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最后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

慈诚罗珠堪布

最后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

最后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

///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同样,如果去追踪我们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舒服的、哀伤的、恐怖的……最后都会追到同一个起点——完全消失而成为空性。

我认为印度中观论师的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在一个湖面上,长满了一种黄色的鲜花。从远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艳灿烂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鲜花的根源,却发现花根并没有与地面连接,而是从水中长出来的。同样,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所有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坚稳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于虚空。我们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可靠的。不仅佛教这样认为,包括现代科学也承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每天抬头所见的太阳,并不是太阳当时的面貌,而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有些离地球很远——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光年的星球,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爆炸,现在早已不存在了,但我们现在在地球上仍然能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那些星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见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那些星球已经消失毁灭了,但它们在爆炸后所发出的光芒,却要经过很长时间——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才能传递到地球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很早以前出现的现象,从现在而言,只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幻觉而已。

当我们通过这些理论来观察。深深地体会到无论痛苦的感觉,还是快乐的感觉,虽然在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认真去观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后只能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当这种思维达到与亲眼所见的感受一样强烈之际,就不再往下观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这种体会当中,把这种空性的感觉保持下来。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这种状态之外,既没有什么别的安住,也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安住者、安住处、安住境界等等。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坐在床上打坐,应该可以有安住者、安住处、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别。在哪里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谁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么状态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实际上,所谓的安住并不存在什么安住者、安住处等等。心和空性的状态并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没有这种空性的体会,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安住不安住了。

由于我们的修行深度还不够,所以这种状态只能停顿很短的时间。当这种状态消失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杂念。当杂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去观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一再观察。

刚才我们观察了快乐的感受,接下来再观察痛苦的感受。

当我们生病或被别人打骂的时候,就会有痛苦的感觉。那种痛苦的感觉也可以进行分解,先把这种感觉分解为很多的一刹那——针尖穿过一张花瓣所需的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间被一再细分之后,最终会一无所存而成为虚空。我们最终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空性感受。

当然,因为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两天没有什么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长期观察来、观察去,一直都没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有问题了,那时就应该去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环境、思维方法等等都没有问题的话,则也许是我们的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观察,人的情绪等等还没有调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业障过于深重。

对治这些情况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刚萨埵,以清净我们的业障,然后再去思维这些内容;如果不修金刚萨埵,而直接去思维、修持上述内容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罪业,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修金刚萨埵,然后再去思维,这样如理如法的结果,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虽然经书关于空性的修法说了一大堆,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无论观察快乐的感受也好,观察外界也好,观察自己也好,最后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这种感觉越强越好。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惊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尽量让它延续、保持。

在保持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这个状态当中,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此,然后从侧面去监督,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有没有胡思乱想,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修法了。

在观察了痛苦和快乐的两种感受之后,再继续观察无记的感受。

所谓“无记的感受”,就是在平时身体健康、心情平和的状态下所有的,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的普通感受。观察的方法,在分解完毕之后,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

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书上讲过,一些有经验、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说过,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有没有侧面的监督。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没有这种监督,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让它专注的它不去专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随随便便地就跳出这种状态,想别的事情去了;在有了这种监督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只要一发现心走神,就立即让它转身,并赶回到空性的境界当中。

当空性感觉慢慢消失,其他杂念产生以后,就停下来修下一个修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8
文章点评
2021-05-05
这到底是幸福还是魔障 ——人生十项所知
人生十项所知这到底是幸福,还是魔障SUMMER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生活显得一帆风顺的人,很难产生出离心,容易把生活过于理想化,天天都自鸣得意地.. <详情>
2021-04-29
你是为了什么而证悟空性?
二谛——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抉择内在的精神世界无实有 现在再反过来观察我们自己。佛经中讲人是由五蕴组成的。我们都知道,人的肉体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等构成.. <详情>
2021-03-22
波粒二象性
【编者按】为什么电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当你看你的小狗的时候,它是一条活泼的小狗,下次再看它的时候,它还是一条活泼的小狗,于是,你的大脑自动填补.. <详情>
2021-03-20
为后学者传授解脱的精妙之方
为后学者传授解脱的精妙之方第三个回向,是宗喀巴大师自己的一个回向。这个回向非常重要,我们曾经也讲过很多次,每一次发愿、回向的时候,都要这样回向:《缘起.. <详情>
2021-03-02
改正错处,当小心翼翼 | 稻秆经系列 · 190
改正错处,当小心翼翼 A story about you这个地方《稻秆经》的原文有问题,《稻秆经》的这个问题不是翻译的问题,后来藏文的佛经也经常有这样子的问题。最早的时.. <详情>
2021-02-21
何谓如来藏
分巨商家居安防何谓如来藏1、如来藏的不同称谓如来藏也称为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传佛教里,还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这些名称都是不矛盾的。2、大空性.. <详情>
2021-02-10
人生十大必须
一生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情想做却做不到。作为佛教徒,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如果不做,就无法走上解脱之路,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 <详情>
2021-02-08
证悟空性的方法
不生、不灭、不住Like the Star River证悟法无我(空性)的方法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