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不会问
刚才讲的是法,现在讲戒律。佛陀又跟大家说:
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了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对戒律有怀疑的人,希望你们尽量问,我现在就跟大家解说,让大家能够欢喜。你们要知道,我已经修习了「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全部都能通达;你们不要说,如来只修习诸法本性空寂。
「了了通达」是世俗谛的观行,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法相都观察得很清楚,然后也可以为众生解说,这个就是了了通达。「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是胜义谛,它是出世间圣贤所安住的境界,没有一切法相可得。胜义谛不可说,言说都是世俗谛,但是透过世俗谛的闻法与观行,观行得到成就,证解第八识,便知道第八识出生万法,理念上可以将万法收摄到第八识,而转入胜义谛。
一切的言说,包括经教在内,都是从世俗谛上去解说,不可能直接把胜义谛拿给你,因为胜义谛是出世间圣贤所住的实证境界。胜义谛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我没有办法把天上的月亮拿给你,我只能叫你眼睛自己去看那个月亮,你看到月亮,继续看月亮,我们就说你「正在看月亮」。「正在看月亮」是语言文字,「正在看月亮」所指的实证境界,不是语言文字。同样的道理,「胜义谛」是语言文字,真正的胜义谛是实证境界,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去讲。
胜义谛跟世俗谛的差别在哪里?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所以言说和观行都是世俗谛。比方说你要观察色法无常、苦、空、非我,这是属于世俗谛的观行,也就是这里讲的了了通达,属于声闻法世俗谛的观行;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则是大乘法世俗谛的观行。那胜义谛是什么呢?当你完成大乘见道的观行之后,你就会知道,三界诸法原来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观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便能印证《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整个法界全体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没有我(能取),也没有我所(所取),远离一切的相、名、分别,种种法相的对待差别,那这个时候就是住在「一切诸法,本性空寂」的一真法界的境界里面。
这个部分很重要,请你一定要弄清楚,要是你认为自己开悟了,却一直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也没有办法安住在胜义谛中,你的见道功德便不完整,没有真正的解脱功德,碰到恶缘,随时可能退转。小乘也有小乘的胜义谛,不然也证不了有余、无余涅槃。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你们不要以为如来就只是在修这个诸法本性空寂,若只是修这个的话,就是胜义谛,全部都是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是有过失的。这是在警示大家,别以为佛法只有胜义谛。例如有人看到《中论》「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便一直在离言离相上面用心,以为这样便可以开悟,这是知见与方法的重大错误。事实上,若不在世俗谛上面闻法、观行而得到成就,不可能住于胜义谛,所以《中论》前面一句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接下来,再跟这些比丘讲:「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可致问。」这些比丘回答:
世尊!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应正遍知,所以者何?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议,所演教诲不可思议;是故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这些声闻人说:「我们连问问题的智慧都没有。」为什么呢?你要知道问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是依学历或职业高低而分,而是依专业与精进度来分,有人讲:「能够知道问题的所在,是硕士的程度;能够知道问题的所在,再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是博士的程度。」没有智慧的人,只会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会问的人才是有智慧的。声闻人说:「我们连问都不知道怎么问,因为如来境界不可思议,如来修的定,所开示的教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没有智慧,也不知道怎么问。」
