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佛说四十二章经》白话

佛经首页

超然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白话

经序

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从这以后,世尊的比丘弟子们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请求佛陀给与解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等。当听到世尊的教诲和要求以后,大家都纷纷心开悟解,于是双手合掌,恭敬地答应,并且都能够顺从世尊的教导。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陀这样说过:能够辞别父母双亲,而出家修行,从而认识了自己的心,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悟解了远离造作的无为法,这样的人就叫做沙门。能够时常奉行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身心举止就会逐渐清净,再观察修行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最终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所谓的阿罗汉,以他的功德,能够自在地飞行变化,寿命长远达到很多大劫,一举一动,都会感动天地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谓阿那含,当他这一生的寿命结束以后,他的灵神(神识)就会上升到三界当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净居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并且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再其次为斯陀含,所谓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后,将上升天界;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将再次回到人间,并在人间证得阿罗汉果。再次为须陀洹,所谓须陀洹,他经过七次人间和天上的生死来回,就会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断尽了一切贪爱,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断了,无法再复原一样,阿罗汉永远也不会再生起贪爱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出家沙门,应当断掉贪欲,去除爱的习气。这样就会逐渐认识自己心的源头,自然通达深奥的佛理,最终将会开悟没有造作的无为妙法。从而在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好得到的;对于外境来说,也没有什么好贪求的。于是,他的心就连觉悟和修行也不会牵挂,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业的积累。他已经远离了妄念和造作,也不会陷入修行和证果的执着。当他超越了各种位次差别,而证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话,那就叫做真正的觉悟之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陀这样说过:当一个人剃除了胡须和头发,成为一个沙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后,他应当散去世间的一切资产和钱财,通过托钵化缘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饭,晚上在大树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张罗了。让人变得愚痴并且迷惑的,就是爱和贪欲啊!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哪十个方面呢?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过失,却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赶快悬崖勒马。等到罪报光临自身的时候,那就好像一条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终于变得深不可测,而且广阔无边了。倘若有的人,虽然也有很多过失,却能够自己认识到,知道自己过去的不是,并且开始改恶行善,于是,他的罪业就逐渐消灭了。就如同生病的人,发出了一身大汗,那么,他的病就会逐渐痊愈了。

第六章 忍恶无嗔

佛陀这样说过:当那些恶人,听说你时常行善,故意来捣乱的话。你应当管住自己的身体,平息自己的心绪,没有必要忿恨和责骂他们。那些来行恶的人,就把恶行给他们自己带回去了。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听说我坚守觉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来辱骂佛陀。当时,佛陀只是沉默,没有回应。

当他骂完了以后,佛陀问他:如果你去给别人送礼,对方不接受,礼品是不是应当属于你自己呢?

回答说:属于。

佛陀说道:今天你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将会把这个骂带回去,它所导致的灾祸也一同属于你自己了。就像回音应和于声音,影子伴随着身体一样,终究无法摆脱。所以,千万不要作恶事啊!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恶人来迫害已经入道的贤士,那就像仰起头来,向天上吐唾沫一样,唾沫是不可能吐到天上的,最终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也如同顶着风,向别人扔灰尘一样,灰尘是不可能扔到别人身上的,最终还是会落回自己身上。贤士终究不会被诋毁,可是,迫害别人的业报灾祸必将毁灭他自己。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陀这样说过:博学多闻,喜爱修道,这样的人,悟道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坚守志向,依教奉行,这样的人,他的道行非常广大。(注:博学多闻,喜爱修道代表的是用贪心修道,所以悟道会变的非常困难。真正的修行是要断贪、嗔、痴、而有些人是把贪、嗔、痴换个对象,不是断掉,这是错的。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能快速入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陀这样说过:看到别人在布施修行,以欢喜心赞叹鼓励,得到的福报非常广大。有一位沙门问道:这个福报有穷尽吗?

