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往生,愿往生。
佛与声闻菩萨众,
同游舍卫住祇园。
愿闭三涂绝六道,
开显无生净土门。
人天大众皆来集,
瞻仰尊颜听未闻。
见佛闻经同得悟,
毕命倾心入宝莲。
誓到弥陀安养界,
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
长时长劫报慈恩。
众等回心生净土,
手执香华常供养。
“先明‘随缘悟’”,就是第三段“一音演说随缘悟”。佛是要讲一乘教法的,是要让众生都成佛的;可是由于有人的根机、好乐不同,随着他们过去世的因缘、好乐,他们成了阿罗汉了,这样才有三乘教法流布在世间。或者随着众生根机不同,一乘教法分而为三,这叫“三乘教法”。
可是佛的本心并不是为了说三乘教法的。这是要显示净土法门才是佛的出世本怀,他是要讲一佛乘的。
那么一佛乘的利益在哪里呢?下面说“见佛闻经同得悟”。“随缘悟”和“同得悟”就不一样了,“随缘悟”,随着因缘各有深浅;“同得悟”,随着阿弥陀佛本愿,随着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开演,同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所以,这显示一音教法——圆满音,圆满的教法正在净土一佛乘。
虽然同是一佛乘,圣道法门讲一佛乘,比如《法华经》;净土法门也讲一佛乘,可是比较起来,净土法门更是佛的出世本怀。所以下面说,这样的一佛乘乃是“五乘齐入”的一佛乘,而不仅仅是“会三归一”的一佛乘。
“五乘齐入”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五乘齐入”到哪里?五乘齐入报土;齐入报土干什么?齐入报土成佛。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如果按照通途教法,人乘得人的果报,天乘得天果报,声闻乘得声闻果报,缘觉乘得缘觉果报,菩萨乘得菩萨果报;可是如果转入净土的话,五乘都得一佛乘的果报,通通往生净土成佛,这叫“五乘齐入”。
徒众有声闻乘、菩萨乘、杂类众,声闻乘里就包括缘觉乘,杂类众里就是人天乘,五乘都有了。“五乘齐入”,显示净土教法利益更加广大,所谓“五乘归入一音教法”。
“会三归一”是《法华经》的宗旨。“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羊车、鹿车、牛车归入一大白牛车,这叫“一佛乘”。所以,这样比较起来,净土法门一佛乘的教法,摄机更加广大,利益更加深远,行法更加简单,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这段如果展开讲,可以讲很长,我们这里就不展开太多了。
这是讲净土菩提心。在净土菩提心后面列了四句话,用这四句话说明它的特点。
“先生后还”,先生净土,然后还入娑婆。这是净土菩提心的特点,只要愿生净土,这是对的。圣道门的菩提心不是这样的,它是在秽土成佛。
“入净出秽”,就是先往生净土,然后出现在秽土度众生。所以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我们这里是污秽的地方。
“慈悲无限”,大慈大悲,跟佛平等。
“长劫报恩”,就是上供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行持。“度人天”这是下化众生,“长时长劫报慈恩”,是上报诸佛的恩德。
下面说“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每一段都是这样,不过前面有几段稍微不一样,有“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众等伤心共悲叹,手执香华常供养”。“伤心”也好,“倾心”也好,“回心”也好,总之,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伤心”是以厌离为主,“娑婆世界太苦了,太让人悲伤了,我不愿意待了”。“倾心”,“倾”就是倾倒,是以欣求为主,也是要求生净土的。“回心”,就是厌离和欣求两者都有了,欣厌之心都在里面。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