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不打坐,才请你阅读此文!
君不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佛法中所说的“修”,都是指“在禅定中修”
成观法师
【成观法师】台北市人,1947年生。①汉传东密(印、中、日)三国传灯,高野山真言宗第53 世阿阇梨(1996-);②贤首宗(华严宗)兼慈恩宗(唯识宗) 第 42 世法脉传人(2010-);禅宗(曹洞宗)传承;③楞严座主,法华译主。④现任台湾大毘卢寺及美国密西根遍照寺住持(1991-);⑤著作:楞伽经义贯,楞严经义贯(上)、(下)等中文著作17种;The Diamond Sutra (英译金刚经)等英文译作共 10 种。
【编者按】①本文源自成观法师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②本文末附有《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上.下)PDF电子书下载。③标题为编者所加。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楞严经》文中“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句话,不但是所有二十五圣圆通法门所共通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也可说是一切佛法的修行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若不修定,谈什么戒定慧】①三学,为“戒定慧”三无漏学。定,为三学之关键。
若不修定,谈什么戒定慧?(“定”不是光用谈就有的)若不修定,即三学缺一学。若不修定,谈什么禅?(便成有禅而无定)若不修定,谈什么本尊三昧?(但有本尊,而无三昧)
②唯有修定,才是真正“发心修行”、真正“开始修行”。(在此之前,都是准备工作)
佛经上所说的“修”或闻思修的“修”,都是指入定后,“在禅定中修”。
因此唯有修定,才能成为真实修行之人。
③得定前的修行是“信解”(资粮位),得定后的修行是“证悟”(修道位、证道位)。
④修定是为了修道,为了法身——不是为了肉身、治病、健身、强身、长寿、休闲、“充电”,也不是练气功、吐纳、觉受、精气神、气脉明点等等世俗或外道贪著身相之行。
⑤一切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依靠“三昧”。“三昧”是成就是关键。
若不成就“三昧”,一切只是文字言说、文字知解,不能成为实际的境界或能力。
⑥先持大咒(即楞严咒全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即楞严咒之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修首楞严大定】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第为:
①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
②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
③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庄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庄严具,如幢、幡等)。
④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⑤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⑥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⑦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⑧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佛法中所说的“修”,都是指“在禅定中修”】佛法中所谓的“修”,尤其是“闻思修”的“修”,或“修所成慧”的“修”,都不是指别的,而是特指禅定而言!换言之,佛法中所说的“修”,都是指“在禅定中修”!
举例而言,三十七助道品,全都是在禅定中修习的项目,都不是所谓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修的。举如从第一项“四念处”开始,便是在定中观身、受、心、法四种“循身观”。
当然,在修思念处观之前,必须先以安般法摄心入定,然后才能起观。
修过四念处之后,“四正勤”(或称“四正断”),也是在定中精勤观察自心,而修“已生恶念令速断,未生恶念令不生,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善念令增长”,这称为四正勤。
