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衣中宝珠(053)方便随顺成就

实证的佛教

46;46(26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尔时,佛告诸比丘:

有一天,佛陀告诉大家:

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

我因为有知见而将各种烦恼断尽,而不是没有知见。怎么说呢?所谓的知见是指五阴的存在(苦)、招集与消灭。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如果不修方便而随顺成就,却用心求『让我把烦恼断尽、心得解脱』,这个修行人终究不能如愿。因为他不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根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称为三十七道品)。

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卵,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㲉[1],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隐出㲉。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卵冷暖,长养子故。

就好像母鸡下了很多蛋,它不能随时孵蛋,了解蛋的温度,这样想让小鸡自行破壳而出,是不可能的。

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同样的道理,修行人不努力修行而随顺成就,却想漏尽得解脱,是不可能的。怎么说呢?因为他不修三十七道品。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卵,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㲉。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卵,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勤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反过来说,修行人若能努力修习三十七道品而随顺成就,自然就能漏尽而心得解脱。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就好像高明的木匠,经常拿着斧头,久而久之,斧柄便出现手指的痕迹,但他自己并不会察觉出现痕迹的过程。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努力修行而随顺成就,不会察觉今天断掉什么烦恼、明天断掉什么烦恼,但他终究会知道自己已把烦恼断尽。怎么说呢?因为他修习三十七道品。

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所以者何?善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好像大船停在海边,经过夏天的风吹日晒,船上的绳子慢慢就断了。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努力修行而随顺成就,一切的烦恼就会渐次断尽而得到解脱。怎么说呢?因为他修习三十七道品。

说这个法的时候,有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就是现法涅槃(证得阿罗汉果),参见34 经。

嗢拕南

复次,嗢拖南曰:

速通、自体、智境界,流转、善足行、顺流,

知断相、想立、违粮,师所作等品后广。

「速通」──速疾通慧

为欲证得未得真实究竟解脱,略有三法,能令获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数习力。

为了证得还没有证得的究竟解脱,有三个方法,能够很快地证得通慧。一、智力,二、不放逸力,三、数习力。

智力者,谓若住彼,堪能无间永尽诸漏,当知即是有学智见。

所谓的智力,要是住在当中,便能无间断地永远断尽各种烦恼,要知道这是有学的智见。

诸漏,就是各种烦恼。

不放逸力者,谓已获得如是知见,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于心防护恶不善法。

所谓的不放逸力,是说已经获得这样的知见,便依所得的道理努力修学,防护自心,不让恶法、不善法现起。

数习力者,谓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转,终不谓:「我为于今日得尽诸漏心解脱耶,为于来日,为于后日?」由此邪思,令心厌倦。无厌倦已,便无怯畏;无怯畏已,不舍加行,能尽诸漏。

所谓的数习力,是说依这个努力修,经常修习,决不作这样的想法:「我这样修会今天得到解脱,明天解脱,还是以后才能解脱?」这种不当的寻思会让人产生厌倦。如果没有厌倦,就不会害怕自己证不了。不害怕自己证不了,就不会舍弃修行方法,最后必能断掉各种烦恼。

问:智、见何差别?

答:若照过去及以未来非现见境,此慧名智;照现在境,此慧名见。

又所取为缘,此慧名智;能取为缘,此慧名见。

又闻、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见。

又能断烦恼,此慧名见;烦恼断已,能证解脱,此慧名智。

又缘自相境,此慧名智;缘共相境,此慧名见。

问:智和见有什么差别?(《经》译为知、见。)

答:这一共有九种说法:

一、照过去以及未来境界的慧称之为智;照现在境界的慧称之为见。

二、以所取为缘的慧称之为智;以能取为缘的慧称之为见。

三、闻、思所成的慧称之为智;所所成慧称之为见。

四、能断烦恼的慧称之为见;断掉烦恼之后,能证解脱,这样的慧称之为智。

五、缘着自相境界的慧称之为智;缘着共相境界的慧称之为见。

又由假施设,遍于彼彼内外行中,或立为我,或立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军、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缘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见。

六、由于文字的假名施设,普遍地于各种或内或外的有为法当中,立为我、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干达婆)、阿素洛(阿修罗)、揭路荼(迦楼罗)、紧捺洛(紧那罗)、牟呼洛伽(摩罗伽)等,或者立为军队、树林、房屋、山等,以这样的世俗道理加在所知境上,这样的慧称之为智;如果能够取自相、共相,这称的慧称之为见。

又寻求诸法,此慧名智;既寻求已,伺察诸法,此慧名见。

又缘无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智;缘有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见。

又有色尔焰[2]影像为缘,此慧名见;无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智。

七、寻求诸法的慧称之为智;寻求之后,更细微地观察诸法所得的慧,称之为见。

八、缘无分别影像为境,这样的慧称之为智;缘有分别影像为境,这样的慧称之为见。

九、缘有色尔焰影像的慧称之为智;缘无色尔焰影像的慧称之为见。

彼由如是若智、若见为所依止,方便修时,复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观察事,二、舍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

修行人以智或见为依止而修学,又更加努力修习四种善巧事:一、观察事,二、舍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

