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 歷史感應

今現在說法

 點擊上方聆聽↑


熟悉佛經的人都會對「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感到熟悉,因為許多至今流傳深廣的佛經,如《金剛經》、《心經》,都是這位偉大的翻譯家主持翻譯的。鳩摩羅什大師每翻譯一部經,在署名的地方一定會冠上「姚秦」二字,這是他對護持他譯經的「大施主」的尊重。

所謂「姚秦」,是公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在陝西、山西一帶,由羌族建立的政權,國祚很短,只有三十三年。縱觀中國整個歷史,這段羌族入主關中的短暫統治雖然曇花一現,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代。

在這個時代,佛教信仰開始走入北方地區人民生活之中。道教的因果與佛教的三世因緣融合,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逐漸深入人心。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莫過於姚萇之死。

姚萇是羌族人,其民族的風俗至今仍在四川羌族自治州中可以見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高亢蒼涼的羌笛,這聲音曾經是古代軍陣集結的音樂之一,而羌族也一直以驍勇善戰著稱。

公元四世紀,羌族首領姚弋仲率先使用漢姓「姚」。他與一般的軍士不同,姚弋仲打仗不在乎得到多少財貨,而是注重贏得人心,因此,姚家贏得了許多部族的擁護。

父親姚弋仲的經營,在姚萇這一代看到了收穫。姚萇不僅能夠擁兵自重,更開始聯合各部勢力,發展生產,建立了融軍隊、生產、社區建設為一身的「堡寨」模式。這種社會管理模式,在軍閥混戰的亂世,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人民、維護穩定的作用,這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實數可貴,也成為了後秦立國的基礎。

姚萇很會打仗,也很講義氣,然而羌族做為武力集團,周旋在各個政治勢力之間,亂世求生絕非易事。就在此時,羌族中的姚家在困頓、掙扎之中遇到了佛教。

佛教是後秦得以立國的支柱之一,此時佛寺逐漸成為一個地方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而姚家不僅開始參與寺廟建設,更在姚萇和其子姚興建立、發展後秦的時候,開始支持翻譯佛經。姚氏父子雖未一心向道,卻因護持鳩摩羅什大師譯經而奠定了中西文明融會貫通的基礎。

姚萇的時代雖然佛寺方興未艾,然而他並非佛教徒。公元三八四年,身為臣子的姚萇為了自保,殺害了前秦的國君苻堅,建立了後秦。且姚萇對苻堅鞭屍洩憤,也為世人所不齒。據唐朝房玄齡主持撰寫的《晉書》記載,姚萇此次作惡,為他晚年癲狂種下了禍根。

公元三九三年,姚萇病重時夢到苻堅前來找他,帶領很多兵馬來攻擊他,他就連忙向苻堅自稱為臣。混亂之中,被自己的士兵刺傷。他從惡夢醒來之後,病情愈來愈嚴重。

姚萇因而益發神志不清,一些夢到的場景竟然也在現實生活中一一發生。不久,姚萇夢到自己流血而死,他嚇壞了,連忙說:「當年殺害您的是我的哥哥姚襄,不是我。」最後,他在驚恐和悔恨之中去世,情形十分可憐。

俗語說「天道好還」,奉勸人們不應為權勢所迷惑而肆意妄為,所謂弄權一時,淒涼萬古。姚萇的遭遇在當時流傳很廣,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的因果教育於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在南北朝的黑暗時代,對當時的人們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姚萇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姚興繼位,成為後秦的第二位國君。他因為攻打後涼得勝,將當時身處後涼的鳩摩羅什接回長安,奉他為國師。從此,鳩摩羅什大師得以在長安主持譯場,專門翻譯佛經。然而,姚興雖然喜歡佛法,但是卻希望鳩摩羅什能夠結婚生子,並且以不允許翻譯佛經相逼迫。對這種情況,鳩摩羅什大師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大師年輕的時候打算去東方弘揚佛法,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去東方,對佛法而言是好事,但對於你個人而言卻很凶險,你要不要去?」大師最終還是決定捨身為法,圓滿自己這一生的使命。大師的母親也很清楚,鳩摩羅什應化在世間,就是為了完成佛經的翻譯,雖然很不忍心,還是允許鳩摩羅什離開家,一路東行至中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可以想見,鳩摩羅什大師一定深知,從他手中譯出的漢文佛經,將照耀東方千百年,此間遇到種種的磨難,都在所難免。時值亂世,能有國君護持譯經,幾乎絕無僅有。所以,大師選擇接受國君無理要求,抓緊命光完成翻譯。

