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僧伽安养|为走投无路的老病僧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福建双缘安养院)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一到中秋月圆时,徐师兄就忘不了那位僧人。

去年中秋节,徐师兄一行去寺庙送月饼,远远看到一位出家人。走进了才发现,原来是位老僧,快90岁了,苍老,羸弱,身躯佝偻,生活已不能自理。

兴许是在床上躺久了,被人推出来透气的吧?轮椅中的老僧,孤寂,衰弱,犹如老树的枯叶般,在秋风中摇摇欲坠。

徐师兄心头一阵酸楚,“当时我就想,以后,有出家人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我们就接过来给他养老。”

徐师兄是一所安养院院长,“最初,做安养院是抱着做生意的心态,想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未来,养老产业是发展趋势。没想到,这几年做下来,发现老年人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出家人,晚景更是凄凉,就再也放不下这件事了。”

01

出家人是“三无”群体,老了病了怎么办?

很多人以为,出家人的生活,闲云野鹤,晨钟暮鼓,潇洒自在。然而,事实上,他们中的不少人收入不高,不稳定,更面临着老来无依的窘境。 

一位70岁的老师父,多年来,只身一人守护着一座古庙,从年富力强到身体衰老,他似乎早已和古庙融为一体,不温不火,清净平和。老师父生活非常清贫,,这些年身体差了,患有糖尿病,平时他很少去医院,身边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居士,偶尔来帮着做顿饭。

还有个寺庙的老师父,身患多种疾病,大热天穿着厚重的衣服和棉拖鞋,即便拄着拐杖,走路也较为艰难。老师父告诉我们,生活拮据,疾病缠身,这些他都不在乎,他只想守护好这座小庙。

更有许多常年在深山修行的老僧,夏天还好过点,漫长的冬天里,陋室犹如冰窖,老师父们往往是披着棉被打坐诵经。他们大多患有风湿寒病,有的走路一瘸一拐,仍然坚持上殿和劳作。寺庙香火微薄,一日三餐哪怕只是清澈照影的稀饭,却仍然精进修行。

年轻时,师父们忙于建庙、修行,生活艰苦点,他们丝毫不在意。如今,年纪大了,百病缠身,他们无儿无女,无钱财,无社保,该如何养老?

虽然国家也有相关福利政策、扶贫措施,然而,一是他们对相关政策认识不足,二是,他们不愿麻烦政府,叨扰其他人,因此,有不少偏远小庙的僧人,凄凉终老。

有一位住持法师告诉过我们这样一段往事,“那天,一位偏远小庙的师父,拖着病苦的身体来到我们寺院,他说:‘我不是来养病的,我是来求往生的,我不想死在病房,就想死在寺院’。病到这样,走投无路了,不知他辗转了多少寺庙,才来到我这里,也许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我能收留他。生命的最后,他只想求一个安心修行的机会,我为什么不能收留他、成全他呢?如果对病人都没有慈悲心,那么我们出家人的慈悲心在哪里呢?”

这种僧人之间的守望互助,令人动容。但,如果这些僧人,晚年能被妥善安置,跌倒有人扶,病了有人照护,这才是老病僧伽该有的归宿。

让走投无路的年老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02

起步艰难,外出“取经“

徐师兄的安养院正是基于这样的愿心,才坚持走到了今天,正如他所说,他们希望,能把那些老无所依的出家人都接来养老。

但美好愿心的背后,难免历经磨难。回想创业的艰辛,他感慨万千。

2016年12月1日,徐有科在内的15位同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接手了这家安养院,当时,入住人数仅为28人。此后,尽管费尽周折,多方努力,入住率始终难以提升。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安养院不仅没有收入,还要不停往里贴钱,大家没有工资,一直义务付出,到后来,每人每月才发了1500元的生活补助。

半年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下两位,徐师兄是其中之一。

万般无奈下,他们决定外出“取经”,四处考察走访国内外的养老机构,吸取成功经验,也总结失败教训。

这趟考察走访后,他们决定,把安养院的发展重点调整为“信仰安老,安宁疗护及临终关怀”。

让走投无路的年老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03

探索养老新模式:信仰安老+临终关怀

徐有科说:“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是因为我们四处考察后发现,大多数安养院不好做的原因,真正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

