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繁体 转发 您是第 11728 位访问者 【大 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简介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心经内容阐释
经名阐释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1]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阐释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心经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心经全文
guan zi zai pu sa,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du yi qie ku e。
观 自 在 菩 萨,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蕴 皆 空, 度 一 切 苦 厄。
she li zi,se bu yi kong,kong bu yi se,se ji shi kong,kong ji shi se。
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shou xiang xing shi,yi fu ru shi。
受 想 行 识, 亦 复 如 是。
she li zi,shi zhu fa kong xiang,
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
bu sheng bu mie,bu gou bu jing,bu zeng bu jian,
不 生 不 灭, 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减,
shi gu kong zhong wu se,wu shou xiang xing shi,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无 受 想 行 识,
wu yan er bi she shen yi,wu se sheng xiang wei chu fa,wu yan jie,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无 眼 界,
nai zhi wu yi shi jie,wu wu ming,yi wu wu ming jin,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无 无 明, 亦 无 无 明 尽,
nai zhi wu lao si,yi wu lao si jin。
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
wu ku ji mie dao,wu zhi yi wu de,yi wu suo de gu。
无 苦 集 灭 道, 无 智 亦 无 得,以 无 所 得 故。
pu ti sa du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xin wu gua ai。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
wu gua ai gu,wu you kong bu,yuan li dian dao meng xiang,jiu jing nie pan。
无 挂 碍 故, 无 有 恐 怖, 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盘。
san shi zhu fo,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de e nou duo luo san miao san pu ti。
三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gu zhi bo re bo luo mi duo,shi da shen zhou, shi da ming zhou,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是 大 神 咒, 是 大 明 咒,
shi wu shang zhou,shi wu deng deng zhou。neng chu yi qie ku,zhen shi bu xv。
是 无 上 咒, 是 无 等 等 咒 。 能 除 一 切 苦, 真 实 不 虚。
gu shuo bo re bo luo mi duo zhou。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ji shuo zhou yue:
即 说 咒 曰:
jie di jie di,bo luo jie di,bo luo seng jie di,pu ti sa po he。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心经译文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心经注释全文
心经是整个般若经的精华,也是核心,它整体的篇幅虽然少,但是它的影响是非常的广泛,所以有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在念诵,那么心经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吧!
心经全文注释: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能够随意的观察自己佛性的觉者,他们在用大智慧研究生命是怎么到达彼岸的时候,就发现了,产生宇宙所有事物的因素就是色受想行识,而且有变化的空,和不能变化的实体,和一切的痛苦,都是可以被这个空化解的。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弟子们,从宏观的方面去看,我们能看到的和空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从微观的方面去看,能看到的物质和空又是有区别的,空是色的一部分,而色又是空的化合,不管大家是怎么样的去思考和观察,这些都是不会变的。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们,所有有形或者是无形的事物,都是有空和变化的特点,但是不会有生长和灭亡,肮脏和干净,增多或者是减少的现象。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说,空是没有实体的,也没有思维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属于空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是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认识的界限,心中是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为不明白所以烦恼,没有因为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萨就是因为这种达到遍的智慧,和清净的心没有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破除了所有的恐惧和害怕,脱离了所有的杂念,最后修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就是依靠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我们知道: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既然如此,就和大家一起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现在大家知道心经讲的是什么了吗?在念心经的时候,是一定要念诵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文和回向文 的。大家如果不知道心经的含义的话,那么就可以多多的念诵几遍,这样大家就可以体会到心经中的含义。
心经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心经的故事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寺庙住下了,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
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菩提娑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译文:
那些智者们,在他们冷静思考人生的时候,往往能够看透人世间一切因果、生死。所以他们能脱离一切痛苦,在他们死后留下的“东西”,让人们感到人生的梦幻,也让人感到人生的充实,从承受人生的苦难到思考人生的价值,再为人生付诸行动,从而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其真谛,也不过是繁华与平淡的相互循环。他们留下的,是一切自然法则的根本,是真正的永恒、纯洁与坚韧,所以他们在平淡生活中不奢侈,没有痛苦,也感受不到一切诱惑,以至无法动其志,更不会阻碍他们前进的视野,这样,才不感觉到人生毫无意义,更不会觉得空虚,没有痛苦的磨练就不会成长,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所收获,正因为你什么也没有,是因为你拥有过但不珍惜,或者你从来没有努力去拥有。沿着人生的历程,智慧会积累,杂念会渐渐消除,没有了杂念,对人生的追求就不会恐惧,更不会产生负面的人生观,明白“自然”的法则。以往那些智者,都是随着人生智慧的渐渐积累,而成为高尚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拥有坚定不移的目标的觉悟者。因此,人生路上所积累的智慧越多,还能消除生活的烦恼、破除人间黑暗更带来光明等等。
从文字到翻译后的意思我能体会到的都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经典!说实在的目前的社会,现实的人群,利益熏心,自私自利等一些词汇都能体现当下,然而还有部分人还真的是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