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俗成,即为习惯法。中国出家人自晋朝(东晋)以后可选择以“释”为姓,不知到哪朝哪代变成必以“释”为姓。到了今天时代,在家居士不可贸然姓“释”,而出家人在佛门似乎“必须”姓释。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高僧大德,显赫之名前并不带“释”字,皆凭两个字的法名而广为人知。近代大师中有个特例,印光大师常常自称“释印光”,这可能因为印光大师文章著述很多,有个署名落款的问题,所以大师文章多署名“释印光”。其他大师则不然。虚云和尚很少自称“释德清”,喜欢自称“虚云”;弘一大师则喜欢署名“弘一”或“演音”。
纵观中国佛教史,佛门祖师或大德,皆以两个字的法名而显名于世,如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慧能大师,百丈大师,及至近代尤其如此,如虚云和尚,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出家人在姓名称呼上,留下一个深刻印象:都改用“释”为姓,区别于非出家人;出家人放弃俗家姓名,改用释姓法名之后,形象和能量场立即改变;出家人使用“释”姓多在档案、书面语和身份证上,日常生活中则不称释姓。
台湾印顺法师有篇短文《姓名之道俗辨》,他的结论是:中国出家人弃祖姓而用释姓,考之古籍,并非圣人训导要求的;出家人弃俗名改用法名,虽然古印度有此现象,但也不是佛陀制定的规制。佛陀的弟子都是继续沿用俗姓,佛教初传到中国来,出家人的俗姓也不改。印顺法师写该文章时,说中国西南各省,仍然用“张和尚”、“李和尚”称呼出家人。有些人对此讥讽为不脱俗,而究其实,真还没有违逆佛制。印顺法师举例,佛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大目犍连、弥勒、宾头卢,都是俗姓;大乘学者马鸣、龙树、世亲等,仍沿用俗名为名。
释姓仅出家人使用,因此没有收录进《百家姓》中。中国出家人以释为姓的惯例,始于东晋时代道安法师的倡导。习惯成自然,积淀的习惯文化也具有“习惯法”作用。所以,关于出家人的姓和名的问题,有如下的共识:唯有出家弟子可正式称“释”姓,中国的户籍管理和身份证管理制度承认合法;出家人在户籍登记和身份证使用上,是否必须改为释姓和法名,应无法律强制规定,故可自作选择;具有民事和刑事法律效率的姓名,应以身份证(户籍本)上的姓名为准。
受佛家称呼文化的影响,一些在家皈依弟子喜欢互相以法名相称,或者改叫师兄。有佛弟子主张,在家修行人即便皈依佛门之后,也不必口头上(社会交往)和书面上(署名和博名)更名改姓。理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用其家族的姓氏。已有的姓名是父母留给自己的唯一财富。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都是很用心的,一两字里饱含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期待祝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也是终身的礼物!(201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