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净法师
朗读|佛众
各宗各派的思想都有他的特色,这样这个宗派才有存在的价值,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道的“易”,“易”就是净土门的特色。
完整的说,净土门的特色就是:
法有易修而功德肤浅,有易修而功德高胜;有难修而功德低劣,有难修而功德高胜。
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是横超的法门,易的本身有极为殊胜高超的内涵,所以易修的本身有殊胜的功德,因此说净土门具备“胜易”的内涵。
之所以“易”,是因为这个法门是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只要念这一句六字洪名,不管是圣人或是凡夫,也不管是善人或是恶人,十方众生所有根机,所谓上中下都能够念佛,也都能百分之百的往生极乐世界,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为什么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是因为这一句佛号具有往生的功德资粮在里面,所以我们念佛的本身就拥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与资粮。
为什么这一句弥陀名号被称为是万德洪名?
因为法藏比丘成佛,他的佛号就叫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他的佛体和佛名是“名体一如”,“名体不离”的,换言之,名的本身和他的体是在一起的,不管我们有心无心,只要开口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本体的功德就现前。
也由于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主动平等的为十方众生发愿,发出誓必要救度十方众生到达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净土。
如果他能够完成这个功德他才成佛的愿,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往生那样的净土,先要问阿弥陀佛成佛了没?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就没有佛号让我们称念,也没有净土让我们归宿;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了,所以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他那个净土,叫做“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发愿是主动的、平等的,没有经过我们的合掌要求、拜托说:“法藏菩萨请你为我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完成救度我往生的名号”,都没有。
在我们不晓得是沦落、沉沦在哪一道受刀山剑树或牛胎马腹之苦,或生而为人,但是贪图五欲之乐,造罪造业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预先为我们主动的、平等的发愿,要救度我们到另一个安乐地方。
一般而言,修行人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就成佛了,可是阿弥陀佛为了能救度十方众生,他成佛是经过多久的时间呢?
《无量寿经》说:
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兆载永劫为十方众生累积六度万行,然后才成佛的。
也因此这一句成佛的名号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寿,阿弥陀佛所有修行的功德点点滴滴都在名号里面,所修的功德点点滴滴都是为了救度我们,所修的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十方众生。
我们发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都在领受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往生的功德、成佛的功德,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他救度的功德在哪里?
就在这一句弥陀名号中。
所谓“本愿称名”是说,只要称名就合乎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之愿。
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没有讲其他六度万行,因为阿弥陀佛晓得,他如果立下了其他往生条件的话,就不能平等救度十方众生。
譬如定下五戒才能往生极乐,那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他就能够往生,可是我就不能往生,因为我五戒也不清净,十善也不圆满,成人都有困难,生天没有希望。这样的话,阿弥陀佛要平等救度十方众生,誓必不可能。
阿弥陀佛所讲的慈悲,慈──无缘大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就是不讲条件的,绝对性,彻底的爱心,同体大悲是具足绝对的力量,能够救度对方离苦得乐。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救拔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给予成佛之乐,这个才是大慈大悲。如果没办法救度一切众生,那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力量就不够了。
佛教当中,真正能展现大慈大悲的法门就是弥陀救度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圣凡善恶都包含在里面,既然这样,有哪一个众生不在阿弥陀佛悲愿的救度之中呢?
而他救度的条件,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五戒清净才能往生,不清净就不能往生,不用讲五戒,一戒就好,恐怕能往生的也不多。五戒是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讲了。
可是阿弥陀佛规定的条件就是称念名号,而称念名号比五戒的功德大,比十善的功德大,比四谛成就的功德大,比十二缘起的功德大,致使称念弥陀名号的人就能转凡入圣,点石成金,往生极乐,成就佛果。
第十八愿被称为“愿王”,也被称为“王本愿”,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所开展出来的,以及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所批注的都是在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
当然弥陀因地所发的愿,愿愿都是本愿,但是如果寻求他的根的话,就是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是本愿中的本愿,因此我们一谈本愿都是指第十八愿。
怎么说呢?