他们接着说: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虚劣余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十年还、二十年还,汝当还我。」是时老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复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笃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财主行还,偿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可寄不可寄,是故行还,偿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勤教诫,不能受持令法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我今无智,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这是声闻人在讲他们自己的状况。为什么不能把佛法托付给声闻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等一下他就取证无余涅槃了,你还指望他什么!(大众笑。)声闻人取证无余涅槃,再也不会来人间,你把法付给声闻人,跟这个譬喻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把一百斤的黄金寄托给一百二十岁的独身老人,说「十年、二十年以后我再来拿」。不久之后,老人死了,他也没有后代可以帮你代管,这些黄金都被人家瓜分掉,你就算想提出告诉,也不知道要告谁。
如果你真有悲心的话,不会去做声闻人。证声闻初果不用很久,你看我的书,仔细看两三个月,就算没有证声闻初果也会证初果向。你有怀疑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把我的解释好好地核对一下,看看是不是吻合我引用的经教,如果确定都符合经教,你会发起很大的信心。你只要有信心,最差的果位也是初果向,好一点就证初果。证初果以后,只要七返人天便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七返人天好像很久,但跟无量劫比起来,跟一刹那意思差不了多少。入无余涅槃以后,什么事都做不了。有悲心的人看到佛法快要灭亡、看到这么多受苦的众生,不会想入无余涅槃。
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若问于我,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告汝:听随所疑,恣意而问。」
世尊也知道不能够指望声闻比丘,但还是再问一下:「虽然你们马上就要取证无余涅槃,但你们的问题会被记录成经典,你们还是应该为了后世的众生而发问。」
这些声闻比丘又跟佛陀说:
世尊!譬如有人年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琉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存在;亦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汝当还我。」是时壮人守护是物,如自己有;其人遇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
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葉[1]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以是义故,诸大菩萨乃能问耳!我等智慧犹如蚊虻,何能咨请如来深法?
如果世尊要付托佛法,应该付托给菩萨。为什么呢?譬如有人,即将远行,他把财物寄托给一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这人不但年轻,富有资财,并且眷属众多,是个可靠的人选。他接受他人寄托财物,即使突然得了重病,也可以嘱咐眷属继续守护他人的财物。就像老人不堪接受他人寄托财物一样,大迦叶和其他声闻人很快便会取证无余涅槃,不堪受托佛法。佛世尊应该把无上的佛法嘱咐给菩萨,菩萨有甚深的智慧,又有许多眷属,可以共同住持佛法;就好像富有而眷属众多的年轻人,才堪任为人守护财物。因为这个缘故,大菩萨才有能力发问。
在这个譬喻里面,远行的人比喻佛世尊,富有而眷属众多的年轻人比喻大菩萨。菩萨的眷属还是菩萨,他们都不取证无余涅槃,所以人数会一直累积下来,远远超过声闻人。许多声闻人没有眷属,即使有眷属,也一样是声闻人,没多久之后,便全部取证无余涅槃,要是把无上佛法托付给他们,佛法一定会灭亡的。
佛陀称赞这些比丘:
善哉!善哉!汝等善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你们讲得很有道理,我也曾经考虑到要把佛法交付给菩萨。
这时候佛陀告诉大家:
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寿命不可称量,乐说之辩亦不可尽。
讲完之后,为了表示慎重,又讲了两遍,总共讲了三遍。
你注意一下,佛陀马上要示现涅槃了,还在讲「我之寿命不可称量」,所以这个「我」并不是指应化身,佛陀的应化身只有八十几岁而已。这个「我」是指佛陀的法身(第八识),佛陀法身的寿命不可称量。不管多少都会有一个数字,但是实际上它是不生不灭的,当然是没有办法称量啊!
为什么说「乐说之辩亦不可尽」,照理讲,无为法才能不生不灭。第八识有无为法的部分,才能不生不灭。但说「第八识是无为法」并不完全对,最好的说法是「第八识是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和合运作」。我常以硬碟比喻第八识。硬碟的外壳象征无为法,里面含藏的资料,和这些资料可以输出到萤幕、扬声器等周边设备,现起的影像、声音等,则是有为法。资料和它输出之后现起的相,比喻种子和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和合运作,这个就是我(第八识)。跟第八识相应而起的功能差别非常多,佛陀能够了知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再怎么演说也讲不完,所以是「乐说之辩亦不可尽」。
「汝等宜可随意咨问:若戒、若归。」戒是指戒法,归是指法的最后止归,也就是万法所汇归的第八识。你们可以随意问这些问题。
[1]这里的大迦叶是指头陀行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与下面的迦叶菩萨不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