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信源法師文章|學習「淨土宗」的心得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學習「淨土宗」的心得/ 信源法師

以前(现在也一样),時不時就會聽到一些關於淨土宗的「風聲」,譬如:


念佛不用功夫也能往生?


怎麼把念佛往生講得肯定是百分之百?


為什麼往生到淨土後是平等、沒有品位階級之分?


本願念佛不是日本的嗎?」等等。


老實講,這不只是外面一般學佛的「心聲」,其實也是末學開始接觸淨土宗時的疑問。


記得第一次在網路上聽淨宗法師開示時,是一邊質疑、一邊批判來看的。心裡嘀咕著:「這位法師可能糊塗了?怎麼這麼講呢?」以基本的佛教教理來看其所述的「淨土宗」教義,真的是讓人咋舌、不敢相信,甚至會讓人生起「邪教」的念頭。因為可說完全顛覆自己以前對「淨土宗」的了解與概念。


但是,在基本的佛教知識上,末學也了解到,既然學佛就要「依法不依人」;就算對方是一個乞丐,只要說的話合乎佛法,我們還是要相信他,像釋迦佛當初聽到魔鬼說的話合乎法印,還是虛心求教;否則即使對方貴為總統、名人,所說的話若有違傳承,都要敬而不依。


抱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心情,心想:既然覺得對方講的法有問題,那就去看對方的著書,看看這套書所講的是否真的有經典、祖師傳承。畢竟末學之前也有一些演講的經驗,知道演講本來就不容易;要在短短一堂課、一個小時把所有淨土的道理都講明白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玄奘大师译本)說:「假使經於無數量劫,贊其功德終不能盡」,連釋迦佛都承認,以無量劫的時間講解讚歎阿彌陀佛都不能講完,那我們要對方在一個小時之內把淨土的道理全部釐清,怎麼可能呢?


尤其淨土宗教團當時已經出了上百本的書,網站的文章更是多到數不清,光碟也不少,網路視頻持續在出版。當時的心態大概就是:「我要把你們的東西都看完,找出你們的『破綻』」。因為既然學淨土了,當然也有這份使命去弘護,偏的就要去阻止,正法應該要推廣;而且生死事大,往生淨土的事情當然不能開玩笑,不能因為是「你」講的,就相信,要有經典祖師傳承才行。


現在想想,當時這樣是比較沒有善根的做法,因為人命在呼吸之間,可能還沒研究完,無常一來,就嗚呼哀哉了。只是說,像我這類以聽聞閱讀來學佛的根機,也不得不說是一個比較「保險」的方法。


下定決心之後,我就開始「研究」淨土宗叢書了。


一開始看了《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阿彌陀經核心講記》《淨土三經一論大意》等,發現慧淨法師、淨宗法師所詮釋的,確實有經典祖師依據的,並不是個人的發揮。不過當時看得也不夠透徹、深入,所以在教義上雖然在某種程度理解了,但還不是完全接受;那個時候心裡還盤算著:以後就算我要弘講淨土法義時,講法不能全像這套書一樣。


之後,有因緣在淨土宗道場出家;雖然當時心裡還存在小部分的疑惑,但是在整體的法義傳承與及道場的運作還是很相應的。淨土宗教團雖然不是一所正式佛學院,但是學習氣氛非常地濃厚,就如同身在淨土學院一般,因為所有需要的淨土書籍、解說、解答、交流都能得到,加上道場常年都是在專修念佛。「解門」、「行門」的落實都非常紮實。


縱然已經知道「淨土宗」是如此殊勝,但是,疑惑也總是想辦法要去解開。出家之後,有了更好的機會親近慧淨法師以及淨宗法師。記得在親近學習的過程當中,末學幾乎是透過各種管道──「辯論」「電話」「書信」「郵件」,幾乎什麼方法都用,有時還是非常強烈的。


說起慚愧,兩位善知識都是長輩,自己語言有時犀利而不妥,也佔用了師長很多時間,但是兩位導師非常有智慧、也非常慈悲,對身為弟子的我,總是循循善誘地引導,所有問題兩位導師都能引經據典地為末學釋疑解惑。


在台北教團兩年的期間,末學就是專門請示師父、研究教理、與師兄弟們交流法義(所有常住法师都是学习净土宗的)這前後一研究(加上出家前),大概就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幾乎將所有淨土宗的出版物翻遍(不包括电子出版物,因为资料真的太多了);雖然無法全部閱讀,但是已經抓到淨土宗的核心思想,也了解到師父們所開示的每一句話,都有經典依據,有祖師傳承的,而自己的疑惑,可以說大概都釐清了。