第一,是老人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很多老人会产生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落寞感,在一般的养老院里,目光所及处,不是老年痴呆,就是饱受病痛而绝望无助的眼神,隔三岔五,就会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犹如一个巨大黑洞,一点点吞噬着老人们最后的生命之光。对大多数老人而言,入住养老院=无望的等死。

鉴于此,安养院推出了生命教育,提出“信仰安老+临终关怀“,信仰如明灯,信心如甘露,这种方式,对一辈子省吃俭用、行善利他的出家人而言,无疑是最贴心、最周全的照顾。

相比社会上普通养老院的老人,入住这里的老师父们,看待生老病死的心态更为豁达平和。当他们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安养院会有专人进行临终关怀与助念,安然离去的老师父,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显得格外安详。

第二,是员工的心理问题。一般安养院的员工,面对的对象是衰老病痛的老人,他们从事的是给人擦屎擦尿的工作,且近距离、高频率地目睹死亡,时间久了,恐惧、焦虑、抱怨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

鉴于此,养老院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传统文化,用信仰来照顾自己的心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这里,他们认为,孝敬老人、照顾老人最大的积福积德,是利益子孙后代的事,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爱和恭敬心,来照顾年迈的老师父。师父们也心怀感恩,时常把好吃的分享给护理人员,整个养老院像个大家庭,彼此信任,其乐融融。

徐有科说,出家人也是肉体凡胎,也会经历衰老和病痛,这种“信仰养老+临终关怀”的模式,能真正缓解大家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让晚景凄凉的老师父有了欢声笑语,让他们最后的生命,能够带着尊严谢幕。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04

困境僧伽:这里是最后的依靠

这几年,愿意来安养院的师父,几乎都是老了,病了,无人照顾,实在走投无路了,才辗转联系到养老院。

有一位老师父,多年来一直在护持一个小道场。老师父生病后,道场条件有限,人手少,老师父自己也不愿拖累大家,正苦于无奈之际,得知安养院的消息,便赶紧联系到其中一位负责人,请求入住。这位负责人说,师父,您来吧,这里有护理人员,我们来照顾您。

老师父来这里时,情况很不好,几乎无法走路了,入住后,病情不断恶化,吃喝拉撒全仰仗护理人员的照顾。对不少出家人而言,走投无路了,安养院是他们最后的依靠。

还有一位法师得了癌症,住进安养院后,通过护理,身体好转了,就回到寺庙继续操劳,病情恶化后,又回到安养院来住。有几位法师都是如此,他们在寺庙和安养院之间往返着,在利益大众的同时,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感到非常安心。

目前,入住的一位老师父,因病情恶化在住院,安养院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对接了灵山慈善基金会僧伽医养项目组,可以帮他办理包括门诊、住院在内的各项医疗费报销, 老师父感到非常安心,一直表达对安养院、对灵山慈善基金会的感恩。

还有一位从来自闽南的老师父,不慎摔跤后再也起不来了,后来瘫痪在床。

这些出家师父一生为别人考虑,自己老了,病了,却不愿麻烦别人。好在,听说安养院可以接收出家人,如今,老师父住在安养院四楼的一个包间里,安养院安排了一对一的护理,大小便和喂饭,都有专人照顾。

关于费用,徐师兄说:“缴费的,我们接受,没能力缴费的,我们也接受。“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05

最难的,是经费不足

这两年,不断有身陷困境的年老僧伽发来求助信息,除此外,还收到慈善基金会对接的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出家人,面对这么多需要帮助的老师父,安养院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了入住僧伽的吃喝拉撒睡等各项费用,还要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支付人员工资,继续聘请专业护工……

徐师兄告诉我们:“为了这些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年老僧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我们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处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真正解决他们养老中的需求,让他们在安养院幸福快乐的安度晚年,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99公益日,让我们,圆满他们的愿心,减缓他们的压力。

为老病僧人,送去一份温暖,一份依靠!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