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后赵建武九年(公元三四三年)生于龟兹(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北侧的库东县一带),卒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此据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诛(并序)所纪),享年七十岁。
鸠摩罗什的家世为国相,祖父达多,名重于国。其父鸠摩罗炎,将继国相时,辞避出家,东度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侧一带山岭的总称)。龟兹王迎为国师,并嫁其妹与鸠摩罗炎,遂生鸠摩罗什于龟兹。
鸠摩罗什幼年,其母出家为尼。什七岁,出家从师习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龟兹人因其母为王妹,对其母子供养丰厚。其母因此缘故携罗什远离本国,九岁随母到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拜当时著名佛学大师、罽宾王之从弟盘头达多为师,受习杂藏、中、长阿含经,深受其师赞誉。其时罗什名声渐起,罽宾王遂请罗什入宫,与外道辩论获胜。罽宾王甚为器重,并给予优厚待遇。
十二岁时(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三三五年),母携罗什归龟兹,途经月氏(今巴基斯坦西北的白沙瓦一带》北山进入沙勒(又译「疏勒」,今新疆西北的喀什一带)国,住此一年。在沙勒,先修学小乘,随罽宾僧佛陀耶舍学《阿毗昙八犍度论》和《十诵律》。罗什能独自领会《八犍度论》诸品,并能通晓论释此书的「六足论」,引起一些沙门的重视。当时的沙勒沙门喜见谓沙勒国王曰:「此沙门不可轻」,并建议由罗什升座讲法,本意有二:一则以罗什年幼,勉励国内沙门勤修习佛法,二则罗什为龟兹国王之甥,器重罗什必致两国友好。罽宾国王同意后,即请罗什升座为众讲《转*轮经》,龟兹国王果然遣使至沙勒国酬谢,双邦友好。
在沙勒,罗什还寻访、研习佛教以外诸书,如古印度的吠檀多、四韦陀等古籍,还研究古印度「五明」诸论,对于天文历算、占卜凶吉等无不精通,并练习梵文的文体修辞等。在沙勒国,罗什又拜莎车高僧须耶利苏摩为师,学习大乘佛教。师为其讲授《阿耨达经》,专讲般若空义。罗什原习阿毗昙,对般若空义初时甚为不解。经反复辩难,终于弃小乘而务大乘。后又从师研习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
之后,罗什随母到龟兹西邻的温宿国,在那里与一外道辩论获胜,于是声名愈振。龟兹国王亲自至温宿将其与母迎归国内。回龟兹后经常讲经说法,宣讲般若空义。二十岁在王宫受具足戒,从罽宾沙门卑摩罗叉学《十诵律》。不久,罗什之母回天竺,临行嘱罗什去中国传法,罗什毅然应允,引为己任。
罗什后住王新寺,诵读在寺内觅得的《放光般若经》。又住雀梨大寺、广读大乘经论。龟兹王造金师子座,用大秦锦褥铺,请他升座说法。一时名声高盖西域,每年升座说法时,各国王都在座侧长跪,让罗什法师踏其背而上座。这时法师在罽宾时的小乘师盘头达多也慕名而来,罗什法师特为他讲《德女问经》,论证「因缘空假」之义。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辩难,盘头达多方才信服,言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
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三七九年),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秦,称述龟兹佛教之盛况,并言及龟兹王新寺青年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义理。其时高僧道安在长安宏法,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闻法师高名,便极力劝苻坚迎罗什来华。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苻坚所派氐人吕光任都督西讨诸军事,战败龟兹国及诸国救兵,龟兹王帛纯出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并立帛纯之弟帛震为龟兹王。此役中,吕光获鸠摩罗什,但并未将他送与苻秦,而是留在自己身边出谋策划。
吕光并不信奉佛教,也不鼓励罗什法师从事译经事业,反而见他尚年轻(时年四十一岁),强迫他娶龟兹王之女为妻。吕光此时想留在西域称王,罗师替他分析此时形势,认为西域乃凶险之地,不可久留,劝其东归。吕光听从建议,率军东返。
苻秦在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十一月)以后已分崩离析,苻坚也于两年后被害。晋太元十年(公元三八五年)吕光在河西战败苻秦前凉州刺史梁熙后,进入姑臧(今甘肃武威),自领凉州刺史。第二年听说苻坚已被害,便自称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牧、酒泉公;后于公元三八九年改称三河王,于公元三九六年称大凉天王,史称后梁。
