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心静,福自厚

地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

 

人一旦进入了“静”界,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

 

属于自己的风景,从来不曾错过;不是自己的风景,永远只是路过。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丽的风景都能拥有。

 

一辈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连忘返,不离不弃的风景就已足够。

 

每一颗心,都有一份无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风景永远关联着。人生的风景,是物也是人。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人生,空手而来,必然空手而归。在你我的时间尽头,一切都将化成云烟。

 

因此,在拥有时,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后,要舍得放开。

 

失去之后还紧追不舍,最终追回来的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悲伤。

 

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越好的拥有。

 

正确看待自己的拥有,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就能享受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清闲有清闲的寂寞,也有清闲的快乐;繁忙有繁忙的热闹,也有繁忙的烦恼。

 

任何东西都是祸福相依的。因此,得到了别骄傲,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没有的别失望,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活在于过程,犹如生命在于成长。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无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质。

 

高山峻岭能够为我们贡献惊奇,但平原上的稻香麦浪,才能满足我们的真正需求。

 

任何激越的爱情,都会回归于柴米油盐;任何辉煌的人生,都将恬淡于平静的回忆。

 

说不清生命的味道,分不清人生的滋味,得有得的滋味,失有失的味道。

 

生命的过程中,五味俱全,失落时我们不能不伤情,得意时我们不能不欢欣。

 

我们总是把人生的种种得失,融入于我们的感情,得之则喜,失之则悲。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人生就是这样,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心静不静,和环境无关。

 

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包容的胸怀。福深福浅,不在于能笑着迎来多少,而在于能看淡多少失去。

 

人生之苦,在得失间。心胸宽广之人,拿得起,放得下,无意于得失,自然坐怀不乱。

 

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心静了,才有闲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4
文章点评
2025-01-25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 <详情>
2025-01-24
咒语的功德与加持不可思议
“MZ里面的咒多半是鬼神的名号,所以念密咒,常常把些鬼神都找来,我们中国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鬼神都招来了,你再没有本事把他送走,这以后就很麻烦,所以.. <详情>
2025-01-23
实修方向…见,修,行!
从佛法实修的角度来说,想得到成就都离不开(见,修,行)这三步。见,修,行,是重要的字词,我们必须要了解。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究竟见地,目的与目标.. <详情>
2025-01-23
常用佛语的背后的含义!你了解吗?
文:智藏法师你的业障重啊!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 <详情>
2025-01-23
佛教如何看待“择吉日”?
缘 起“法师!在吗!”“帮算个吉日,在线等!急!”“???”许多人出门办事都讲究一个“良辰吉日”现在就为大家分享如何自行计算“吉日”佛教如何看待“择吉.. <详情>
2025-01-23
想得到25位大菩萨日夜保护?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弥陀化身的善导和尚在其《观念法门》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开示:“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 <详情>
2025-01-23
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是影响修行的大忌
“修福修慧”《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在说话时,也要向佛学习,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要说。因为佛法认为,.. <详情>
2025-01-23
有些供品能吃,但有一类千万不要吃!
梦参老和尚:上供,供神的东西不要拿来吃。供佛菩萨东西你可以吃,供神的水果等,你都不要吃。懂得这个道理吧?问:那不是浪费了吗?梦参老和尚:你供了,怎么还浪.. <详情>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