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略论《楞严经》的修与证

佛经首页

 略论《楞严经》的修与证

方兴

闽南佛学

一、解开千古行者不能成佛之谜

自从释迦牟尼应世二千多年以来,修行的人,千千万万,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成佛?这个千古之谜不知困惑了多少行人。有人认为菩萨道难行,佛道难成,把成佛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有人认为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成佛,把成佛看成是遥远的未来。坚持这类论点的人,往往忽视了释尊在《楞严经》里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善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清楚说明古往今来诸修行者不能成佛的原因,主要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用攀缘心,缘所缘境,厌妄趋真。他们不知道攀缘心是没有自性的。如空中花,生无来处,刹那即灭,灭无去处,如幻如化。依攀缘心起修,产生的恶果有;凡夫起于贪著,攀缘三界六尘之缘,或生天道,或成魔王魔属,则为分段生死的根本。二乘起于厌恶,攀缘真谛涅槃。菩萨双舍二边,攀缘但中理性,则为变易生死的根本。这三种人之所以生死相续,跳不出生死的牢笼,毛病出在用妄想心起修,背离了妙真如心。如《楞严经》卷二说: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释尊在这里将这个千古之谜的谜底,昭示人们。菩萨最初发心,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上求佛道的不生不灭的果位,何啻煮沙成饭!众所周知,修证的规律,因为生灭,则不能该于果海,果若生灭,则不能彻于因源。前面说的三种人,都是以生灭心为因,得到的果自然是二种生死根本。佛的圆满菩提果位是不生不灭的,必须依不生不灭,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本修因,才能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圆成佛的果地修证。《楞严经》卷六:把这条修证的道路,总结成为一切诸佛,成佛的必由之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二、遨游在常寂光净土的太空里

《楞严经》说的修持,是从常寂光净七起步并终日遨游在常寂光净土里。《楞严经》将常寂光净土,称作。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即是常住真心的简称,明净是寂光的同义语。意谓常住真心的体性,有二个显著特点:一是常寂(净),一切烦恼杂染,无有自性,如空中花,了不可得。二是常光(明),一切智慧,圆满具足。这个常住真心,即是吾人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不可昏昧,故名为佛。《楞严经》说: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不汝还者, 非汝而谁。

旨在说明吾人当前一念,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竖穷横遍,当体绝待。譬如一刹那中,所见明月,即是亘古亘今之月,不可说它是短暂的。又如在一杯水中所现之月,即是天上月之全体,不可说是月的一小部分。又吾人现前一念,其体虽不可踪迹,不可名状,离过绝非,然大用无尽。

《楞严经》说: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随举一阴、一根、一尘、一识,皆如来藏之全体,非是少分。如千万人仰视圆月,各见全体。又如每个人向不同方向走去,各见圆月随之而去。可见吾人之常住真心,非一非多,亦一亦多。《楞严经》又将常住真心称作如来藏。此如来藏心,即是众生本具之理体。诸佛所证,只能发明本有,并非新得。

此如来藏心,以不变之性,炽然随缘,正随缘处,全体不变。以不变随缘故,能一切俱即。于十法界中,若染若净,若名若实,若依若正,随拈一法,即是全体如来藏心。以随缘不变故,能一切俱非。非蕴处界,非十二因缘,非四谛智得,非六度彼岸;非如来三号,非涅槃四德。说明如来藏心的离言绝虑,什么都不是,不是也不是。一切俱非,名如实空如来藏,一切俱即,名如实不空如来藏。如来藏性,祛尔具足空与不空二义,其体元非空与不空,故能双照空与不空。故藕益大师认为如来藏心,只有一体三义,后人不察,条然安立三名,致使寻章逐句之徒,误认三名各有别体,实是头上安头。理解如来藏一体三义,应如藕益大师读《般若偈》的那样。《般若偈》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藕益大师翻偈云:

若离色见我, 离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乃至亦即亦离,不即不离,均成邪道。若能离执,离分别计度,四句则成四门,门门皆可入道。能像藕益大师这样圆离四谤,圆具四门,邀游常寂光净土者,实为罕见。