哪些疑惑呢?譬如前面所提到的:

一、「念佛不用功夫也能往生?」

是的,善導大師說「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烦恼众生念佛必得生)


印光大師也說「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所以念佛往生淨土仰靠就是彌陀願力加持,而並不是自己的功夫。

二、「怎麼把念佛往生講得肯定是百分之百?」


是的,善導大師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沒有一個專修的念佛人會往生不了,所以念佛得生淨土是一百分之一百的。

三、「為什麼往生到淨土後是平等、沒有品位階級之分?」


是的,善導大師說「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也就是說,因為彌陀慈悲願力加持,所以不管菩薩、凡夫,凡念佛者,皆平等、齊入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也說「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雖然眾生的根機有九品之分,但是往生淨土後,就沒有任何差別了。


《無量壽經》說「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也就是說,極樂淨土的眾生本來沒有分別的,只是隨順我們眾生才說有分別而已。


四、「本願念佛不是日本的嗎?」

不是的,「本願」這兩個字是來自佛經。每一尊佛菩薩都有本願,如地藏菩薩本願,藥師佛本願等等。那阿彌陀佛的本願也是出自《無量壽經》:「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導大師多次提出本願稱名的說法: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所以,講念佛就是講本願,講本願就是講念佛,這是不可分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我們眾生念佛。之前聽說的「本願」卻是不用念佛,只有信,就不用念了。這顯然和經典祖師所說的不同,依照善導大師的教法,本願稱名正是一輩子、上盡一形的念佛。


記得第一次來到台灣教團的時候,看到這裡的念佛會每天念佛共修的時間是從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而且每天參與的人數是六十人到一百人不等;來到中國弘願寺的時候,每天竟然都是幾百人在一起念佛,佛號聲可以說震動天地,何等的莊嚴。這和之前我聽說「講本願專修念佛,是不用念佛、少念佛」的說法是完全不符合的;提倡「本願稱名」「專修念佛」,反而讓念佛的氣氛更加濃烈;一般聽說只有佛七最多了,但是在淨土宗竟然是一年365天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念佛,而且全程共修就只有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在歷史裡面,可以看到道綽大師(善导大师的师父)在世的時候,佛號聲遍滿山谷;善導大師住持長安的時候,佛號充滿大街小巷,沒有想到來到淨土宗教團能感受到一二。這大概是傳承經典祖師教誨的魅力,如古德讚歎善導大師「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善導大師提倡本願專修念佛是廣受眾生的接受與歡迎的。這些都是末學沒有到「淨土宗」之前所沒有辦法想像的,因為之前在其他的地方所接觸到的,往往都是法義和實踐是分開的:提倡專修念佛,但是道場運作往往不是專念佛的;講念佛共修,但是念佛的時間只是佔一小部分。能夠至始至終傳承經典祖師教義、付諸實踐,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建立教團、叢林、寺院、法義架構、共修活動、生活形態,大概在只有在這裡才能體會得到。


其實無法一一將所有學習到的以文字表達出來,因為實在是太多了;唯有自己慢慢細細去研讀、思考貫通、體會,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


最後的感悟是,愈學習教典,愈感覺就如藕益大師所講的,淨土教理真的是「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靠自己的見聞真的無法體會得到彌陀真實義,唯有虛心承接經典祖師傳承,才能理解一二。


由於淨土宗著作(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曾因法難而於中國失傳千年,難免我等一開始接觸會對此教義感到陌生。因近代楊仁山居士將淨土經典回歸中國,也才有今天淨土宗完整的系列著作呈現。近來,不管是教界的弘化,還是學者的研究,也愈來愈多人關注淨土宗的法脈。因此,唯有不斷地虛心學習,才能理解彌陀的本懷。


末學一路走來,體會到其中之法樂,生死大事已於念佛得到解決、安心;本來只想自修、當個自了漢,但是「法」終究待「人」弘傳,而且種種障礙,比起眾生無量劫的輪迴苦難而言,根本不足掛礙。只要所敘述是符合彌陀悲願的教義,在十方諸佛菩薩加持護佑下,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也是能報答阿彌陀佛唯一的方法,如善導大師所言,「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因此末學不揣淺陋,僅將學習淨土宗之心路歷程如實寫出,希望藉此與有緣共同學習,同沾法喜,直往淨土,永不退轉。

南無阿彌陀佛。

2017年4月23日


轉貼文章來源:淨土宗弘願寺網站

3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