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翻译的。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藏经》),现在学术界有人说它是伪经。对于这方面,学术界去考证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为佛教的修学上而言,应该对这部经非常尊重。我们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这部经,则更显出这部经的微妙与重要。
关于盂兰盆法会,我记得前年(1991年)曾在临济寺讲过《盂兰盆经》。《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三教:教孝、教施、教食。盂兰盆之义是解倒悬。
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连。目犍连得了神通之后,寻找他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在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饮食给他母亲吃。但是饮食一进口就变成火,他母亲根本就吃不下去。如此,目犍连神通已尽,毫无办法。可见神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时候,他才找释迦牟尼佛求救,希望能度脱他的母亲。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要度你母亲,这不是你一个人所能为的。你应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时候,以百味饮食,用盆子盛着供养出家得道的人。因为一般出家人在农历的四月结夏,闭关修行;到了七月十五解夏,很多出家人在这一天得道。所以这一天又叫作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兴的一天。由于有这么多出家人得道,佛十分欢喜,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作佛欢喜日。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目犍连在这一天供养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们的力量才有可能解脱其母亲的苦难。目犍连这样做了,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盂兰盆供,就真解脱了他母亲的饿鬼之苦。《佛说盂兰盆经》主要告诉我们:
第一,教孝。要知道,这个《盂兰盆经》是教我们孝顺父母,但不仅仅只孝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所谓七世父母。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也就是说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第二,教施。第三,教食。这是《盂兰盆经》的重要法义,告诉大家怎么吃饭,怎么用食。关于这部经的内容,前年我们讲过盂兰盆供之后,柏林寺印行过《盂兰盆供讲义》,可能流通处还有,有需要者可以到流通处找一找。
之所以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地藏经》,因为《地藏经》也教孝,也教施,这两点跟《盂兰盆经》是相同的。但《地藏经》除了教孝、教施以外,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教愿,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愿。
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孙中山曾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要弄清楚。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人的欲望很多,愿望跟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如果说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在法性、本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本体。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愿望就是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净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你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成功了。所以,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愿,要发愿。愿为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以愿为戒,愿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世法上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就退却了。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了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它的错误是小错误。违背了本愿,这是大退堕,叫做犯大戒、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好多法会,请这个佛,请那个菩萨时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在愿力。愿会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了愿以后,愿会产生力量。愿怎么会生力量?精神可以变物质啊!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当然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修行人圆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那就是精神变物质。所以愿有愿力。
讲《盂兰盆经》的时候我讲到,至今科学界对四种力量的关系还没有研究清楚: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的?这是科学的难题。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叫自力,是你的功德力;要有功才有德啊!没有功,没有德,你哪来的力量?所以自力、功德力也就是自己福慧资粮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土地、阳光、水分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到,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还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它的赞偈,但记住这个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所以很多修法的人发愿以后,他可以看到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那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佛的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佛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而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我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是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