佛陀回答:这就好比一个燃烧着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们的火炬来分引火种;各自回去烧火做饭,照亮黑暗,这个火炬却依然如故。你所问的福报也是这样的,不会穷尽。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陀这样说过:用饭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守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位初果须陀洹;供养一百万初果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二果斯陀含;供养一千万二果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三果阿那含;供养一亿三果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四果阿罗汉;供养十亿四果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自己那位念而无念、住而无住、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的当下法身。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陀这样说过: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分别是:自己贫穷,却能布施,这很困难;出身于富豪权贵的家庭,却能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面对死亡,能够坦然舍弃生命,这很困难;能够有缘看到佛经,这很困难;能够出生在佛陀的时代,或者有佛法的时代,这很困难;能够坚强地忍耐住美色和欲望的诱惑,这很困难;见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能够不贪求,这很困难;被别人侮辱了以后,能够不产生忿恨之心,这很困难;自己有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居高临下,这很困难;在为人处事当中,能够不用心机,这很困难;能够广学多闻,深入研习法义,这很困难;能够灭除自以为是的我慢之心,这很困难;能够不轻视初学者,这很困难;能够处处用平等心对待一切,这很困难;能够不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这很困难;能够有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很困难;能够在开悟见性以后,踏踏实实地修学解脱道,这很困难;能够随着教化因缘的成熟,而救度众生,这很困难;能够面对着一切境界,心中却如如不动,这很困难;能够善巧地理解,并且运用种种方便法门,这很困难。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通过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得到宿命通,并且通晓究竟之道呢?

佛陀回答:以纯净心坚守自己的解脱志向,就自然会通晓究竟之道。就好像擦拭一块旧镜子一样,当把污垢去干净了,光明就显现了;如果能够断除欲望的污垢,而且没有贪求之心的话,就将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善,什么样叫做大善呢?

佛陀回答:修行菩提道,坚守真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向与菩提道完全融合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有一位沙门曾经问佛:什么样叫做有力量,什么样叫做最光明呢?

佛陀回答:能够忍辱,就叫做有力量。因为不怀恶心的缘故,所以安稳而有力。忍辱的人不会有恶行,所以一定会被大家所尊重。如果心中的一切污垢都灭尽了,清净而无瑕秽,那就叫做最光明。这样的话,从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十方世界的一切所有,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已经成就了真正的一切智,这才叫做光明啊!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的心中怀有爱和贪欲,所以不能够见道啊!这就好比澄静的水面,用手把它搅浑浊,大家都来观看,没有谁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人们因为爱和欲望交织在一起,心中就会混浊杂乱,所以就不能见到觉性(见道)了。你们大家作为沙门,应当舍弃爱和欲望。当爱和欲望的污垢除尽了以后,自然就可以见道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

佛陀这样说过:所谓的见道啊,就好比拿着火把进入了暗室当中,里面的黑暗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明。学佛修道的人,当见到了真性以后,无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智慧的光明。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陀这样说过:我的这个教法啊,它是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言无言之言,修无修之修。明白的人啊,就在眼前;迷惑的人啊,远在天边。一切言语无法形容,一切事物不能束缚;真假只在毫厘之际,成败只在片刻之间。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陀这样说过:观察天地宇宙,知道它不长久;观察世界万物,知道也不长久;观察自己当下的灵明觉性,知道它就是真正的无上菩提。能够这样知道和认识,就会迅速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陀这样说过:应当观察自己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各自都有它们的名字,而没有一个叫做我。既然哪里都没有我,说明我和身体都是如幻不实的啊!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

佛陀这样说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追求名声;往往到了声名远扬的时候,就快要去世了。只知道贪图世间的名声地位,而不知道学佛修道,最终将是白辛苦一场。就好比烧香的时候,虽然人们闻到了香气,可那已经是香的灰烬了。业力就如同烧毁香的火一样,总是尾随在人们身后。

文章点评
2023-02-01
礼敬佛陀竟能得到这五种殊胜功德
【原文】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详情>
2023-02-01
远离妖媚的女人!这八种姿态为智者所厌恶
【原文】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嫉妒,二者妄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 <详情>
2023-02-01
震撼心灵的棒喝!人类贪图淫欲的恐怖恶果
【原文】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死离.. <详情>
2023-02-01
至心念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原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详情>
2023-02-01
《法华经》里的一个真相!
【原文】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何为怨妇?
【原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瞋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 <详情>
2023-01-31
若做到这四点能远离各种障碍速证清净
【原文】妙慧!菩萨成就四法,能离法障,速得清净。何等为四?一者、以深意乐摄三律仪;二者、闻甚深经不生诽谤;三者、见新发意菩萨,生一切智心;四者、于诸有.. <详情>
2023-01-31
佛陀开示一切法的本质
【原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法华经》【注释】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要静.. <详情>