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有效去除杂念的方法(实用)

金刚智慧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
    

平时如何止念
    

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进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以,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道家的三项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着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已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也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
    

(2)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般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能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身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称所动,以保持身心清静,增益功修。

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道家丹法修炼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司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


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

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示。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和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

但是这些用法者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文章:来源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谢谢您!

 请点亮“在看”,让更多人受益。

5
文章点评
2021-05-05
立夏养生,心若清莲生妙香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夏季中第一个节气,而今年立夏来临的具体时间为2021年5月5日14时39分。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就是长的季节,春生、夏.. <详情>
2021-05-03
别觉得自己憋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4、已经结束.. <详情>
2021-04-22
食肉之人将远离种种功德,招感一切灾厄,引起四百多种疾病缠身
大乘佛法的教义规定禁绝吃肉,纯粹是出于利益众生的缘故,因此大家都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直接或间接去损害众生,永远不要用众生血肉来维持色身。食肉之人将远.. <详情>
2021-03-24
顺缘由它去,逆缘随他来,一切无所求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亲人、有恩人,也会有敌人或仇人,世间各色人等在我们眼中充满了差异。然而佛法却告诉我们,内心中所有的喜欢或不喜欢,乃至爱与恨其实都.. <详情>
2021-03-23
一个人的意识能量层级决定了这个人的生命成就和人生丰盛程度
科学早已揭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 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能量级起伏.. <详情>
2021-03-20
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重新体验人生!
科教短片:科学家首度发现人类的灵魂视频时长4分49秒,建议wifi下观看 壹“此时此刻,在你周围,比原子还小的粒子正在不断地出现又消失。它们凭空产生,又转瞬.. <详情>
2021-03-18
警惕:你并非真正的修行 !
真正的修行并不容易,多数人不敢真正地修行,或真的对抗习气,他们不想做任何与感觉相违的事。人们并不想对抗烦恼,不想顶撞或摆脱它们。现在人们所说的修行,并.. <详情>
2021-03-13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是为了遇见自己!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是不是一定要专职打坐、阅读灵修书呢?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其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