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为寻求众生生、老、病、死等诸多痛苦的根源与解脱之法,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放弃了为世人所羡慕的种种世俗生活,毅然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2600年后的今天,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依然被当年悉达多太子思考的那些痛苦困扰着。
我们曾以为,拥有足够丰裕的物质生活,我们就会摆脱痛苦。然而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的物欲,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即使真正拥有了一些物质财富,它们也成为了让我们疲惫不堪的负担。
我们曾以为,如果拥有相当的权力,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然而,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却是更多的不安,甚至最终因此跌入无尽的深渊。
我们曾以为,如果拥有足够大的名声,我们就会获得内心的满足。然而,在当前这个热衷于制造“网红”的时代,我们为了出名,开始突破一切底线,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却是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更大的空虚。
我们追求幸福的一切努力,都让我们更加远离幸福;我们企图消除痛苦的一切方法,都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运的是,经过六年的修行,佛陀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在菩提伽耶的那棵菩提树下入定七天七夜后,佛陀终于觉悟成道。
在其后的40年里,佛陀将自己证悟到的佛法教导给众信弟子,佛、法、僧具足,于是最初的佛教就这样产生了。
几千年来,佛教给许许多多备受身心苦痛的人们以精神的归依。几千年来,在一代代高僧与智者的阐论中,佛教的内容及思想被不断填充和完善,发展成为一个流派众多、内容浩如烟海的修学体系。
但与此同时,几千年后,佛教也进入末法时代,许多邪说外道与佛法鱼龙混杂,再加之与地域文化、社会风俗、民族信仰不断融合,以及为世俗需要所裹挟,佛教的本来面目逐渐模糊,真正的佛学也与大众所接触到的佛教信仰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佛教在世俗之中充满了种种误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翻开佛经,这是我们最常读到的一种佛经开头。如是,代表了佛经是对佛陀教法原本、真实的叙述。我们讲“如是佛学”,就是要发愿弭除众生对佛教的种种误解,让佛教归本来,让大家看到真正正信佛法应该有的样子。
提起佛学,许多人会觉得有些神秘和陌生,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事实上,佛学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许多词汇,如“世界”“缘分”“刹那”“烦恼”“觉悟”“平等”“慈悲”“解脱”等,都来源于佛教和佛经。我们外出旅游,大部分人文景点,都与佛教的寺庙或文化相关。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大多也都源于佛法。
与此同时,随着禅宗“日用即道”“当下修行”的理念弘扬,以及近现代许多佛教高僧大德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生活禅”等的传播,佛教回归于现世当下,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密。
如是佛学,就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在现世中觉悟”“在生活中修行”的修学法门,在今后日常的佛学传播中,我们也将会更多地结合现代生活、当下人们关心的问题,来传播佛学文化及思想。
我们在提供让大家觉得“有趣”的佛学的同时,也希望真正能对大家“有用”。
《无量寿经》记:“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
在佛教修行中,菩萨道的修持,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其中,六度以布施为首,而布施以法布施最为殊胜。法布施,就是将佛法施与需要了断无边烦恼痛苦、度脱无尽生死轮回的无量众生。
如是佛学的创办,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用心做正信佛法的弘传者,发愿我们为大家所呈现的一切内容,能成为“法布施”的一种形式,将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佛法——传递给需要的人们。
如是佛学惟愿广结善缘,期待与您结缘,一起开始这段通往清净觉悟的修行道路,愿烦恼在此刻平息,让身心于此处安顿!
我们于此弘传佛陀正法,如有些许功德,愿悉皆回向众生:
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