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化中,巴利语系大藏经是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从书。巴利语系大藏经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東埔赛、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
除僧伽罗文、细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拉文外,傣文有四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近代还增加了天城体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译本三种版本。
这些文字音译本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内容包含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为分别部、犍度、附篇三部分;经藏分为长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四部分内容;论藏包括《分别论》、《发趣论》、《界论》、《法聚论》、《夏论》、《人施设论》、《论事》等;競外则包括注硫等。
《长阿含经》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编就的佛经,是记录释迦牟尼教义的最原始的经典,也是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而得名。
全经共分四通。第一通概括教义,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若作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
第二诵阐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主要著作有《(游行经》,对佛陀悟道、传教和涅粲的经过都有详细的说明。
第三通以弘扬佛教为宗旨,通过叙述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劝诚人们皈依三宝,主要著作为《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最后一诵主要是斥外道和异教。
《中阿含经》是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因所收经典的篇幅在四阿含中不长不短而得名,汉译本是由东晋僧伽提要与僧伽罗又翻译而成。
全经分为五通十八品,共收录经典二百二十二部。《中阿含经)主要论述了小乘佛教的教义,如四禅、六界、四八正道、缘起、十二因缘、六处、十八意行、无常、无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还介绍了修行规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修行达到程解脱过程的作用,并通过阐述善恶的因果报应来鼓励在家信徒和俗人行善。
因为此经使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来阐发教理,通俗易懂,论述问题也比较集中,所以经中的内容被许多经、律所引述。
《阿含经》:记录释尼佛法教义的经典,由于此经是样速单尼得道后最先直的法,所以也被称作“根本佛法”,在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印度教向北部传播,《阿含经》逐渐分为《长同含经》、《中同含经》、《增一同含经》和《杂阿含经》,合称为“四阿含”。
《增一阿含经》是四部阿含之一,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得名。此经共五十ー卷(一作五十卷),相传最早是在前秦由县摩难提通出梵本,竺佛念传译,县笔受,之后经道安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偶颂,最后由僧位提婆加以修订。
《增一阿含经》分为五十二品,共收录经典四百七十二部,主要介绍了佛陀早期的弘法情况和佛教的基本教义,并闻述了佛弟子要遵守的基本戒律。此外,此经保存了早期佛教曲折发展的珍贵资料,对于了解早期佛教的思想和古印度的历史很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佛说长阿含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