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衣中宝珠(055)谛观五阴、智境界

实证的佛教

48;48(265)

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聚沫,就是河流当中聚集的小水泡。修行人观察色阴,就像明眼人观察聚沫一样,知道色阴不坚实。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修行人观察受阴,就像明眼人观察水泡一样,知道受阴不坚实。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1]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修行人观察想阴,就像明眼人观察野马流动一样,知道想阴不坚实。野马又名阳焰,看起来像水却不是水,那是太阳晒热地面所生的幻觉。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修行人观察行阴,就像明眼人观察芭蕉树一样,知道行阴不坚实。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修行人观察识阴,就像明眼人观察幻化一样,知道识阴不坚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智境界」──七种如实通达智行

复次,当知于所知事,有七种如实通达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无颠倒智,四、是处非有知非有智,五、是处所余知不空智,六、苦不净智,七、速灭坏智。

所知事,就是七转识能够了别的法。

已得智,就是已经得到的智慧,也就是48 经所说的「谛观分别时」,发现事物有某些体性。

未得智,虽然还没有得到智慧,但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也就是48 经所说的「谛观分别」。

无颠倒智,常、无常,乐、苦,我、非我,净、不净,能如实了知,不颠倒。

是处非有知非有智,对于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空花、水月,便知其非有。

是处所余知不空智,对于存在的事物,例如第八识,便知其真实存在。

苦不净智,对于有为法的苦、不净能如实知。

速灭坏智,对于有为法的无常能够如实知。

又由十五种相[2]觉了诸行,能速断灭一切行愚。何等十五?谓水界所生故,无我似我而显现故,不住随欲而造作故,觉了诸色犹如聚沫。

由十五种相观察诸行,便能很快地断掉各种愚痴。哪十五呢?因为自体为水界所生,没有我却像我而显现,没办法停留也没办法按自己的愿望而造作,可以了知色蕴犹如聚沫。

三和合生相似法故,如云、地、雨和合方便,觉了诸受喻若浮泡。

三和合而生相似法,如同云、地、雨和合方便而成,可以了知受蕴如同水泡。

于所知境能显,能烧,能使迷乱相似法故,觉了诸想同于阳焰。

于所知境,能够显示、能够灼烧、能够使人迷乱的相似法,可以了知想蕴如同阳焰。

萨迦耶见根本断故,多品自体因差别故,剎那量后时无暂停相似法故,觉了诸行譬芭蕉柱。

我见根本已断,各种自体原先的因即有差别,没办法暂停剎那之后便是相似法,由这三个原因可以了知行蕴如同芭蕉柱。

有取之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法故,觉了诸识方于幻事。此广分别,如前〈摄异门分〉应知。

有取着的识,住于色、受、想、行,成为四识住,发起种种随着自体而运转的相似法,由此可以了知识蕴如同幻化。此部分已于〈摄异门分〉[3]详细说明。

[1]《一切经音义》卷9 :「野马,犹阳炎也。」(CBETA2019.Q4, T54, no. 2128, p. 358b8)

[2]按,在中文译本中十五种相不易辨认。

[3]《瑜伽师地论》卷84 :「色如聚沫者,速增减故,水界生故,思饮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非如泥团可令转变造作余物,是故说言不可揉捼。又实非聚似聚显现,能发起一有情解故。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坚住相似法故。言如地者,所谓诸根,彼生依故。言如云者,谓诸境界。言如雨者,所谓诸识。如雨击者,所谓诸触。如浮泡者,所谓诸受速疾起谢,不坚住故。想同阳焰者,颷动性故,无量种相变易生故, 令于所缘发颠倒故,令其境界极显了故,由此分别男女等相成差别故。云何行类芭蕉?如明眼人者,谓圣弟子。言利刃者,谓妙慧刀。言入林者,谓于五趣举意攀缘种种自性众苦差别同树法故。为取端直芭蕉柱者,谓为作者受者我见。截其根者,谓断我见。㱟折叶者,委细简择唯有种种思等诸行差别法故。彼于其中都无所获者,谓彼经时无坚住故,何况坚实者,何况有余常恒实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见!云何识如幻事?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造作四种幻化事者,谓象马等,如象身等虽现可见,而无真实象身等事,如是应知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识住,虽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见。然无真实我性可得。又识于内隐其实性。外现异相犹如幻像。」(CBETA2019.Q4, T30, no. 1579, pp. 768c11-769a8)

5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