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说句」──清净的说法
复次,有八种清净说句,何等为八?谓由超过见、慢故,名二种超过意清净说句;由断彼因相故,名除相清净说句;由断彼执着故,名寂静清静说句;由断彼随眠故,名善解脱清净说句。
「说句」就是语言文字。这里讲有八种清净说句。
其一,「由超过见、慢故,名二种超过意清净说句」。「超过见」指已断三缚结,「超过慢」指已断我慢。「我慢」是俱生我见,在没有断掉之前,你会一直觉得有一个「我」存在。比如贪吃,你会觉得「我想吃这个东西」,有一个「我」在这里。瞋也一样,别人来骂你,你为什么觉得生气呢?就是因为你觉得「我被骂了」。断掉俱生我见之后,贪瞋自然就不会有了。这里就用「慢」来总摄修所断烦恼。「超过见、慢」就是两种超过意清净说句。
其二,能够使人断掉见、慢的因相的语言文字,叫做「除相清净说句」。
其三,能够使人断掉执着的语言文字,叫做「寂静清静说句」。
其四,能够使人把随眠不现行的烦恼断掉的语言文字,叫做「善解脱清净说句」。
复次,有学有二清净说句:谓于后有一切行中,由不现行道理,名已割贪爱,及转三结。
除了这四种清净说句之外,还有有学两种和无学两种。
有学,指从初果到四果向的有情,他们已经证得一部分果位,但还没证得阿罗汉。所以,有学的修行分好多层次。这里讲,有学有两种清净说句:已经断掉贪爱的,叫「已割贪爱清净说句」;断掉三缚结的,叫「转三结清净说句」。
无学有二清净说句:谓止[1]慢现观故,及一切苦本贪爱随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边。
无学也有两种清净说句。第一,能够停止「慢」这种烦恼(可称为「止慢现观清净说句」[2]);第二,能够把痛苦的根本、贪爱、没有现行的烦恼永远拔除掉,叫做「已做苦边清净说句」。
如是一切总收为一,合有八种清净说句。
以上这些加起来,一共是八种清净说句。
「远离四具」──四种远离方便
复次,由四支故,具足远离,名善具足。何等为四?一者、无第二而住,二者、处边际卧具,三者、其身远离,四者、其心远离——谓于居家境界所生诸相,寻思、贪欲、瞋恚悉皆远离,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有四种原因,可以使人远离系缚,叫做「善具足」—— 善于具足解脱法。
一、「无第二而住」。这里可以作两种解释,具体采用哪一种,请大家自己抉择。第一种解释:好比你去向别人乞食,有一个人给你之后,你就接受下来,不再去找第二个人要了。或者寻找住宿,有一个人给你安排了某个住处,环境虽然马马虎虎,但你觉得可以住就好了。这就叫「无第二而住」。另一种解释:《维摩诘经》中有「入不二法门品」,住在胜义谛的人会离开差别对待相,没有「第二」,甚至也没有「一」可说,所以叫做「无第二而住」。
二、「处边际卧具」。「卧具」是睡觉的用具,包括床、被褥、蚊帐等。「边际」意思是勉强可以用。但如果床具有洞,睡觉时虫子会爬上来被压死,按照出家戒,不能使用这样的床具,这就不是边际卧具。
三、「其身远离」。指出家。
四、「其心远离」。不一定出家,但离开了在家的烦恼。紧接在后面的那一句,是在解释「其心远离」,所以中间应该用破折号连接。在家居士有眷属,受用五欲—— 色、声、香、味、触。「寻思」就是会去想怎样满足这五欲。「寻思、贪欲、瞋恚悉皆远离,依不放逸防守其心」,面临烦恼的诱惑,要很精进地守护七转识,让它们不要乱攀援。这就是「其心远离」。
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有勇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有五种相能让你证得通达的智慧,也就是指阿罗汉的智慧。这五种相指的是五种精进。
一、「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有势力者,是指有正法的势力。「被」念成「披」(pi ,一声)。被甲精进,就像披上了盔甲,烦恼来的时候,不会伤害到你。意思是说,你必须用正法来保护自己,不要让烦恼使自己退堕。
二、「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比如你已经断除三缚结,这时你要把「五阴非我」一直放在心上,这样你才能证二果、三果,甚至阿罗汉,这样才叫精进。有人证了初果之后,还想着好好去玩,这就不叫「加行精进」。要加行精进才有办法证二果向、二果以及后面的果位。
三、「有勇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与大乘法比起来,声闻法中没有「广大法」,但相对于凡夫,初果是广大法,相对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可算是「广大法」。当一个人看到「广大法」时,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就叫做「怯劣」。相反,如果看到了,但毫不畏惧,就叫「勇悍」。现代有不少学佛人,一听开悟、证果,就说:「那是不可能的。还是称名念佛就好。」这就是「怯劣」,不叫精进。「勇悍」则表示,虽然境界很高,但是我们不怕它,不管是菩萨法或是罗汉法,都勇敢地去求证。
四、「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在古代印度,蚊帐是奢侈品。修行人没有蚊帐,睡觉或是打坐的时候,蚊虫、苍蝇会一直来骚扰。这些你都不怕,就叫做「坚猛」。
五、「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轭」,牛拖着牛车时,脖子上架着一个弯弯的东西叫做轭。「不舍善轭」,就是说,一个好东西,你要拖着它往前进。「下劣无喜」,不好的东西就不要去喜欢。比如说,你认为初果下劣,就不会因为证了初果而满足,也不会因为证了二果而满足,或者你不会喜欢那些欲界的贪爱。你对这些东西不喜欢,你才会把它舍掉,这样才叫精进。
又为断惛沈、睡眠、掉举[3]、恶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愿正止观无有失坏。
这句是梵文的语法,简单的说,是为了断掉随顺恼,所以希望正确的止观不会坏失。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我见。其他的烦恼就叫随烦恼。
惛沈,就是意识不清醒。睡眠,指过多的睡眠。掉举,因为不正寻思造成心不静息。恶作,厌恶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后悔,追悔自己该做的事情没做,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这种想法很没有必要,错了就错了,没关系,从新来过就好,不然会障碍禅定。
「奢摩他」是禅定,「毗钵舍那」是观行。
「愿正止观无有失坏」。「愿」可以理解为发愿。「失」就是有时候掉了。「坏」就是修成了又退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断掉这些烦恼,要修正确的「止」和「观」,让正确的「止」和「观」没有失,也没有怀。
[1]止:宋、元、明三本作「正」,今依《大正藏》。
[2]此句为经文所无,依上下文添入。
[3]《显扬圣教论》卷1 〈1 摄事品〉:「掉举者,谓依不正寻求,或复追念曾所经见戏乐等事,心不静息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掉举为业。」(CBETA2019.Q3, T31, no. 1602, p. 482c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