贪爱炽盛。所以当有情命终时,六识无法再现起、了别,而不随六识断灭的第七识还不肯停歇,这种情况下,第八识就会造作出新一世的生命,满足它的需求。所以,从六识身的定义上讲,「识」这一支说的是过去世的情况,可以跟「无明」和「行」一起归到过去世。

而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这样定义「识」:「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这里的识指「入胎识」,也就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中含藏由过去世的染污行积聚起来的前七识染污种子,所以它造作出了这一世的名色。以这个定义,「识」要划为现在世的第一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八识有多种体性,当作为因缘法中的第三支时,是特指执藏,也就是第八识中由过去世的染污行而积聚起来的前七识染污种子,不是指整个第八识。执藏可以被消灭,而能藏的心体不能被消灭,所藏的种子虽然念念变异,但是种子不会被全体消灭掉。所以到成佛的时候,仍然有能藏和所藏。

第四支「名色」,关于名色的定义,说法不只一种,有的说名是非色四蕴,加上色就是五蕴,等等。我们这里,按照因缘法的前后关系,说另一种理解法:名指意根,色指五色根,合称为名色,其实就是六根。不过,依生命时期的不同,实际所指的外延会有差别。比如受精卵时,只有意根和身根而没有其余四根。

接下来,以人的名色来看,六根具足的情况下,外境的六尘相通过第五支「六入」的涉入,使六识可以现起、接触、了别。「六入」也称「六处」或「六入处」,具体是:眼内处、耳内处、鼻内处、舌内处、身内处和意内处,六入都是动态的过程。

当六入完成,即是六识接触到六尘境界,这就是第六支「触」。然后,六识了别这些境界,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是第七支「受」。六识依于乐受,对某些境界产生贪爱,是第八支「爱」。「爱」又可以划分为欲界爱、色界爱和无色界爱。

有了贪爱,众生就会执取各种错误观念,比如认为五蕴是恒常存在的「我」、以为欲界的六尘相是实法等等,这就是第九支「取」。从不同方面来看,「取」又可以分为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四种。

当有了不正的观念,众生就会有种种身、口、意行的造作,从而形成感招后有(下一世生命)的种子,这就是第十支「有」。到此是现在世的结束。

所以,按《缘起经》对「识」的定义,是过去世三支、现在世七支;按《大般涅槃经》对「识」的定义,是过去世两支、现在世八支,两种分判都是合理的。可以看出,现在世其实就是过去世的细化:到「取」为止是「无明」,「有」就是「行」(也包括划为过去世的「识」)。未来世的「生」与「老死」二支,指下一期生命的诞生、衰老和死亡,指代生命中的一切烦恼。随着凡夫不断轮回,现在世是过去世的果,未来世是现在世的果,这样的缘起顺序始终不变,又称「三世两重因果」。

修行人顺观、逆观这十二支,并知道这十二支的流转都必须以第八识为根本因,从而转「无明」为「明」,用这个知见渐渐止息炽盛的六识,最终使未来世的生命不再生起,顺入无余涅槃,这就是缘觉法的修证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因缘法看似浅显,其实非常深奥。我们看经典里,最后身菩萨也是通过这种观察而觉悟成佛。所以,严格来说,其实只有佛能圆满证得十二因缘法;只是缘觉人取证无余涅槃所需的知见不用那么深而已。

有关十二因缘法,篇幅有限,这里只能作非常简要的介绍。有兴趣的人请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另外,从《法华经》这里不难看出来,诸佛世尊对众生开示的佛法基本一样,久远劫前的大通智胜佛说的法,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大通智胜佛讲完声闻和缘觉法后,听众中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离开爱着,心得解脱,又习得深妙禅定,成为了三明、六通、八解脱具足的大阿罗汉。之后,佛又这样讲了三次法,使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也都证了阿罗汉。于是,国土中的声闻证果者多到无量无边,不可胜数。

「以不受一切法故」。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只有涅槃才能不受一切法。而这里是指弟子们证得了有余涅槃,不想再领受六尘境界的方便说法。这里提到「于诸漏心得解脱」,所以他们都至少是阿罗汉的证境。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国土里,大阿罗汉有六百万亿那由他,阿罗汉也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之多。数目相当惊人。这都跟大通智胜佛有很大关系。大通智胜佛有几个特点:第一,他的寿命特别长;第二,能听到他说法的佛国土范围异常地广,五千万亿他方国土的梵天王都集合到这里来听法。这种情况下,他度的众生也就特别地多。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刚才说的是二乘法,这里开始讲大乘的情况。

大通智胜佛出家前所生的十六个王子,都以童子之身出家为沙弥。他们根器猛利、智慧明了、戒行清净,在过去世已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现在都以成佛为目标勤修菩萨行。这十六王子对大通智胜如来说:「世尊,这些声闻大德们都已得到成就,希望世尊也为我们演说佛菩提道的深法,我们听后一定勤加修学。您也知道,我们都信心恳切,志在佛慧。」看到十六王子出家了,转轮圣王座下的八万亿人也希望出家修行,转轮圣王立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结缘《法华探微》纸本书,请联系正传法师,微信ID:ZCFS2014

赞助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赞赏念诵者 释觉舟法师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