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
2023-01-03
昨天妙秀说要开智慧,发愿了每天诵法华经一品,法华经像莲花一样绽放,颂了能六根清净,长智慧。后来又发愿..
2023-01-03
问:纽约中国城的寿冶老和尚念《华严经》,他曾用血书写《华严经》,往生之后是到华严净土,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说只有他自己知道。请师父开示。答:没错,只有他自己知道,我跟你一样都不知道。但是这个老和尚是个很好..
2023-01-03
《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之一)释圣赞2009年11月23日《普贤行愿品》源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经三次翻译,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
2023-01-03
1、《华严经》的立场与组织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法顺、智俨大师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组织教理体系的集..
2023-01-03
《周易》和《华严经》对论译文李纲是一个通晓为政之道的文学家。他把《周易》和《华严经》相提并论,说两部经要旨全部吻合,这是善知识不拒绝初心末学,而引导他渐入修证佳境的方便法,顺他浅近的所知而让他扩大充实,升..
2023-01-03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觉行圆满,自觉成就了觉他就是度众生。自觉觉他都圆满了,都成就了..
2023-01-03
如何理解《华严经》所讲的以十法见十佛?《华严经》讲,一一法界有若干尘沙,一一沙中有若干佛,充满刹海。..
2023-01-03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读《楞严经》,能够帮助人开悟;读《法华经》..
2023-01-03
问题补充:昨夜打印了华严经。不知道为什么,复印出来的经文突然少了很多,weird看长者李通玄撰的注释,才发现打印出来的华严经看似不完整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第9卷共788页(27316)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55235)大方广佛..
2023-01-03
《华严经》里面的不可说这个词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数量词,在阿僧祇品里面定义不可说为一个数量单位,不可..
2023-01-03
解行并重.自觉觉他──《华严经》的入世精神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
2023-01-03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2023-01-03
《华严经》十地品概说业露华内容提要:《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一品。此品主要叙述佛陀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说法,金刚藏菩萨为与会大众说十地法门之行相。大乘佛教将菩萨修行过程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2023-01-03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
2023-01-03
本焕长老在《华严经》法会上的开示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年是弘法寺第四年讲《华严经》,这要在过去我会在山上讲,但今天早上没有在山上讲,为什么?在山上讲都是出家师父听,居士很少,所以今天特地到这里来讲。我讲..
2023-01-03
复庵和尚华严纶贯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世间文字一时读尽发心入龙宫看藏见华严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遂记得下..
2023-01-03
读《华严经》论分别◎王诗民标题中论字是议论之义,与经律论之论有分别。《华严经》中无分别及分别诸法语繁多。例如卷一中首偈中就有佛不思议离分别一偈,后又有诸如调伏众生偏十方,亦不于中起分别;真如平等无分别;佛..
2023-01-03
华严经的十地品中记载:一切恶以十恶为根本,造了十恶,来世不但会坠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而且万一再投生到人间,还会产生两种可怕的报应:1、杀生:短命、多病2、偷盗:一贫穷、和别人共用财物,使用财物不能自由自..
2023-01-03
四摄法与菩萨道的关系以《华严经十地品》为主(上)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印彬壹、前言《华严经》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佛法深广无边,有胜义谛与世俗谛,有了义与不了义,各随众生所需而因应之。娑婆众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