三、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转,具有转舍,转得二义。依,指染净,迷悟等法之所依。转依,即转舍染法迷法之所依,转得净法悟法之所依。菩提是佛的究竟智德,照于菩提,照于解脱,照于涅槃,名为般若之果。涅槃是佛的究竟断德,断于三惑,断于三业,断于三上生死,名为解脱之果。这就是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的内涵。

转依的具体内容: l、转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依法,报,应三身菩提。

2,转有漏,偏真无漏,出假神通非有漏非无漏三业,依空、无相、无愿三解脱。

3、转同居分段,方便变易。实报变易三报,依性净,圆净,方便净三涅槃。

了解转依的具体内容之后,还要掌握.染与净,迷与悟之间的辩证关系。依圆理,开圆悟,起圆行,才能证圆果。明确认识到三惑即是三菩提,以离菩提性,无别惑可得,如离目无瞪。三业即是三解脱,以离解脱性,无别惑可得,如离手无拳。三土生死即是三涅槃,以离涅槃性,别无生死可得,如离空无花。所以大乘佛经反复强调,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祛身。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为了使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佛举喻说: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水之与冰,从表相看来,坚流各异,但湿性相同。九法界众生随于染缘,迷本藏性,转菩提为烦恼,转涅槃为生死。喻之如水成冰,不唯失其流润之相,连它的湿性,也使人难以辨认。然深思之,冰的湿性未尝不在。因湿性在,其流润之性没有丝毫减少。唯有如来随于净缘,悟本藏性,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喻以冰还成水,不仅湿性昭然,还时而白浪涛天,时而滚滚东去,时而飞流直下。然水虽周流润泽,而湿性无增。

因其湿性无增,流润之性,也没有丝毫增加。《楞严经》对此以浊水清水喻之。九法界众生,生死五阴,喻诸浊水。佛界法性五阴,喻纯清水。水的清浊虽异,体用没有差别。体则同一湿性,用则同其流润。以浊水中有清水性,不能于浊水之外,别求清水。于浊水中求清水,唯有澄浊法。《楞严经》用浊水外无清水的譬喻,说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又用澄浊水得清水的道理,说明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楞严经》所说依的重要原则,是先即后转,不有即义,哪成转义?不知众生在迷的如来藏性,啷有诸佛所证的圆满菩提了假如不信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或虽信本有而不相信现前的烦恼,业、苦,即是如来藏的全体大用,则何有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这般直下承当的本地风光?

四,转依的道路耳根四通

《楞严经》为开示众生的道眼,在十番显见,发妙明心之后,又举四科,七大,本非因缘及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阐四科全事即理,明七大;全相皆性。依圆解,起圆修,二十五圣各陈圆通。依性德而起修,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十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若就此方根机,则独以耳根为最超胜。故《楞严经》卷六说;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 实以闻中入。

旋汝倒闻机, 更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是以不生不灭的闻性为因果。因为一切众生现前闻性,都是圆满周遍,通达无碍,湛然常住。依此起修,便成不生不灭的果。如何修学耳根圆通?藕益大师在《楞严经玄义》卷下,概括为十个方面:

1、观不思议境:我人现前一念闻性,即是不思议境。具足十界五阴,百界千如,无不炳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若迷此本闻,循声流转,则十界苦集,浩然无涯。若悟此本闻,守于真常,则十界道灭,宛然无缺。是知三千性相,理具事造,总不离此现前一念闻性。

2、真正发菩提心:《楞严经》卷六说,观世音菩萨回忆恒沙劫前,在观世音佛前发菩提心,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此即观世音菩萨,于圆通常性,广兴同体慈悲,愿作无缘与拔。真正菩提心的只体内容是悲智双运。上求自性佛道名智,下化自性众生名悲。

3;安心止观:观世音菩萨介绍修证经验时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流是三止,止于三谛。亡所是三观,破于三惑。最后达到入十法界道灭之流,亡十法界苦集之所。