數年後,在公元四一三年,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圓寂。

這位了不起的翻譯家在臨終前說:「我今天在大眾面前,發誠實的誓言,如果我翻譯無誤,那麼就讓火葬之後,全身都成為灰燼的時候,我的舌頭不會焦爛。

後來果然火葬之後,全身為灰燼,唯獨舌頭保持完整。眾人驚歎不已,而大師所翻譯的佛經,迅速傳播大江南北。

兩個多世紀之後,禪宗六祖惠能在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這句中文經句也是鳩摩羅什大師最早譯出。時至今日,大師翻譯的《金剛經》等佛經,依然廣為傳誦。

然而,姚興雖然護持鳩摩羅什大師譯經,但卻未能真正禮敬出家人,因緣聚會,依然難逃因果法則。公元四一七年,南朝的將軍劉裕北伐,滅了後秦,姚興所有的兒子全部被殺害,無一倖免。

做為反面教材的姚萇與姚興父子的人生,以及後秦的興衰,被史書記錄下來,而這種敘事,在此前的史書之中非常少見。可見,中國人開始認識佛教、接受佛教,更潛移默化成為正史記載的一部分,成為中國人接受佛教啟蒙教育最重要的一課。

往 期 回 顧

↓ 上下滑動翻看

第52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第51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第50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第49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第48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第47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第46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第45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第44集  發家孝先行 福蔭善為本——南陳名將吳明徹

第43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第42集  福星陽城帶你修福積德迎新年!

第41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第40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第39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第38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第37集  家道和家學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第36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第35集  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廬一家三代的故事(下)
第35集  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廬一家三代的故事(上)
第34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第33集 蘭陵蕭氏:誠敬立身、傳承文明
第32集 培育出21位皇帝和30幾位宰相的蘭陵蕭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第31集 三家村的窮秀才——隱士沈道虔
第30集 李士謙——恭敬禮讓、後代賢達
第29集 高允的道義人生
第28集 賢母成就子女、安定社稷、傳承文明
第27集 明道義、重品德——辛憲英的為母之道
第26集 兩袖清風還是追名逐利?——泰山羊氏的故事
第25集 王祥的孝親與報國
第24集 白富帥的何晏與曹魏的敗亡
第23集 王烈——亂世中的安定力量
第22集 東漢名臣廉范的道義人生
第21集 西漢「酷吏」嚴延年與「循吏」黃霸的故事
第20集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漢朝名臣金日磾的故事
第19集 文翁——教學為先
第18集 石奮——敬慎不敗的人生
第17集 亂世中的仁民愛物之道
第16集 冤家宜解不宜結——漢朝袁盎的故事之二
第15集 存心仁厚、絕處逢生——漢朝袁盎的故事之一
第14集 報國之道——張良的故事
第13集 曹參——忠厚的智慧
第12集 蘇氏三千年 忠孝傳家遠
第11集 家與國——飛將軍李廣的生前身後事
第10集 愛子之道——漢朝初年的啟示
第9集 仁王和暴君的因果故事
第8集 吳國舊事:爭利、爭理還是利國利民
第7集 吳國舊事:江南「讓國家風」的淵源
第6集 母教帶來天下太平
第5集 漢武帝父子的啟示:父子有親是安定和睦的基礎
第4集 商鞅命運的啟示 : 多行不義必自斃
第3集 霍光的家族命運 : 為何富貴不過三代
第2集 令狐家族兩千年 : 家風是家族興衰的關鍵
第1集 趙盾與趙氏孤兒的故事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