接着,“四如意足”,即是四种禅定,令心于“欲、勤、心、观”四种法如意自在。
其次,“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是在禅定中修习增长,令信、进、念、定、慧于心识中强固、有如在心中生根一般,坚固不动,故称为五根。
再其次“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再滋长壮大,便如树干之有力。五根只是自体不动,不为恶法所动,例如若有信根,便能不为一切邪说,恶法所动。若有精进根,便能不为内外懈怠因缘所动。若有念根,便能不为忘失之法动其正念。若有定根,便不为乱缘散动其心。若有慧根,便不为种种虚妄邪伪境界坏其正知见。这是五根,其用只是消极的:然而五力、以有“力”故,则能起正面、积极的作用。如行者已经成就“信力”,当邪说、谤法之外缘现前时,便能以正信力破除它,令自他于正法不起疑、不退正信之心,这称为“信力”成就。若已成就“精进力”,则于懈怠之内外诸缘现前时,亦能迅速破除,令精进不退,称为“精进力”成就。若已成就“念力”,则任何内外忘失正念因缘起时,能速破之,令即还住正念,称为“念力”成就。若已成就“定力”,则一切时中皆住定中,皆有定力所持,任何乱缘不能动之,亦能摧伏一切乱缘,称为“定力”成就。若已成就“慧力”,则任何邪说、颠倒之言、愚痴之说、无知之论,皆能以慧力拣择而破除之,称为“慧力”成就。
总之,这五根、五力皆是依禅定力而得成就。
其次,“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因为觉即是菩提。
这七觉支是圣人所修的法,不是凡夫境界(非如一般依字面所说),因为这七“觉”(七种觉悟)是要在已成就无根、五力以后,才依于已成就的五根、五力而修的(当然,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在此时也都必须已经成就了,因此现在这“七觉支”,正如前面的五大项(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当然也全都是在禅定中修的!又,前面所说的五根、或五善根是无漏的善根,并非有漏的,故是禅定中证得,并非我们一般所说的:“那个人很有善根。”的善根。
因此,七觉支是在定中修七种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念觉、定觉、舍觉。于定中成就此七觉之后,乃得进修八圣道分。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分”,关于这项,一般的误解便更大了!须知这八种,全是圣人所修的“圣道分”(圣道的法),故称八圣道分,绝对不是凡夫境界。圣人于定中依此八圣道分,配合四圣谛,而作四谛十六缘观,修成之时,即证四双八辈道果,是故八正道全然不是凡夫言说境界。
以上所言三十七助道品,皆是在禅定中修,这是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俱舍论》、《阿含经》、及《大毗娑婆论》等经论所说。又,一切修行皆不能离于禅定,关于这一点,《楞伽经》、《解深密经》、《圆觉经》、《起信论》及以上诸经论亦皆有开示。
可叹法已汩没,正法之真象鲜为人知。余今有幸得知,故广宣说,愿普令皆闻,依教正修,令正法复起。
以上举三十七助道品,现在再举本经中所说。本经二十五圣圆通,一一圆通皆是诸圣依其三摩地而证得,其中经文中明言者,如佛一开始所说:“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佛在此开宗明义就摆明了,圆通境界是以三摩地而得的;易而言之,若无三摩地,即无法修证圆通。
其次如阿那律尊者眼根圆通,是由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而证得。再如憍梵钵提尊者舌根圆通,他说:“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次如乌刍瑟摩明王火大圆通,是以“火光三昧”而得成就。其次,月光童子水大圆通,由于修习“水观三摩地”而得成就。再者,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他说:“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又如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他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其次,弥勒菩萨的识大圆通,是以唯心识定而证得,他说:“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接着,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最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亦是“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以上是举二十五圣圆通,及世尊所说为证,以证明:圆通之修习与证得,是依于三摩地。再进一步而言,其实是:修某种三摩地,其后便可成就某种圆通。
