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势至菩萨亲证念佛三昧的经过
当时楞严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说亲证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萨、阿罗汉自我介绍,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之地、水、火、风、空、识,都有阿罗汉、菩萨说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后(根大圆通之后)。识大之后,由大势至菩萨说明根大圆通,随弥勒菩萨后,即从座起,介绍自己亲证念佛三昧的经过。“五十二菩萨”五十二非五十二个,而是借、住、行、向、地、等觉,再加十信前的干慧地,共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都有无数菩萨,跟随大势至菩萨,参与楞严法会,闻佛说法。五十二阶位的无数菩萨,随大势至菩萨,“而白佛言”合掌禀白释迦牟尼佛,自述亲证三昧的情形,下之经文,都是大势至菩萨讲的话。“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我回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以前,有位佛出现世间,名叫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一大劫中,先后有十二尊佛出世,连续相继在世间教化众生,最后一尊,名叫超日月光佛,就是我初学时的亲教师。“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譬如有甲乙两人,或张三、李四两人,张三念念不忘李四,李四早已忘了张三,这两人纵使重逢,相见不相识,如同未见般。“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假使反过来,两人常相忆念,思念深切,不只今生今世,纵经多生多世生死流转,也如影随形,决不会分开。这比喻什么呢?专念者如佛,专忘者如众生,佛念念不忘众生,众生却不念佛,假使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般,则如影之随形,永不舍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再比喻说,十方诸佛,悲愍怜惜众生,像慈母想念儿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若为人儿女者,弃父母不顾,浪游他方,慈母虽日思夜念,又有什么作用呢?“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倘若儿女思念母亲,也像慈母忆念子女一样,舐犊情深,别说今生,纵使经历多劫,也不会失散分离。
以慈母喻佛,子女喻众生,佛是众生大慈悲父,超过世间父母千万亿倍,常怜念众生,众生常不领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见。“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假若众生心,能真切的忆佛、念佛,或现前今生,或临终,或将来必定可以见佛,亲近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离佛不远,就靠忆佛念佛,不必借用他法,自然破迷启悟,心开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又比喻说,好像香店作香卖香的地方,进入其间,久受熏习,自然身有香气,常忆佛念佛,以佛之法身香、智慧香庄严我们身心,便可转凡成圣,这就叫作‘香光庄严’。香光庄严就是念佛法门的名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在因地受超日月光佛教诲,即从念佛下手用功,以念佛心,念到一心不乱,亲证无生法忍,为不退转的等觉菩萨。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现在来此娑婆世界,用我念佛修行法力,摄受念佛之人,引导归向西方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世尊问我如何修行,而得圆通?我和前面二十三位菩萨、阿罗汉不同,他们各各有选择,或从眼根入,或从身根、意根入,或从色等六尘,眼、耳、鼻等六识入,或从地、水、火、风等六大入,我无选择,不固定一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是最重要的宗旨纲领,念佛如何念?都摄六根念,净念相继念,能这样用功,就能得念佛三昧,我认为这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圆通的最好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向外境驰求,只守住一句弥陀圣号,精进努力,让念佛清净之念,相续不间断,照这种方法修行,一定能证圆通,得三昧,开智慧,超三界,究竟成佛。念佛法门用的就是忆念,心与心的关系由忆念而联络。就像两个人,一个专门忆念,一个专门遗忘,那虽然偶尔相逢,但对面不识,如同不逢,虽然偶尔相见,如同不见。相反,如果两人互相忆念,那他们的忆念会逐渐加深,乃至发展到一生又一生,如同影子不离身形那样,永不分离。这证明心和心的联络要靠忆念。同样,如果众生能忆念佛,那众生心和佛心就连上了,当下就跟佛接通;如果众生不忆念佛,就像孩子逃逝一样,那虽然佛忆念众生,有什么用呢?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佛的悲心不离开众生,但如果我们不忆念佛,佛也难度。正是由于我们不忆念佛,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生生世世都在轮回苦海里没法出来。
因缘是双方的,我们沉溺在苦海里不知求救,佛虽然垂手提携也没办法。这才知道念佛的重要,如子投母、如子忆母,必然为慈悲的母亲所摄受,佛是最慈悲的,向他祈求必然得救度。
智圆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