凉州在今甘肃河西地区,为中西交通之要道。自东汉以来,印度和西域的传教译经僧络绎不绝地经过此地。道安在襄阳所撰《综理众经目录》中便有《凉土异经录》,收集有凉州流行的失译佛经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但吕光及其后梁继承者并不信奉佛教,他们将鸠摩罗什只看作是能占卜吉凶、预言祸福的谋士。鸠摩罗什在后梁凡十六年,除对许多重大事件做出预测外,并未从事译经事业。但这段时间他学习了汉语并接触了汉文经史典籍,并有可能收授徒众讲经,著名佛教学者僧肇就是在这段时间来到他的座下。这为他以后大量译经准备了有利条件。
东晋太元九年(公元三八四年),原苻秦将领羌人姚苌在渭北建立了姚秦政权,于公元三八六年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建元建初,国号大秦。姚秦政权成立后,两次邀请鸠摩罗什赴长安,但后梁恐罗什足智多谋,放出于己不利,均未放行。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五月,姚兴派陇西公姚硕德西伐后梁王吕隆,吕隆大败,九月上表归降。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被姚兴迎请到长安,时年已五十八岁。
姚兴即位后,对儒、释均予以扶持,而更特重于扶持三宝。罗什法师到长安后,待之以国礼,甚加优待。初将法师安置在逍遥园,请他译经讲法,有时还亲自前来听法师讲经说法,甚至参与译经。后又提供长安大寺做为另一译经场所。姚兴还接受罗什法师的指导,从事读经、修禅和著述,并将自己所著的《通三世论》送与法师,法师就此予以驳答,指出其错误所在。
姚秦时代,随佛法大弘,僧尼人数剧增,设立了管理全国僧尼的行政机构。姚兴下书,命鸠摩罗什的弟子僧□任僧正,僧迁任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又敕给亲信伏身、白从各三十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设立僧官管理制度的开端。在这个以译经、说法和传教为一体的庞大组织中,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栋梁之材。姚兴曾三次诏请道标、道俗还俗从政,均遭拒绝。后又求罗什法师及僧迁帮其劝说,亦遭拒绝。由此方见罗什法师传教功力之大和威望之高。
罗什法师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十二月到长安,至弘始十四年(公元四一三年)四月圆寂,前后近十二年时间,共译佛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此据《出三藏记集》卷二)。参与译经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僧叡、僧肇、道生、道融、昙影、僧□、道恒、道标等。依照《出三藏记集》,并参照《开元录》,对鸠摩罗什的译经作一介绍:
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
《坐禅三昧经》或题《菩萨禅法经》、《禅经》、《禅法要》三卷,或云二卷。
《阿弥陀经》(亦题《无量寿经》)一卷。
《贤劫经》(亦名《贤劫定意经》、《贤劫三昧经》七卷。
《大智度论》(亦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一百卷。古印度龙树撰。
《思益梵天所问经》(即《思益义经》)四卷。
《弥勒成佛经》一卷。
弘始五年(公元四○三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称《新大品经》、《大品般若经》)四十卷(或三十卷、二十四卷)。此经鸠摩罗什手执胡本,口宣秦音。后秦王姚兴亲览旧经,验其得失,与著名学僧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叡、道恢、道标、道恒、道惊等五百余人,详加审定,然后写出。
弘始六年(公元四○四年)
《十诵律》六十一卷。前五十八卷是鸠摩罗什先后与罽宾僧弗若多罗、西域僧昙摩流支合译。最后的毗尼诵三卷是罽宾僧卑摩罗叉在鸠摩罗什逝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译。
《百论》二卷。古印度提婆撰。
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
《佛藏经》(一名《选择诸法经》)四卷。
《杂譬喻经》一卷。道□集编。
《菩萨藏经》(另名《富楼那问经》、《大悲心经》)三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一名《集华经》)三卷。
弘始八年(公元四○六年)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佑录》称《新法华经》)八卷。今北二十八品中的提婆达多品,为南朝齐达摩菩提译,普门品中的「重诵偈」,是北周阇那崛多译,皆为后人所加。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简称《维摩诘经》)三卷。
《华手经》(又名《华首经》、《摄诸善根经》)十三卷。
《梵网经》(亦称《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戒本》)二卷。
弘始九年(公元四○七年)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弘始十年(公元四○八年)
《小品般若波罗经》(《佑录》题《新小品经》)十卷。
《十二门论》一卷。古印度龙树撰。
弘始十一年(公元四○九年)
《中论》(亦称《中观论》)四卷。古印度龙树撰,共二十四品。