又,且不说二十五圣的圆通境界,或诸贤圣所修的三十七助道品,即使是外凡位所修的“五停心观”,也是在定中修的:而内凡位的“暖、顶、忍、世第一”,更是在定中修的。何谓“五停心观”?“停心”即止息乱心、杂染之心,这是外凡位有情,欲修道前,其心杂染太盛,故佛教先依个人根性,而修五种停息杂染心之观行:
一、数息观:散乱心重者修之。
二、因缘观:愚痴障重者修之。
三、不净观:贪心重者修之。
四、慈悲观:嗔心重者修之。
五、念佛观:福慧薄、业障重者修之。
以此五观为修道之前方便,故修者称为“外凡位”。然即使是这“外凡位”的修行,也是在定中修的,非以散乱心修之。若以散乱心修,因为与散心、乱心相应,法即成杂染,净法不得成就。
又,再举本经为证,以证三摩地之重要。诸位可知为何有此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其教起因缘是什么?诸位可记得:那是因为阿难为摩登伽女之母的先梵天神咒所惑,故差一点破了戒体?而阿难为何会栽这个大筋斗?因为他“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这“道力”即是指定力而言。若无定力,即无道力,因为“道”是在定中修的,在定中修得的,故若不修定,即无道力。现在从阿难的话来印证观世音菩萨的话:阿难无始劫来,只好多闻,只以得闻慧为已足,不进而修定,以及在定中修所闻之义。因此,与观音所说相比,阿难只有闻、思,而无修——只有“闻所成慧”及“思所成慧”,但缺“修所成慧”。以无修所成慧,故无定力;以无顶力,故境界现前时,连自身戒体都难保。是故,为佛弟子须知佛法中的这个重大原理:“闻、思、修”与“戒定慧”的关系。闻与思是为了修,若无修(禅定、或三摩地),闻、思只是言说境界、文字境界,并不管用:既不能断烦恼,更不能亲证菩提。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学佛于佛理虽懂得很多,好像也“悟”了(——若真的有,那只是解悟,不是证悟!)但境界现前时,也是如阿难一样,只有挨打的份,而且都常被打得鼻青眼肿,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闻思”而没有“修”,只在“闻思境界”上转,故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又,只有“闻思”而无“修”,好有一比,正如有人得上妙饮食,放在口中嚼了半天,但他就是不吞咽下去,若不吞咽,尚且不能饱腹,更何况能得其营养?
再者,若只有“闻思”,而无“修”(无定),则连戒都很难持得清净,因为无定力所持,一旦境界现前,心就动摇了。因此,若无定,连戒都难持,更何况能生无漏智慧?
接着再谈“三摩地”。三摩地又译为三昧,其义为定慧等持,亦即:于三摩地中,有定有慧,且定慧均等,不会“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那么,三摩地中的定慧又是什么?三摩地中的定叫“奢摩他”,又译为“止”;三摩地中的慧又叫“毗婆奢那”,又译为“观”;所以毗婆奢那又叫慧观,或观慧;以有慧故能观,且能观故得慧。因此,合而言之,“三摩地”又叫定慧等持、或止观双运。所以,请记住这句话:三摩地(或三昧)是一切佛法修行具体的总成绩,一切修证的功能及力用,皆是由三摩地而得成就;乃至一切断惑证真,自证化他,种种无量功德,皆是从三摩地中发。二十五圣自证圆通如是,乃至观世音菩萨自证以后的化他境界: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可思议,全都是耳根圆通三昧的境界。
再说,《大佛顶首楞严经》一经的教起因缘,如前所说,是因阿难但好闻思,不修三昧;而此一经,经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以及其中种种难、破,无非要引导阿难,乃至一切众生,悟得本心,以便依此本心而起修“首楞严三昧”——这就是本经最终的具体目的。换言之,即如观世音菩萨所言,欲引导、成就一切众生“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三昧”是成就是关键】诸佛菩萨如是修,我亦如是修;三乘贤圣如是修,我亦如是修。此是“必修”、必作,而非“选修”。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有必修课、有选修课。必修,那就是没得选择了;选修的还可以自己选,必修是一定要修的。
三昧就是必作的、必修的,而不是选修,选修是可作可不作。 【必须“戒定慧”三学俱修】为佛弟子,不论僧俗,皆须“戒定慧”三学俱修,不能选修其中一、二。
末法时期,常是于三学中“三缺一”,或“三缺二”,乃至“三缺三”。
三缺三者,以种种藉口,不持净戒,不修正定,不习正慧,但仍自称“我学佛”、“我修大乘”、“我学菩萨道”……
——若非修习三学,学佛所为何事?
