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马祖道一提出的学佛“平常心”,竟被三句话证悟,真正学佛法门!

学佛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个不同的境界,轻松解读了什么是学佛的“平常心”。

即便是现在的2019年,很多人谈及“平常心”还以为“平常心”是佛系看破红尘的散淡心,甚至有的人不知道这个是佛教修行的“必需品”和“捷径”,对于学佛的人来讲,能恒持一颗“平常心”是证悟的必要条件,也是体证菩提心的必经之路。

然而……

遇到糟心事了,一味的抱怨,没事看开一点,平常心嘛!

事业发展暂时遇到瓶颈,开始进入“佛系”状态,曰:平常心对待。

一、世俗对“平常心”都有什么误解?

“平常心”如果按照世俗之法去看待的话,就是宠辱不惊,稍微偏激一点的人看待“平常心”就是消极、散漫、避世的角度,稍微遇到了困难、挫折,就消极的去看待事情的发展,并不去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美其名曰:平常心。这种人对待逆境的发展,往往是以一种懒散的心态来看的。

也有的人看待自己在顺境中发展时,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过是“三分钟热度”,也不并懂得什么是“平常心”过段时间后的自己的“平常心”也消退了,开始变得浮躁、轻浮,然后给自己招来祸事。

那么,什么是佛教的“平常心”?

佛教所指的“平常心”是看待世间一切都不起执着、不起分别。“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即看待一切事物都要以一样的心去看,在无差别对待之下证悟。

二、“平常心”在佛弟子修行中有何利益?

大部分对佛学研究较深的居士,都能看清“平常心”无论是在佛法修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也能恒持“平常心”。要解读“平常心”还是要从那三句“证语”来剖析。众所周知,“平常心”是学佛人的基础,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多人对佛陀和佛法是没有很坚固的信心,在“我执”和“我慢”中偏见了佛法,曲解了佛陀对世人的劝教。所以,需要“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基础开始,脚踏实地的精进佛法,在这个阶段,佛法和平常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需要一颗恒心坚持下去,所以,这个阶段的“平常心”能带你学佛,引你入道。

当学佛一段时间后,积极响应佛陀的正信、正行,一心想要弘扬佛法,到处与人宣讲,结果自己对佛法一知半解也要去宣扬佛法,偏离了自己最初学佛的发心,而错误“执着心”成为了阻碍自己修行的最大绊脚石,这个时候要恒持“平常心”坚持自己学佛的初心,用佛法去看待世间法,虽然没有佛陀那样的般若智慧,“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却是学佛之路上必须要走的一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平常心”能助你学佛,发心宏愿。

当跟随师父学习佛法开悟之后,才会慢慢发现,在生活中去悟道是最为殊胜的,这个时候才会默然回首,原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心如止水,但是更加精进了佛法,不足外道而已,所以这个阶段的“平常心”能佛学自成,证悟菩提。

三、如何在学佛之前,先修“平常心”?

在持“平常心”学佛之前,要有一颗谦卑心,对任何事物都要心存恭敬,敬世间法、敬三宝,这样自己的执着心渐生,差别心渐散。然后才有“不行棒。也不下喝。也不谈玄。也不说妙。也不牵经。也不引论”的平常心。在修持平常心的时候并非是单独进行的,在深研佛法的同时去持平常心,在不同阶段佛法的影响下,“平常心”才会有不同的阶段才能出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微信公众号:济源市大明寺

8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