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课了。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每次听课的时候,大家别忘了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听课,其他的烧香拜佛,做任何善事的时候,都一定一定要发菩提心,特别特别的重要。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很真实的、标准的菩提心,但是也要发造作的、相似的,或者是不怎么标准的菩提心,大家一定别忘了,每次都要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继续讲《定慧品》。前面已经讲过了,禅定和智慧是不能分开的,实际上它们就是一体,无二无别的,禅定即是智慧,智慧即是禅定。
我们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禅定就是什么都不想,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表面上看起来特别的平静。普通的人、禅定还没有什么功夫的人,在禅定上面要停留很难,只有几分钟、几秒钟。在禅修方面有一定的功夫的人,修得非常好的,七八个小时一直都在禅修当中,没有任何杂念,他们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没有证悟,没有无我的智慧,那它顶多是四禅八定中的禅定。
之前也讲过很多次,四禅八定的禅定,对普通人来说很有用,也可以作为一个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去修智慧。但是对禅宗、尤其是对惠能大师的顿悟的法门来说,这个不是很重要了,就是说不能修这个,要直接修开悟的智慧。所以,惠能大师认为这样高标准的、但没有证悟的禅定是一种误区,如果在这个方面下太多的功夫,等于是浪费时间,没有太多意义。在《坛经》中,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接下来讲的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有人不是自己打坐,就教别人打坐。那教别人打坐的时候说“看心看净”。有些版本这里的文字有点点不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是敦煌版,它讲的就是看心和看净。宗宝本也差不多,就说“又有人教坐”,那教打坐的时候,是怎么教的呢?“看心观静”。
有些版本里面讲的不是看心,是“著心”,然后是“著净”。就是执著自己的心,执著自己的心的平静。“著净”的这个清净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还不是佛性的本来清净,但是他以为自己的这种感觉就是佛性的清净,实际上不是。因为他还没有证悟,但是他在理论上听说过清净。当我们的意识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处于一个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没有证悟的人就误以为这就是佛经讲的本来清净或者是佛性。
这个我前几天讲过很多次了,作为已经开悟的人来讲,这两个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证悟了以后再往回看的时候,就发现这两个原来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没有办法回头看,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往前看。那往前看的话,前面还都是陌生的地方,不知道真正的证悟是什么样子,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容易犯这种错误,把自己的禅定就误以为是佛性的本来清净。
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的时候,佛陀想找几个印度当中比较有影响的、德高望重的人,通过他们的关系传播佛法。实际上,佛陀不需要这样做,这只是一个示现,意思就是说我们未来弘法的时候,也可以依靠一些这样的力量去弘法。那个时候,佛陀找的第一个人,大家都认为他是阿罗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佛陀当然知道他不是,那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没有阿罗汉的。
所以佛陀想告诉他,你还没有到达阿罗汉的境界,但是这个人根本就不接受。佛陀就示现了很多的神通给他看,这个人看了以后怎么评价呢?他根本就没有觉得:佛陀很了不起,我不如他;我不是阿罗汉,他才是。他没有这种想法,他认为佛陀也很了不起的,但是我就是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