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交朋友,往往会观察对方的财产、地位、相貌,而如今寻找上师好像也是如此,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喜欢当他的弟子。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像大名鼎鼎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
他的母亲特别伤心:“我只有这一孩子,却长得如此丑陋,谁愿意见到他呢?”没想到,这个婴儿竟然开口说道:“布顿巴,我并不计较这些!”结果,他长大之后成了一代高僧。
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其实,若是娶媳妇,选个美貌一点的也可以,但依止大德就不一定非要如此了。
以貌取人,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作为有智慧的人,理应注重内在胜于外在——只有详细观察了上师的悲心、智慧后,再决定是否去依止,这样才会比较可靠。
昔日,阿底峡尊者一生依止过很多上师。在这些上师中,有的功德超过他,有的则与他平等,有的还不如他。但不管怎样,他对每一位上师都心怀感恩,非常恭敬。
而仲敦巴,一生只有两位上师:一位是居士身份的上师,一位是阿底峡尊者。
后来,博多瓦问上师:“像仲敦巴那样依止的上师少好,还是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依止的上师多好呢?”
上师告诉他:“如果你清净心修得好,那依止的上师越多越好;但若清净心不足,总喜欢观察上师的过失,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当今时代,很多人遇到一个上师,立刻就跑去恭敬供养,但过不了多久,又觉得上师有诸多毛病,于是将其舍弃,甚至还到处诽谤。
还有些人经常试探上师,本来想着这一件事,口头却说另一件,这样依止的上师再多,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只依止少数几位上师即可,不要总是喜新厌旧,到处寻找“新鲜”的上师!对上师的恭敬,不在于外面的行为,而在于内心。
比如,麦彭仁波切曾有一个侍者,叫涅内俄萨。本来他是个愚笨的人,脾气比较暴躁,甚至在上师面前也显得非常无礼,态度极不调柔恭顺。
有时上师亲自开许的弟子前来拜见,他却将其挡在外面,说上师病得特别严重,就是不让他们进门。
麦彭仁波切本人,似乎也害怕这个侍者。有一次,拥嘎堪布为撰著《功德藏》的讲义而前来请教,麦彭仁波切有许多甚深教言正想解说。
后来,麦彭仁波切圆寂之前,对俄萨说:“你以后遇到困难,就去找华木钦哲。”并告诉其他人:“以后他生病的话,你们一定要关照他!”
所以,表面上的花言巧语不重要,弟子对上师到底怎么样,关键看他是否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