4、破法遍:用圆顿止观,破五阴诸法,无有不尽。

;5,识通塞:动静二相是塞,了然不生是通。乃至寂灭现前,精妙未圆是塞,忽然超越是通。

6,道品调适;圆念处观。能灭恶生善,即四正勤;能成就神通,即四如意足,能生善根,即五根,能摧五障,即五力,能分别道用,即七觉,能于安稳道中行,即八正。此之道品,又有观行道品,相似道品,分证道品,深浅之不同。

7、对治助开:行者遇到魔障时,须结坛持如来佛顶神咒。如果因位若不用咒助修,果地如来何故出此秘密章句。

8、知位次: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句、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位次渐增,不起增上慢心。或自谓满足以滥极位,或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误将化城当成宝所。

9、能安忍:虽有五十种强、软阴魔,不为所惑,我自岿然不动。

10、离法爱:即《楞严经》说的尽闻不住、空觉极圆,生灭既灭

的不住、极、灭等境界。皆于相似顺道法爱,不起贪著之心,才能百尺竿头再前进。

五、佛的生命观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证得妙觉的位次,即是佛的果位。圆证法报应三身,圆显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法身德统一切法,遍一切处,总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事物。般若德是佛的知见,称为第一波罗密多。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是指佛观察一切问题,无不符合客观的实际。佛以般若德为报身。解脱德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佛以解脱德为应化身。佛的三德是集中在佛的应化身上。即是说佛以般若智照如如境,生起解脱的大用,只能体现在应化身上。

佛的应化身,即是菩萨行。因此大乘佛经说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大势至、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久远劫来,;已经成佛。为修菩萨行,往返十方国土,随机应化,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由此可见,佛的生命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奉献即是菩萨行,《楞严经》称为诸菩萨万行。

行有二种,一慧行,二行行。就六度而言,般若名慧行,五波罗密名行行。慧行是正行,行行名助行。助行有显密二种,清净律仪为显行,结坛心咒为密行。

《涅槃经》说菩萨行有五种:

(一)圣行。即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圣行有四: 1、具足根本,业清净戒,菩萨要严持四根本律仪,皎若冰霜。

2,前后眷属,余清净戒。持四根本戒,一切枝叶,自不能生。心:三口四,生必无因。3,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心灭贪淫,持佛净戒,心地清凉,名觉清净戒。

4、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必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名念清净戒。

定圣行有三:1、世间禅,即四禅,四寻、四空,总名十二门禅,一切凡夫外道r以六行观修之,所谓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2、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四种。3,出世上上禅,《楞严经》独指观音耳门三昧。

慧圣行,即四圣谛慧。有生灭四谛慧,无生四谛慧,无量四谛慧,无作四谛慧四种。

(二)梵行。梵是净义,无二边爱见,故名为净。即是无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遍拔法界众生之苦,遍与法界众生之乐。为《楞严经》二十五圣所同证,因观音当机,故详述之。

(三)天行。天指第一义天。《楞严经》称为涅槃天。初破识阴,登圆初住。

从此发行,进趣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皆是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菩萨依无缘大慈,观众生有种种小善之机,若不加以开发,不得生长。故以慈悲根力,和光利行。令诸众生,得见菩萨同其始学,或示五戒十善之行,或示色无色界因行,以此俯同群小,提引成就。如《楞严》、《法华》所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随类说法,皆属婴儿行。

(五)病行。菩萨证无缘大慈,观一切众生病,如同已病,故示同病而度脱之。如阿难于空王佛所,巳发菩提心。而今示堕淫室,悔责多闻,发启楞严大教,普利有情。

五圣行中,圣行、天行,为上求佛道之行。梵行、婴儿行、病行,为下化众生之行。此五行修时一心具足,故称一心五行。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即圆顿五行。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即圆圣行。向专心发菩萨愿,即圆梵行。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即圆天行。应身生于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有情,与其同事,称赞如来,即圆婴儿行,圆病行。圆天行成,称为大雄,圆圣行成,称为大力,圆梵行、圆婴儿行、圆病行成,称为大慈悲。大雄、大力、大慈悲,即是如来奉献不止的生命观。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