弘始十三年(公元四一一年)
《成实论》二十卷。古印度诃梨跋摩撰。
此外,译时不详的还有:
《诸法无行经》二卷。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
《十住经》五卷。
《持世经》四卷。
《弥勒下生经》(另名《弥勒受决经》、《弥勒下生成佛经》) 一卷。
《金刚般若经》(简称《金刚经》)一卷。
《遗教经》(亦名《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
《禅法要解》二卷。
《十住毗婆沙论》(或称《十住论》)十四卷。
《大庄严经论》《或作《大庄严论经》)十五卷。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
此外,《开元录》还将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认作鸠摩罗什译,后世大藏经因之。
罗什译经具有高度责任感,由于他对梵文有极深的造诣,再加上在凉州生活近二十年,对汉民族文化也有较深的理解,故而其译文既保留有梵文菁华,又带有浓厚的中土文学色彩,兼以有众多的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弟子相劝,所以译出的经典不仅契合义理,而且文采飞扬,对佛法的流传起了推动作用,读来使人不忍释卷。
由于罗什法师主要致力于译经事业,著述不多,且多半已佚。主要著述如左:
《实相论》二卷(已佚)。
《注维摩经》已佚,今本僧肇《维摩经注》中之「什曰」保存片断文字。
《注金刚经》(已佚) 。
《答后秦主姚兴书》。
《答秦主书》。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已佚)。
此外,还有法师同庐山慧远问答的《大乘大义章》(亦名《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今本尚存。法师同王导之孙王谧(字雅远)的往复问答二十四项及问者不详的一项,今均已佚。
综上所述,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整个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影响至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鸠摩罗什始,中国的佛教译经事业摆脱了私人译经的局面,成为国家有组织的文化事业。姚秦集当时著名学僧协助罗什法师译经,并提供译经场所,提高了译经质量,加速了佛法东传的进程,为日后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打下了基础。
第二,鸠摩罗什所译的佛教典籍,对中国的佛教教理和学派、宗派的影响至深至远。后期中国的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典籍,大部分是由罗什法师译成汉文的,。例如大小品《般若经》的重译和《大智度论》的翻译,助长了大乘般若学的传播,而这种学说是中国各个学派、宗派建立其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料。从南北朝以来盛行的中国佛教学派中,《成实论》是成实宗的重要经典,《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是三论宗的主要经典。隋唐,中国佛教兴盛时代的各大宗派中,《法华经》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至于《金刚般若经》对禅宗和民间均有巨大影响。在民间信仰方面,《弥勒成佛经》和《弥勒下生经》是弥勒信仰的经典。而《十诵律》和《梵网经》则分别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大、小乘戒律。
第三,由于鸠摩罗什的影响,姚秦首先创立了僧尼管理机构,后经北魏至隋唐,终于形成中国中古社会较为完备的僧官制度。
第四,罗什法师弟子数千,后分布于大江南北,对南北朝中国佛教学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如寿春的僧导着《成实义疏》、彭城的僧嵩均是成实学派的早期著名法师;道融着《大品义疏》、昙影著《中论注》、僧导着《三论义疏》、竺道生著《小品经义疏》和《二谛论》,更有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等等,对般若三论之学的兴盛,有较大的影响。竺道生接受并发挥《大般泥洹经》的思想,是涅槃学早期学者之一。
第五,鸠摩罗什的译经传教事业,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对当时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在佛教日益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相信,罗什法师仍再为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文化交往做着自己的贡献。
《佛遗教经》一卷,译时不详,为佛在娑罗双树下最后说法,属涅槃部。
本经一般视作小乘教法,惟天台宗视为大乘,并谓之为涅槃部之结经(见《文句私记》)。对小乘的戒律、修行和智慧作了纲要式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