【离欲得初禅】“离欲得初禅”,这是修定的最基本原理、原则。
若要得定,先决条件,即须先发心离欲,不但要离“欲行”、“欲境”,且要离“欲心”、“欲念”。亦即,在正式开始修定之前,心中就不可再对诸欲境界有所留恋、贪爱、回味、忆念,更不能想望、期待诸欲,或于诸欲境作有乐想;相反地,于诸欲境当作苦想,以诸欲境是生死本故。如是观察了知、发心、决定离欲,或身或心,皆悉远离诸欲,不近、不想、不念、不缘、不爱、不乐,若如是者,方具备修定的最根本资格,才可开始正式修定,否则即落魔障。
再者,所谓“离欲得初禅”,这“欲”不只是淫欲,而是指五欲:财、色、名、食、睡。只因为五欲中的淫欲一项,对于修定,害处最大,干扰最盛,所以特别着重。因此也须知,正式修定的人,不但要离淫欲,连名、利、财、食,睡等欲也都须远离,才能安心修定。不但要离五欲,还必须“弃五盖”、“行五行”,这些都是修禅定的前行(前方便),或准备工作,苟不如是,根本无法正式修定。关于“弃五盖”、“行五行”,及修定的种种前方便及正行,可参考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关禅定的部分,及智者大师的《天台六妙法门》、《静坐数息法要》,以及《阿含经》之禅定部分。(亦可参考拙著《禅之甘露》)
【明心见性后怎么修】先明心见性,次依:
①严持净戒: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于本性(如来密因)而净持禁戒;
②修持楞严咒:咒从顶上化佛口中出,表此咒是“如来顶”咒(佛顶咒)、是“无上咒”,以其最尊、最胜、最上、且力用无尽故,其密义以及功用威力,怎么说也说不完;此法门是“佛顶法”,如法持咒,即是总持一切法义,得神咒不可思议的三密加持,威神无量。
③修首楞严大定:先持楞严咒全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入三摩地,得首楞严大定;
④证首楞严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成就首楞严三昧(达修证了义之境);
⑤证圆通——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⑥得首楞严:复依首楞严三昧力,断惑证真、入五十五位(圆满诸菩萨万行),逮于佛地、于一切事究竟坚固(得首楞严)。
【居士有配偶,能修禅定吗】问:“那么,在家人如果有心正修禅定,但又有眷属,怎么办?”
答:那你只有效法维摩诘居士:“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就是不行淫欲,连与配偶的“正淫”都不作,与出家人一样。不过关于行梵行,须非常注意,须知:在家而能行梵行,须有很大福报,因为你自己不乐行淫,而且配偶也正与你同心、同行,这样才可以修离欲行(行梵行)。因为敦伦是两人间的事,故在家人修梵行,也必须两人同心配合才好,千万不可勉强,必须你的配偶与你同心,欢喜行之才行:若稍有一点勉强、或不欢喜,乃至抱怨,都可能引发家庭的风波,乃至婚姻生变——学佛本为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结果学了佛,这些问题没有能解决,又造成家庭大问题,令很多人受害、受苦,如是则更不是学佛的本旨;因此,于行梵行,千万不可一头热、一意孤行,致成大错,造成人生的一大遗憾,又令不信佛之人得到毁谤佛法的把柄,非常不适宜。
因此学佛须知:“有多少因缘,便修多少行”,不可太过勉强,弄巧成拙。
——成观法师《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附】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W7o-7n36reb3nb-ShvaD1A,文件下载:
成观法师著作:①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上.下);楞伽经义贯;②禅之甘露;宝箧印陀罗尼法门集要;佛顶尊胜陀罗尼法门集要.
【附】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wWajgoKEnsu9_nBJTp4btQ,文件下载:古梵音楞严咒:古梵音楞严咒:楞严咒梵文版(源自大正藏,不空三藏译;法丰法师校注)
梵音楞严咒(源自大正藏,不空三藏译;据法丰法师诵咒注音);法丰法师念诵梵音楞严咒慢读版mp3
古梵文佛教咒语全集2007修订版;怎样持楞严咒更有效(法丰法师著)
国语版楞严咒:虚云老和尚 念诵
★【楞严咒】咒中之王,正法的代表,整个佛法的保护神,关系整个佛法的兴衰。所有正信佛弟子都应诵持。楞严咒“出生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上只要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释迦牟尼佛说:有楞严咒就拥有一切!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