观察事者,谓四念住,为欲对治四颠倒故,如实遍知一切境故。

所谓的观察事,是指四念住,这是为了对治四颠倒,让你能够如实地遍知一切境界。

《论》的「念住」《经》译为「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颠倒是指「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3],与四念处正好相对应。

舍取事者,谓四正断,为欲断除不善法故,及为修集诸善法故。

所谓的舍取事,是指四正断,这是为了断除不善法,并且为了修集各种善法。

《论》的「正断」《经》有时译为「正勤」。四正断是指断断(断掉已现起的恶法)、律仪断(未现起的恶法令其不生)、随护断(未现起的善法令其生)和修断(已现起的善法令其增益)。[4]

出受事者,谓四神足,依四静虑次第超出,始从忧根乃至乐故。

所谓的出受事,是指四神足,这是依四种禅定的次第而超出,最初从忧根超出,最后从乐超出。

《论》的「神足」《杂阿含经》译为「如意足」。四神足是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5]

方便事者,谓诸根、力、觉支、道支,当知即是能断见、修所断烦恼正方便故。

所谓的方便事,是指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是能够断掉见所断烦恼和修所断烦恼的正方便。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当知有四种所依能依义:所依义者,谓观行者,正勤修习;能依义者,谓成就学诸无漏法而未清净,余无明㲉所缠裹故。

这样努力修行善巧事,要知道有四种所依能依的义理:所谓的所依义,是指观行者,正确而努力的修习;所谓能依义,是指学习无漏法已有成就而未能清净,因为还有其它的无明所缠。

又彼诸法,由清净道后方清净,此清净道当知复有四种差别:一者、习近正法,正审静虑;二者、亲事善友;三者、以尸罗、根护、少欲等法熏练其心;四者、独处空闲,用奢摩他、毗钵舍那,胜正安乐以为翼从。

这些法要经由(修习)清净道才能得到清净,这里的清净道有四种差别:一、修习亲近正确的法,正确地审查与修定;二、亲近服事善知识;三、以戒律、防护六根、少欲等方法熏练自心;四、在独处空闲的时候,修习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以产生殊胜而正确的安乐。

又清净者,谓即依彼清净行道多修习故,令有学法,破无明㲉趣无学地。

所谓的清净,是指经常修习前述的清净行道,最终从有学位破除无明,而趋向无学位。

又为得真实究竟解脱,当知略有五种渐次:一者、先集资粮以为依止;二者、以此为依,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三者、以此为依,具谛现观涅槃胜解;四者、以此为依,于劣少证不生喜足,亦不安住,于可厌法深生厌患;五者、以此为依,证得最后金刚喻定相应学心。

为了得到真实而究竟的解脱,大略有五种次第:一、先修集资粮做为基础;二、以此(资粮)为基础,修习止观;三、以此(止观)为基础,具足谛现观涅槃胜解;四、以此为基础,对于下劣少证既不感到欢喜与满足,也不安住,对于应该厌恶的法产生厌恶;五、以此为基础,证得最后金刚喻定学心。

金刚喻定是有学位最后阶段所修的三昧。[6]

[1]㲉,音「雀」,指卵壳。

[2]《一切经音义》卷23 :「尔焰者,此云所知,谓智所知境,非预识境。」(CBETA2019.Q4, T54, no. 2128, p. 456a8)

[3]《瑜伽师地论》卷1(CBETA 2019.Q4, T30, no. 1579, p. 280c19-25)

[4]《杂阿含经》卷31 :「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云何为断断?谓比丘亦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云何律仪断?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云何随护断?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云何修断?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为修断。」(CBETA2019.Q4, T02, no. 99, p. 221a22-b1)

[5]《长阿含经》卷5 :「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CBETA2019.Q4, T01, no. 1, p. 36a7-12)

[6]《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5 :「云何金刚喻定?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CBETA2019.Q4, T31, no. 1605, p. 685c14-15)

5
文章点评
2020-11-11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79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释觉舟法师 读诵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 <详情>
2020-11-11
衣中宝珠(076)断、证差别;究竟位五种相
120;120( )又复差别者:「比丘知有身,断有身集,证有身灭,修断有身道,是名比丘断爱欲缚,诸结等法,修无间等,究竟苦边。」121;121(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究竟边际,究竟离垢,究竟梵行纯净上士。」122;122( )又.. <详情>
2020-11-11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80现一切色身三昧
释觉舟法师 读诵「一切众生憙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加趺坐,忽然化生。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实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 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详情>
2020-11-09
正解龙树菩萨《中论》“八不中道”
正解龙树菩萨《中论》“八不中道”般若经常常使用大量的像“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这样的词句。你要知道,为.. <详情>
2020-11-04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77此经功德无尽;诸佛神力
此经功德无尽第二个重点,「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这是因为,随便拿一个法出来,佛都可以告诉你这个法为什么是由第八识所生,为什么要平等地依止在第八识上才能继续运转下去,等等。法有.. <详情>
2020-11-02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76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详情>
2020-10-31
世间中道与出世间中道
世间中道与出世间中道有人在佛法论坛讨论区中贴文如下:岳师兄道鉴:您大作中提及“生涯规划”,刚好目前公司在做绩效考核的动作。其中有自评项目,必须写下自.. <详情>
2020-10-30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75威音王佛往事--最初威音王如来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