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智隨法師文章|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一)凡夫的肉眼看不到佛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無形無相的,誰都看不到。開悟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那是靠悟性。

       

         佛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就是法身,我們凡夫也有。為什麼凡夫和佛沒有差別?因為法身都是一樣的。比如長江水、黃河水,體性上都是水,沒有差別。但是長江水、黃河水還是有差別,差別在相狀上,長江水相對要清淨一些,黃河水染污,有沙石要渾濁一些。這是表現出來的相的差異。我們凡夫就渾濁,佛就清淨。表現的相,就是報身不同。

       

        佛的報身,非常高大。經典裡講,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那麼高大,我們凡夫的肉眼根本看不到,比喜馬拉雅山還高很多。這麼大的佛像怎麼能看得見?凡夫的肉眼看到三十三層樓的高就覺得很高了,佛的真身、報身我們肉眼看不到。佛的化身,像善導大師,化現成一個人的身,或者我們身邊某一個普通人,凡夫肉眼可以見到。一切諸佛都在護念我們,我們也看不到,但是也能得到這種利益,這叫冥冥之中有諸佛護念。

     

       所以很多人念佛有感應,這些感應從哪裡來?很多人也看不見,突然感覺事情很順利就解決了。有些人早上出門求菩薩加持,希望今天順利,就能感覺到有感應。這個感應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心有動,佛就有知。

 


(二)眾生念佛,十方諸佛都來護念

       

       善導大師說我們的心念佛,佛即知之;我們在那裡拜佛,佛即見之。所以佛和我們之間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自認為與佛相隔很遙遠,佛高高在上,我們普通凡夫見不到佛。但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在佛的眼目當中。世間有些不相信佛法的人,膽大妄為,因為他覺得佛看不見,摸不著,不知道有沒有佛。實際上我們學佛的人就知道,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刻不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他都在。我們的任何行為、言語,乃至心中私下打了一個妄想,佛都知道。

       

        我們念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知道,阿彌陀佛知道,十方諸佛都知道。所以,只要我們念佛(受持),十方諸佛都會來護念。因為十方諸佛的護念,所以我們都「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阿彌陀經》的原文。因為諸佛護念我們,在我們現生念佛的當下,就得到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生就不退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這是印度語,翻譯成我們中國的語言叫無上正等正覺,再簡稱就是佛。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沒有再高的了,到頂點了。如果上面還有上,比如菩薩,上面就有更高的佛。無上,就是上面沒有了,圓滿了,無上正等正覺。

 


(三)念佛可得最大的現世利益

       

       我們只要聽到這部經來受持的人,因為諸佛的護念,現生都得到了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就是前面所講的,不退轉位,現生就不退轉了。

 

      

      什麼叫不退轉

       

        就是在成佛的道路上,我們必定成佛,現在已經走在成佛的光明大道上了,不是凡夫之路,不是輪迴之路。不信佛的人是走在輪迴的道路上,念佛的人是走在成佛的道路上,一個是輪轉,一個是超生。所以往生就在這裡,能念佛,我們的生命就在向佛的道路上行走。這是現世得到的利益,保證我們能成佛,就像前面講的,猶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阿彌陀經》還有一段文字,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這裡有三句話非常重要,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跟它對應的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我們讀經文,要好好地去體會。

     

      這三句話怎麼理解?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是什麼意思?

       

         佛經的語言,比較簡潔,一個字就代表一個完整的意思。已發願,已經發願的。已,是過去;今發願,今是指的現在、當下,或者說今世。當,是當來、未來。實際上是代表的三個時間段,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過去的,比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早就發願往生了;「今」,是我們現在遇到的人,這一生一世,或者說當下,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教法來發願;「當」,還沒有遇到,或者還不相信,那就是後來的。

       

        已發願的人、今發願的人,或者當來發願的人,只要發起往生心,欲生阿彌陀佛國,「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後面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大家知道,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裡面有個重要的詞語叫 「平生業成」。平生業成是從哪裡來的?有很多人會懷疑,這個平生業成,佛經裡面沒有啊。但《阿彌陀經》裡有這個意思,《無量壽經》裡也有。

       

       《阿彌陀經》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跟前面的對應關係就是:已發願的人就是若已生;今發願的人就是若今生;當發願的人就是若當生。什麼時候發願就什麼時候往生。已經發願的人,已經往生;現在發願,就現在決定往生;有些人還要等,等自己老了再念佛,等臨終了再念佛,或者等到了地獄受苦,再來念佛,那就是若當生。這就是祖師講的:有願必生。我們只要發願往生西方,就一定往生。什麼時候發願,什麼時候往生。

       

       我們很多人還在關心臨終往生,其實往生不是看臨終,是什麼時候發願,什麼時候想往生,就決定可以往生了。這就是「現生不退」,不然怎麼叫不退轉?很多人擔心,「我發願了,修行幾十年,萬一臨終打妄念怎麼辦?先前的願白發了,臨終一個妄念就把我的願望破壞了」,那就不是若今生、若當生了。已發願的人,只要現在發願,而且願望不退轉,始終願意往生,那就一定能往生,這就是若今生,今生今世一定能往生西方的。

       

       這些在《無量壽經》講得更徹底、更明瞭,「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乃至一念」,對「今」字解釋得更短、更明瞭。我們可以從多方面理解「今」字,今生、今世、現在、當下,都是今。但是「乃至一念」,就把這個「今」具體到一個時間段、一瞬間。我們聞到名號,信心歡喜的那一瞬間,就發起了往生心,「我願意去,我接受佛的救度」,這一念就得到往生了。

     

       就像我們上次講的,太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是皇帝的身分了。他雖然很小,但是一出生,他的身分就和大臣不一樣,超過了所有的大臣。我們念佛,雖然是凡夫,當下的身分還沒有變,但是念佛的那一刻,身分就變化了,就是往生的身分、成佛的身分,這是現世利益。

 

摘自《阿彌陀經大意》第三講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