龙树菩萨解释弥陀的本愿,开展弥陀的教理都是依据第十八愿,有什么根据呢?
在《易行品》中,龙树菩萨就说:
龙树菩萨在佛教界当中被尊称为“八宗共祖”,是一位很有权威的祖师,要了解净土法门的出家众,可以先看《易行品》;而《易行品》的核心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本愿。
龙树菩萨直接点出“本愿称名”,所以本愿称名是有根据的。
阿弥陀佛本愿是什么内容呢?
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若人”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把十方众生浓缩到人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当然包含善人、恶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圣愚贤不肖……都包含在“若人”二字之中。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念”是意业,“称”是口业,“我”是指阿弥陀佛,“名”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名,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默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只要你念我称名,而且愿生弥陀净土,全身性命归入弥陀的救度,这叫“自归”。
归就是归命,归命就是南无,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把我们污染不净的、生死轮回的、无常短促的生命,投入弥陀清净的生命、不轮回的生命、无量寿的生命,这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自归”。
龙树菩萨这几个字就是简明扼要解释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只有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信只要“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
所以,龙树菩萨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其实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也只有讲“愿生弥陀净土”跟“专称弥陀佛名”。
“本愿称名”当然不是龙树菩萨自己创造的,龙树菩萨是根据《无量寿经》而来的。
《无量寿经》中释尊说了一首偈:
这里就有“本愿”二个字,由这一首偈可以明显地看出所谓本愿的内容就是指第十八愿,不是其他愿。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闻名就是听到六字洪名,闻名是为了让我们称名,所以闻名执持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因此龙树菩萨就把第十八愿的内容还有这一首偈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解释为“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即入必定”就是本愿偈所讲的“自致不退转”,“不退转”就是“必定”,也是“正定聚”之意。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易行”,就是“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就是易行,易行的本身又有殊胜果效,这就是接下来的“凡夫入报”。
凡夫的定义就是具足贪瞋痴,还没有超凡入圣,还在三界六道造罪造业,受苦受难。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弥陀圆满了愿行而成就的果报土,所以叫做“报土”。
一般的报土是十地菩萨才能够进入、享有的,十回向以下的圣者,三贤或外凡夫根本是望尘莫及,没办法进入,可是连凡夫也能进入不是很殊胜又令人惊讶吗!但他确实是如此的。
那难道这是我们的功行吗?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之所以凡夫也能入报土,是因为“本愿称名”,是因为这句弥陀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所完成的愿行功德结晶,阿弥陀佛把这六字的洪名回向给我们众生称念,使得我们即使是凡夫,具足贪瞋痴,还没有断烦恼也能够进入涅槃,这个完全是靠弥陀的愿力。
所以,昙鸾大师有一句法语说:
即使断烦恼所得的涅槃也不见得是无上涅槃,我们不断烦恼却有涅槃的资格身份,这个叫“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能证入涅槃,是说有了那个身份。
好像太子,他一生下来就有将来当国王的身份,如果不是太子,即使位高宰相也没有那个身份。因为他是太子,所以时间一到他就是国王。
我们不愿生弥陀净土,不专称弥陀佛名便罢,如果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那我们是往生有份;既然是往生有份的话,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岂不是不断烦恼而拥有涅槃的身份呢?
这叫作“凡夫入报”。
净土宗的特色另外两句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业成也是依据《无量寿经》及祖师的传承。
第十八愿愿文共有三十六个字:
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这个愿,以四十个字来解释:
意思是说,有众生听到十方诸佛或善知识解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这个法,而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至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的话,这个人即得往生,而且已经是住不退转地了。
刚刚所讲的第十八愿成就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也是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所以净土法门是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通通在现世就已经是“平生业成”,而且是“现生不退”,因为他必定往生,阿弥陀佛必定会来迎接他到极乐世界。
(☞ 点击图片 ☞ 长按☞ 保存高清壁纸)
▍摘自:净土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