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上师如雪山,上师的加持如同雪山融化而下的清凉之水,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田。如何才能将雪山上的雪融化为流水呢?需要我们犹如阳光一般的虔敬心。
虔敬心如夏日的骄阳,加持力会如瀑布一般;虔敬心如春日和煦的阳光,加持力会像涓涓细流;虔敬心如阴天的太阳,只能融化出一点一滴的小水珠……
大手印五支证道歌
礼敬具德上师帕摩竹巴!
慈心悲心之赛马,利他之胜若不得,
天人聚处不觉恩,故当勤此心菩提。
自身本尊之王者,不变其城若不持,
空行会众难聚集,当勤自观为本尊。
上师四身之雪山,如阳虔敬若不得,
如流加持不降临,故当勤修虔诚心。
心性之宽广虚空,若为如云妄念遮,
二智之星不能显,故当勤修无念心。
二资量之牟尼宝,不行净拭之祈愿,
愿求之果不能得,故当勤修回向心。
礼敬具德上师帕摩竹巴
《大手印五支证道歌》是藏传佛教诸多传承的大德们共同提倡、广为弘扬的殊胜教言。证道歌分为五个部分,所以称为“五支”。这五支不仅囊括了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也涵盖了金刚乘的四部密续——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全部内容,佛法的精髓都能在其中体现。所以,《大手印五支证道歌》的内涵非常深奥。因为时间有限,这次只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希望能对大家的生活与修行有所助益。
帕摩竹巴是噶举传承的四大分支之一“帕摩噶举”的祖师,这首证道歌的作者是帕摩竹巴祖师的一位重要弟子——究巴大师。所以,在证道歌的开始,究巴大师要礼敬自己的上师帕摩竹巴。
第一支:
慈心悲心之赛马,利他之胜若不得,
天人聚处不觉恩,故当勤此心菩提。
也许有些人一看到题目中“大手印”和“证道”两个词,心里就会想:“哇,是不是学了这首证道歌就能神通广大了?是不是身体能放出五彩光芒,飞来飞去,变化无穷?”如果您有这样的想法,我只好替究巴大师说一声“Sorry”,因为证道歌的第一支讲的是慈心和悲心,根本没提神通。为什么呢?因为慈心和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是佛法修行的第一个要点。
一位修行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除非能具足慈心和悲心,否则无论具有什么样的外在功德,比如禅定力、神通等等,都不能保证获得解脱、证悟佛果。如果忽略了慈悲,单纯追求禅定和神通,这样的修行人极有可能误入歧途。据说魔王波旬就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家伙,可能比孙悟空还要厉害很多。所以,是否具有慈心和悲心,才是判断一名合格佛教徒的基本标准。
证道歌里把慈心和悲心比喻为赛马,赛马的真实含义是指“马宝”。大家要注意:是马宝,可不是宝马,宝马一类的豪车在马宝面前只能算是一堆破铜烂铁而已。什么是马宝呢?就是供曼达法中的七政宝之一,七政宝是轮宝、如意宝、后妃宝、大臣宝、大象宝、马宝和将军宝。马宝在人间极难见到,一般都是转轮圣王才能拥有。《了义炬》中说:有了马宝,一个上午就能环绕四大洲一圈。藏传佛教里有位格萨尔王,他就拥有马宝,他骑着马宝完成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伟大事业。
马宝之所以称为“宝”,是因为可以载着主人迅速达到任何目的地。这是个比喻,意思是说:一旦我们骑上了慈心和悲心的马宝,无论此世还是来世,无论生时还是中阴,这个马宝都不会离开我们,会一直载着我们脱离恐怖忧苦的轮回之境,到达解脱安乐的涅槃彼岸。
有时我们也把慈悲心称为“内在的善知识”,因为慈悲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我们的心不相分离,所以在关键时刻能真正帮助我们。不像财物、亲眷等身外之物那样容易散坏,不可依靠。比如在大地震之中,无论多么豪华、坚固的房屋,瞬间就会崩塌,不能保护我们不受伤害,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如此。在死亡降临时,身外之物更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所以根本不值得我们追求。
那么,骑上了慈心和悲心的马宝,是不是就足够了呢?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掌控马宝的方向,还需要一条缰绳,这条缰绳就是“利他”,包括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
小乘的声闻、缘觉也有慈悲心,但是缺乏广大的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就像一位失去双臂的母亲,纵然有心救护危难中的孩子,也没有能力去实现。而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必须具足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
证道歌将利他之行比喻为马宝的比赛——我们要骑着如马宝一般的慈悲心,参加一场利他的竞赛,而且一定要获胜。所谓获胜,并不是指出于傲慢心而胜过别人,而是要胜过自己的自私和我执,全然无私地利益他人。否则就无法赢得天人们的赞叹,所以叫“天人聚处不觉恩”。
作为初学者,有时我们也能生起一点利他之心,对某一个众生心生怜悯,但只有念头是不够的,还需要付诸行动。比如面对一位饥寒交迫的乞丐,如果我们只是站在那里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心里一直可怜他,对这个乞丐有帮助吗?乞丐会不会过来跟我们说:“太感谢你了,感谢你一直含泪看着我……”不会的,他一定会认为我们很虚伪,流的都是鳄鱼的眼泪。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漫长的往昔世中帮助、救护了无量众生,无数次为众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实在在地用伟大的行动来践行慈心和悲心,因此才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圆满佛果。我们也要像佛陀一样,不仅要具备慈心和悲心,更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帮助众生、奉献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只有努力实践菩萨行,才会成为众生的亲人,才能增上自己修行的助缘。众生是我们的福田,我们将慈悲心、菩提心的种子播撒在众生的福田里,从一两个人做起,逐渐扩展到无量众生,那么下一世,乃至无尽的未来世,福田里就会长出无量善果,这就叫广结善缘。最终,我们的菩提之果会在这片广大的福田中成熟。所以说“故当勤此心菩提”。
这里要再次提醒大家,菩提心虽然是成佛的根本,但决不能忽视前行。前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比如说,高楼的顶层风景无限美好,但必须从第一层走起,才能层层而上登上楼顶。所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孝顺的人、一个知恩报恩的人、一个素养很高的人,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将慈心和悲心逐步付诸行动,慢慢展现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