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崔巍巍—记唐朝善导大师弟子包宝寿居士)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崔巍巍
──记唐朝善导大师弟子包宝寿居士


1989年夏,西安市西郊遠東公司基建工地,考古人員對一座磚室穹隆頂唐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早年已被嚴重盜掘,隨葬器物絕大多數遭到破壞,無法修復。但從出土的大量唐三彩碎片可辨認出是騎馬俑、伎樂駝俑、馬、駝等隨葬品個體殘片,且製做精細、色彩絢麗。從修砌規整的磚券墓室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墓誌出於墓室中部,顯然位置已被移動,未見志蓋。志石長57厘米,寬56.6厘米,厚7厘米。上銘楷書25列,每列24字。四周立面陰線鑿刻石榴、忍冬、蓮花等紋飾。


讓人們最為好奇的是,一般的墓誌銘大多將世間功名列在銘文之首,而這裡卻赫然刻道:「大唐故念彌陀佛誦彌陀經行者包府君墓誌銘并序」。


觀察陪葬的器物,可知這位墓室主人的身份絕非一般,而這一行字卻只表明了他是個誦《彌陀經》、念彌陀佛的淨土行人。能將這一身份刻在墓誌銘文之首,不得不說墓室主人信仰淨土法門之誠、之深。


細讀後面的銘文才發現,原來墓室主人是唐朝淨土宗開宗祖師、彌陀化身善導大師的面授在家弟子包寶壽居士。


和善導大師同一時代的道宣律師在《續高僧傳》中曾這樣描述大師的弘化偉跡:「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想來,包寶壽居士定是彼時崇仰大師高德、至心求生淨土的「無量奉者」之一吧。


時間推至西元638年,江蘇晉陵名門望族包氏家族慶添丁之喜,為男孩取名寶壽,字楚璧。


包氏家族久居晉陵,世人美誦已久。家族世代書香,人人博古通今,卻不熱衷為官為宦;他們逍遙閒居,寄情山水,撫琴賞樂,不以世俗榮華為意。包寶壽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書香繚繞,情閒趣逸,正直的品格和敏銳的思考力慢慢融入了他的氣質。


等待他的,是一個偉大時代的殊勝因緣,也是他個人的殊勝因緣。


這個時代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這個時代君主皓皎,文武閃耀;這個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個時代人才濟濟,群星璀璨;這個時代中外互通,夷狄來貢⋯⋯這個時代,正是大唐「貞觀之治」。


在這樣的盛世裡,包寶壽逐漸長大。秉承家風,青年時期的包寶壽已成長為「信行丈夫、淑人君子」。和祖上一樣,他開始遊歷山水。


行至秦川時,他被當時世界中心長安城的魅力深深吸引。朱雀大街的大氣與繁華,平民百姓的喜樂與安和,各國來朝的自信與從容,鱗次櫛比的店鋪、琳瑯滿目的商品、文臣武將的卓著功勳、太宗的英明果決,都令他神往,他決意在此定居。


然而,當一切新奇變為熟悉,繁華轉瞬寂滅,目睹無常與幻滅的包寶壽被內心漸漸升騰的不安纏縛著、驚擾著。


人生短短數十載,不過如電光火石。光火閃滅,是否是終點?如果人死並不如燈滅,何去何從?如果來世為人,何以安穩利樂?如果榮華富貴不得長久、不可貪戀,那麼人的一生該怎麼度過?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什麼才是究竟圓滿?⋯⋯


幸運的包寶壽,不久就得到了時代送到他面前的答案。


唐朝初年,佛教的黃金時代,三世因果觀念已被廣泛接受。而當時的長安城,更是因得益於善導大師的教化而出現「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念佛盛景。此時的長安,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屹於世界之巔,但遠不抵其滿城斷肉、處處佛聲、儼然佛國的莊嚴所帶給後世的功德。


年輕,卻批古閱今、識見高遠的包寶壽,受善導大師的念佛德風之吹,怎能不當下偃伏於地?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導大師振聾發聵的呼喊無異於響雷掣電,震醒了尚在惶惑不安的包寶壽。大師念一聲佛便口出一道光,祥瑞如此,更是讓這位年輕人徹底驚服。


西元668年,包寶壽三十歲,這一年,他在善導大師座下皈依。


不難想像,包寶壽日日捧讀善導大師才落筆不久的《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法事贊》,法喜充滿;不難想像,包寶壽循著善導大師「必得往生」「定得往生」「易得往生」「專复專」「唯覓念佛往生人」等諸多斬釘截鐵、毫不含糊的教示,專稱名號,願生淨土,「從始至終,更無間斷」。


也不難想像,包寶壽或曾親睹善導大師揮毫潑墨,成《西方變相圖》以教世人,抄《阿彌陀經》以贈有緣。


西元724年,包寶壽已經年過八十六歲,此時,他已經抱定一句名號有56年之久。即使這一年他已經臥病在床,仍舊口念彌陀,聲聲不斷。


彌留之際,他告訴家人,阿彌陀佛親自前來迎接他去西方極樂世界,又說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親自將蓮台送至面前,讓他踏上蓮台。


於是,他「北首而臥,右脅著床,合掌累足,無酸無痛,如眠如睡,俄須而逝」。


當晚,有道開法師、香積寺都法師、彥昉法師等同行十餘人,在場見證了包君的往生。這些法師,很可能是和善導大師十分熟稔的,甚而是大師的親傳弟子亦未可知。


這份數百字的墓誌銘,就是一篇十分完整而生動的念佛往生紀實啊!


亡者及家人大概也想藉此方式啟發後人信學淨土之心,特留此銘文為墓誌。庶千年兮不朽,知萬歲兮常存」,普通人多藉碑銘表功,念佛人卻意在讓後人同獲解脫大益!


極樂須臾頃,世間已千年。


時空推移至二十一世紀,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的中國,正如千年之前,又是一個太平盛世,淨土宗大潮再次滾滾而來。伴隨著善導大師著作從東瀛回流祖國,研習大師淨土著作蔚然成風,崇信大師的念佛人日漸增多,大師的魂靈似又復活一般,誠如古人言「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而大師的弟子包寶壽的墓誌銘重現於世,除了為人們證實彌陀本願不虛以外,更是穿越了千年,為其師善導大師教化之廣博無極提供了極為生動的佐證!


轉貼文章來源:淨土宗弘願寺網站

南無阿彌陀佛


附:包寶壽墓誌銘文拓本



4
文章点评

最近更新

© 2015-2024 素超人

发帖规范以及说明 举报方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