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悲心的培养,悲心的种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善良的、慈悲的,而这些正是我们生命基础的特质。
虽然在我们日常的经验中,这些特质与此基础本身似乎受到偶发、或是后来的污垢或障碍所遮蔽,但是这些遮障并未影响此良善本质。
举例来说,这就好像是太阳与偶然遮蔽它的云翳之间的关系。从我们的角度而言,太阳光受到云翳的遮挡。
但是就太阳本身而言,它却不受云翳之有无的影响,永远保有着它发光发热的潜能。
正如例子中的太阳一般,悲心就像是一切众生内具的种子,同样不受外来遮障的影响。佛教传统中通常将此生命的基本基础、或是本质称为“善逝藏”、或是“佛性”。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同义词如“如是”、“真如”、“本性涅槃”、“诸佛的悲心”、“具悲心精髓的空性”等等,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我认为佛教传统中的这个观念,非常类似于印度教毗湿奴传统中遍及一切的生命基础的观念,我们可能注意到的一个不同点在于。
在某个印度教的传统中,此遍及一切的生命基础是有形象的,而在佛教传统中并没有这样的形象,但是这个生命的基础与遍及一切的圆满的这个观念却相当类似。
佛教传统中也把它称之为“法界体性”、“诸法本性”,有时特别称它为“法界光明体性”,它遍及一切、永保不受短暂遮障影响的潜在自由。
长 按 二 维 码 识 别 关 注
大德教言 | 佛学问答 | 正知正见
- 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ཆོས་ལུགས་ཀྱིས་འཛམ་གླིང་བདེ་ལ་འགོད་པར་སྨོན། -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