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五蕴皆空的境界什么样

真念大悲咒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演变成五宗,就是禅、教、律、净、密。禅是禅定,教是教理,律是戒*,净是净土,密是持咒。现在是打禅七期间,只讲禅的道理,其他四宗,暂且不谈。
禅那,译为“思惟修”,常想这件事。什么事?就是话头。研究“念佛是谁?”这句话,这叫参禅。
其实参话头也是妄想。不过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消灭多个妄想。参话头的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所谓“久参有禅”。
“参”好像用锥子来锥木头一样,不透不停止。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参禅,第一要忍耐,忍耐到最高峰,就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能开悟。
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百尺竿头上,再向前迈进一步,这时,十方世界现全身。可是,这个法门,要念玆在玆才有效,不能放松,不能放逸。
在《证道歌》上说: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就是立刻觉悟一个理,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事”上要一步一步的修,在“理”上要立刻就明白。
顿悟的时候,知道井在哪里,可以去取水;没有顿悟的时候,常听辘轳(汲水的工具)响,但不知井在何处。
这个譬喻,是说明佛性从什么地方来的?怎能证得佛性?证佛性别无二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参禅打坐。
六度,是*萨修行的法门。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修行圆满,才能开悟。
我们都在作梦,所谓:
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
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
朝朝是作梦,不觉梦黄粱;
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在梦中明明有六趣(天、人、修罗、畜生、饿鬼、*狱),等觉悟之后,三千大千世界也化为乌有。
为什么?因为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把万事万物都返本还原,又怎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
有人听到这四相没有了,就不敢修行。误认修到极点,人也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寿者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那么,什么工作也没有了,成为失业的人。
一定要有工作吗?那就继续颠倒吧!修行到了无四相的境界时,就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证得诸法实相的道理。所谓“一法不立,万法皆空。”
不是说我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要真正证得这种一法不立,万法皆空的境界,那时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世界上,不是执著名,就是执着利,或者执着财,或者执着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舍不得。
为什么舍不得?因为有精细鬼和伶俐虫在作怪,所以把很多事情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对面不识观世音。
观世音*萨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还要到处去找,这就是受颠倒妄想所支配。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玆在玆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观自己在不在?自己在,就能参禅打坐,用功修行。
若是不在,在那儿打妄想,想入非非。那就身在禅堂,心跑到纽约去观光,或是到意大利去旅行。到处去攀缘,所以就不自在了。
观自在,就是*萨;观不自在,就是凡夫。观自在,是天堂;观不自在,是*狱。如果观自在,心未跑出,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
此身在参禅的时候,继续不断地参,绵绵密密地参。这才是行深般若,找到智慧。得到大智慧,才能到达彼岸。
参禅的秘诀,就是“朝也思,夕也思。”思什么?思“念佛是谁?”今天也参,明天也参,天天在禅堂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在短期能尝到禅的味道。
要经过长时间才可以。有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功夫,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叫五阴。蕴是集聚的意思,阴是遮盖的意思。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脱?就因为被五蕴所覆的缘故。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有障碍为色,有形相为色。色蕴不空,见到色被色尘所迷惑,闻到声被声尘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尘所迷惑,尝到味被味尘所迷惑,触到觉被觉尘所迷惑。如果把色蕴空了,就是内无其心,外无其形,远无其物的境界。
色,有种种颜色,能令你眼花撩乱,认识不清楚,迷迷茫茫,好像瞎子一样。在《道德经》上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境界,都是被色蕴所执着。若能破了色蕴,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空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所以说,色蕴不空,便执着在色上,若着色上,见惑不能破。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境界,就是色,对着境界生起一种贪心和爱心,就执着了。
见惑有八十八品,如果断尽,就证初果罗汉。我们修道人,先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然后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也就是对一切理认识不清楚。如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四果阿罗汉。
(二)受蕴:就是领纳的意思。境界来了,不加考虑,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觉。譬如吃一种好东西,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受。穿一件好衣服,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住一间好屋子,觉得很漂亮,这就是受。坐一辆好汽车,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受。乃至一切身所接受的,觉得不错,这就是受。
(三)想蕴:就是思想的意思。因为五根领受了五尘的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念头。忽起忽落,起了作用,去想色,去想受。
(四)行蕴:就是迁流的意思。随来随去,随去随来,没有停止,川流不息。作善作恶的动机,由妄心所支配,而反应于身口的行为。
(五)识蕴:就是分别的意思。境界来了,就生起分别心。例如:见到美色,生欢喜心;听到恶声,生讨厌心等等的分别。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难。我们为什么有*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
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着它。贪瞋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着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原,证得自性清净。
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刹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狱罪,统统消灭无余。
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捷径,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
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分。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
腰酸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时候,自然会开悟。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各位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晓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讲真功夫,不是口头禅,能说不能行,是无用处。不但对开悟无帮助,反而成为障碍。所以说:“不说话,才是禅。”
一念灵光能彻照天地,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没有光明,成为无明。整天起惑、造业,要受生死的苦报。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若没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证得这些境界。这并不是玄妙的理论,而是自然现象,是从实践功夫中得来的,一点也不为奇,这是平常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无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识的指引,不知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返本还原?
我们在参禅,要明心见性,要返本还原。得到解脱,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
文章点评
2022-08-26
佛像上的“卍”字是什么意思?
即时如来,从胸卍(wàn)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在这部经典上,前边佛在面门上放光,放出来这个光,“其光晃耀,犹.. <详情>
2022-08-19
人生这八种苦是最厉害的
又有八苦,总括来说有八种,其实何止八种,实际上有无量无边的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这八种苦是世界上.. <详情>
2022-08-19
持诵这个神咒三年,你的一切业就都空了!
〈大悲咒〉根本就没有法子讲的,因为它是密语。所以我把〈大悲咒〉总起来,用四句偈说一说它的意思:大悲大咒通地天,一百一千十王欢;大悲大慈能祛病,孽镜一照.. <详情>
2022-08-15
这种断绝佛法的事,我们千万不能干
1、狮子上虫,食狮子肉从历史上看,佛法传到中国来两千多年了,从三武一宗灭佛,到近代咸同毁法时候,就可以作为见证。见证什么呢?三武一宗灭佛的根子还是在佛.. <详情>
2022-08-11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大富翁和四个儿子的故事
从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欢喜珠宝和金银,可以说“珠宝满仓库,金银堆成山。”成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为他最欢喜金银珠宝,所以他的大儿子,名叫钻石,二儿.. <详情>
2022-08-11
诵持这个神咒的人,十方诸佛的功德都给他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这个善男子,“若读”,他或者对着这个本子来读诵〈楞严咒〉;“若诵”,或者不需要书本,能背得出〈楞严咒〉。若书若写:“若书”,或者他.. <详情>
2022-08-10
在农历七月这天用这个方法,可以超度过去七世父母和眷属
今天是佛欢喜日,佛在今天是最欢喜了。佛哪一天都欢喜,不过今天是最欢喜的一天。为什么?因为出家人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一个期间结夏安居,哪个地方都不去,.. <详情>
2022-08-07
念这部经,能把你的三障给破除了
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